白百何与内娱的“事故现场”
2025年的东京电影节,本应该是中国电影人闪耀国际舞台的一次狂欢,可最后却成了一场“影后争议”和“自爆黑料”的社交媒体秀。核心人物不是拿了影帝的王传君,而是注定与影后失之交臂的白百何。她的操作,不仅没捞到影后头衔,还成功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
闭幕式那天,大幕还没落下,白百何便提前退场,她的社交平台上写着一句“还能这么操作…”配了几个捂眼、捂嘴的表情包,怎么看都像是在说奖项有猫腻。她主演的《春树》贡献了70%的戏份,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跟她相比,王传君在其中的戏份只有短短37分钟,却意外拿到了影帝。这事儿乍听起来,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不公平”的联想。再加上她发出的暗讽式朋友圈——“过河拆桥”的漫画,直接挑动了网友敏感的神经,舆论瞬间炸开了锅,“王传君是不是靠关系拿的奖”的讨论喧嚣尘上。
但无论如何,大庭广众之下的公开指责,总归不优雅。出人意料的是,这场因奖项而起的风波,很快因为白百何的“积压黑料”被翻了个底朝天,最终转化为一出反噬好戏——她的过去再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什么“高露的暗刺事件”、和王珞丹抢资源的针锋相对,又或者早年间的感情纠纷,像散落的拼图,迅速拼出一个“不甘平凡的野心家”形象。
与王珞丹的竞争,攫取资源的欲望
两个长得有点相似的年轻女孩,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跑法。2007年,王珞丹凭借《奋斗》成为一代“小妞电影”先驱者,那时候的她,站在领奖台上的笑容多么明媚,手里的金鹰奖杯耀眼得让人移不开眼。反观白百何还在“大部头”剧里跑龙套,站在角落里不起眼。这股落差并没有打退她,反而让她更坚定地要证明自己。四年后,《失恋33天》横空出世,直接让白百何从默默无闻一跃登顶,成了“票房新星”。
从各路线索白百何的成功背后藏着隐约可见的斗争痕迹,她和王珞丹的资源夺取战持续多年,打得难解难分。两人公合的暗讽与互相回避,镜头外的明争暗斗,业内爆料的争代言细节,“非要赢”的姿态,简直像是内娱真人版的《宫心计》。这种习惯性追逐巅峰的执念与性格,也为她在东京电影节上的“不服输行为”埋下伏笔。
情感与事业:当爱情成了跳板
白百何在圈内的“野心”与“手段”,光是从她的感情经历就能看出来。从前的她不算出名,几乎隐身于内娱的边缘——演个打酱油的角色,不是吃着饭端着菜,就是人群里随便站着,甚至观众都不知道她是谁。那时候,搭上陈羽凡可以说是她事业的转折点。你想陈羽凡虽然外形不太符合偶像标准,但人家背后的资源圈子就像整个娱乐圈的掌舵键。后来,她凭借《失恋33天》爆红,接了《捉妖记》,一步步走向了事业的高峰,这些资源,本质上都少不了陈羽凡在背后的加持。
但伴随事业腾飞的是婚姻的日渐破裂。两人的分手早已八字落地,可白百何选择维持“恩爱夫妻”的假象,这维持不仅是为了家庭关系,更多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人设让她的公众形象更“讨喜”。直到那场被媒体拍到与男模海边嬉闹的“出轨风波”,她隐瞒的离婚底牌才被揭开,那一瞬间,观众感觉自己被“骗了”,哪怕她澄清不是婚内出轨,这波人设崩塌的后果,也彻底让她从光环坠落。
东京闹剧和形象毁灭的最后一击
事到如今,不少网友开始重新审视她的种种举动,从东京电影节对王传君的暗讽,再到递进爆发的怨怼,这份“不甘”的情绪,让人联想到她一路走来对竞争、对得失的敏感。这场风波,仿佛为她的过往加了最后一簇柴火:那个曾被爆料在北京舞蹈学院偷拿舍友物品的女孩、那个在商场“手贱”拿走手链却推称是“忘了付款”的人,变成了如今输不起的“白百何”。
就在前几天,有媒体拍到她在影视基地现身,她戴着口罩,穿着宽松的黑色外套,看上去整个人有些萎靡。助理在她旁边替她挡镜头,她几乎将头埋进衣领里,脚步急促,似乎想快点逃离人群。可终归躲不过路人的窃窃私语,“原来她就是白百何,之前闹得挺大的那个”,让她瞬间收紧肩膀,没有回头。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白百何当时没有选择离开东京,正面面对舆论的质疑,也许一切是另一番光景吧?哪怕没有拿到影后,只要站在台上与王传君握手合影,反而会显得更大度。电影圈向来是成败论英雄,可对于明星来说,心气儿和细节决定了观众眼中的形象分——你觉得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