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明星航班信息能卖到上千元 粉丝与内鬼的“共谋”
一条明星航班信息能卖到上千元!北京朝阳法院的一纸判决,揭示了娱乐圈隐私黑产的内幕。被告人张某原本是一名在机场追星的普通粉丝,后来却成为贩卖艺人隐私的信息贩子。她通过代拍群结识航空公司外包客服舒某,以每条50-80元的价格批量采购艺人身份证号、航班信息,再以高价转手卖出。短时间内,这条灰色链条输送了上百条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利超过2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供需双方的默契。舒某所在的外包公司有保密制度,禁止员工带手机进入工作区,但她仍能将系统查询到的信息手写在纸上带出。而张某的下家们,那些声称“分摊追星成本”的粉丝,正是这条黑产链条的终端市场。当追星热情触碰法律红线时,谁该为这场集体越界负责?

舒某的作案手法如同当代职场版谍战剧。作为外包客服,她利用购票系统查询权限,巧妙规避所有技术监控,仅凭纸笔记录就能将艺人隐私带出工作区。这种低科技犯罪暴露出权限管理形同虚设、纸质记录游离于电子审计之外及外包人员监管严重缺位的问题。法院披露的细节显示,舒某所在外包公司非法获取100多条艺人信息未被及时发现,这引发了对航空公司将核心业务外包时是否也把信息安全一并外包的质疑。

警方数据显示,从舒某以50元/条批发价出货,到张某转手加价至200-300元卖给粉丝,再到职业代拍将零散行程打包成明星套餐标价500元叫卖,最终在黄牛市场炒到1000元天价,这条跨越四级的倒卖链条平均每条信息经手7.8次。暴利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单个环节看似薄利,但乘以大量交易量后,终端获利轻松破万。张某案中2万余元的非法所得只是冰山一角。

记者调查揭露了一个更隐蔽的犯罪生态:社交平台上,“hb”和“飞机符号”成为交易暗号,1元入群费构筑起第一道防火墙;粉丝们用“追星刚需”自我催眠,将违法行为合理化;而缓刑期内仅被禁止从事航空客服职业的舒某,其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正在将部分狂热粉丝异化为犯罪链条的共谋者。本案中舒某被判刑十个月,但缓刑考验期仅被限制职业资格;张某除了七个月实刑,还需在省级媒体公开道歉。这样的惩戒力度能否震慑住潜伏在阴影中的信息贩子?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航空公司必须堵住外包管理漏洞,推行动态密钥和水印追溯的查询系统;司法机关可参照公益诉讼模式增加行业禁入和高额赔偿等惩罚性措施;每个粉丝都应认识到购买隐私信息就是参与犯罪。隐私权没有明星与素人之分,每一条被交易的信息都是对法律底线的挑战。在机场围观明星时,或许每个人都该先问问自己:手机里存着的航班信息,究竟是爱的见证还是罪的证据?
网址:一条明星航班信息能卖到上千元 粉丝与内鬼的“共谋” https://mxgxt.com/news/view/1854944
相关内容
明星航班信息也能倒卖?已有4名“粉丝”被抓!明星航班信息一条5元?4人贩卖信息被判刑
向粉丝贩卖明星航班信息,4人被抓!
明星个人信息倒卖产业链:内鬼、黄牛和粉丝共舞
信息流|4元一条!明星航班信息想买就买,更可怕的是……
明星航班信息、微信号十几元就能买到,你们爱豆的个人信息
粉丝为什么总能知道明星的航班信息?
粉丝倒卖明星航班信息被判刑,又是一次警示
4元一条!明星航班信息想买就买 更可怕的是……
粉丝倒卖艺人航班信息,被判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