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文娱VS泛娱乐:阿里与腾讯战斗升级
【原创】大文娱VS泛娱乐:阿里与腾讯战斗升级
10-15 05:55 星期一
【财联社】(记者 王浠源)腾讯副总裁程武于2011年提出了泛娱乐的概念,此后,阿里也构建了大文娱。二者先后在电影、文学、游戏、音乐等娱乐板块布局,阿里大文娱和腾讯泛娱乐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阿里从电商拓展到文娱,包括阿里文学、阿里影业、淘票票、优酷等,文娱产业链完备且庞大;而腾讯则先天具有泛娱乐的基因,QQ音乐、阅文集团、腾讯游戏等经常用爆款占据年轻人消费热点。在今后的角逐中,谁将最终胜出,仍待时间检验。
腾讯重IP,阿里重流量
腾讯和阿里的文娱布局自带着原有业务的基因,与原有业务有较大的相关性和业务共生。
游戏本来就是腾讯的主营业务,因此腾讯在做泛娱乐时也采用游戏的发展模式,即重视IP化。
腾讯自2012年成立腾讯动漫以来,通过自己制作IP以及投资拥有IP的工作室,掌握了海内外动漫IP的话语权。
2014年腾讯并购起点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再联合腾讯文学成立了阅文集团,腾讯由此占领原创小说IP率高达80%。阅文集团上市后,与200多家内容开发公司建立合作,包括电影公司、电视制作公司以及游戏开发商等,专注IP开发。
有业内人士分析,腾讯的泛娱乐是以IP为中心的泛娱乐。以IP价值为核心,对IP进行开发和孵化,进而变为动漫、网综、电影、电视剧,各个内容形态的IP都能转化为其他内容形态,这样IP的变现渠道就会成倍增长。腾讯互动娱乐版权业务部授权总经理李啦曾表示,泛娱乐生态下的各项业务,正围绕IP逐步开始联动协同,多领域共生。
而阿里是做电商起家,顺着做平台的思路,阿里在文娱的发展上也采取平台的玩法。比如阿里影业就以做影视行业的“基础设施”,为影视行业提供平台化服务为定位。
平台的核心是流量,所以阿里大文娱也以流量分发为基础开始布局。阿里并购优酷土豆、UC、微博等,大力补贴淘票票实际上是为内容做流量分发。但是阿里本身不具备IP开发和内容制作能力,只能通过投资与合作来补齐这块短板。
由于拥有巨大的流量,阿里在宣发上的能力很强,但因缺乏IP开发和内容制作能力,阿里在大文娱板块的上游领域受制于人,文娱的各个板块的发展相对松散,无法形成联动。
后来者阿里大文娱
阿里大文娱于2016年正式成立,至今已通过阿里文学、阿里影业、淘票票、优酷打通了影视全产业链条,并通过投资虾米音乐布局音乐板块,再加上阿里游戏、阿里体育等应用,阿里大文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立起庞大的业务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这么大的体量,都是通过投资、并购而来,相比于腾讯旗下长达13年的QQ音乐、6年的阅文集团、十几年的腾讯游戏,阿里大文娱的各个板块的根基尚无法与腾讯相提并论。
从文娱产业的产业链来讲,包括源头IP、影视制作、影视衍生(音乐、动漫、游戏)、影视分发等几大模块。但是从IP源头上,阿里不具有先发优势。
阅文集团旗下拥有起点中文、云起书院等十几个阅读品牌,作品储备近千万部,覆盖多达200多种作品品类,占据了网文市场的半壁江山。而紧跟阅文的掌阅也拥有300多家版权合作方和50万余册图书数字版权,年发行图书15亿册,20多万册书籍储备。这样庞大的内容存量是仅仅成立三年的阿里文学所难达到的。
尽管阿里文学也努力打造IP,但从百度搜索风云榜的小说排行榜中,当前热门网文排行中剑来、白鹿原等热门网文中,大多属于阅文集团和百度文学,阿里文学的独家爆文占比低。由于缺乏核心IP,两年多时间里,阿里影业只有四部主控制作的影片,尽管聚集了众多大卡司,但是票房依旧惨淡。
再看阿里的游戏板块,在马云多次高调宣布饿死也不做游戏后,阿里游戏最终还是上线了。但阿里游戏入局时手游已进入寡头时代。于是阿里便从发行领域开始,打算联合文学、影业、优酷推行IP裂变计划。不过从实际结果来看,武动乾坤、烈火如歌两款手游并没有阿里游戏的IP裂变计划显现较大成效。
在音乐方面,阿里的虾米音乐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5%,远低于腾讯系产品和网易云音乐。根据易观发布的《2018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年度综合分析》,在月活过亿用户上,腾讯系音乐产品遥遥领先,虾米音乐的日活为1131.29万。而用户活跃度排名前三的App分别是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和QQ音乐,虾米音乐仅排到第五位。
阿里 PK 腾讯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大文娱和腾讯泛娱乐的发展路径不同。腾讯泛娱乐的各个板块先是独立发展,并且已经在行业内取得了领先位置,再进一步整合成泛娱乐体系。阿里大文娱是在不断买买买后整合而成,每个板块的业务发展不够充分,再要依靠阿里资源抢夺市场时已经过了最佳窗口期。
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财联社记者,腾讯泛娱乐虽然布局多元化,但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IP。而IP的最大变现出口就是游戏,腾讯在这一领域已经独占鳌头。相比之下,阿里虽然也是全方位出击,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而且也没有一个类似腾讯游戏这样能够迅速获取收益的部分。
据媒体报道,阿里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文娱目标”,其并购的核心诉求都是为淘宝系的购物平台提供海量的流量导入,阿里采取先投资再并购策略,一旦发现有业务能带来流量,便会利用资本强势进入,这导致之后阿里文娱的发展较被动。
不过,阿里前期的铺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缺乏IP资源,可以通过授权来生产IP衍生品,并借助淘票票和天猫淘宝的长期分发能力来销售IP周边。在美国,衍生品收入占电影总收入的70%,在中国虽然还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但这是一个可期的远比电影本身更有潜力的市场。
此外,阿里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优酷、华视等分发平台做IP产品分发。阿里今年上线的“灯塔”项目就是一个为影视剧做宣发的平台,通过“灯塔”的宣发,《西虹市首富》、《无双》、《我不是药神》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做电商的阿里与文娱的调性存在距离,要想让阿里沾上更浓的娱乐气息,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址:【原创】大文娱VS泛娱乐:阿里与腾讯战斗升级 https://mxgxt.com/news/view/1852443
相关内容
双11以外 阿里大文娱VS腾讯泛娱乐 巨头之间的文娱战争腾讯IEG,阿里大文娱,不同的泛娱乐布局
腾讯互娱阿里大文娱,泛娱乐要怎么打?
腾讯和阿里的这场文娱战争,要怎么打?
阿里vs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全景对比
猫眼升级:与腾讯“联姻”,全文娱战略出击
腾讯互动娱乐全新战略推动泛娱乐发展与IP合作
猫眼全文娱战略升级 与腾讯组“腾猫联盟”
对标腾讯“新文创”,字节瞄上了“泛娱乐”
阿里VS腾讯,谁的战略投资水平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