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导读:不同于偶像养成综艺,自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明星们集结,不管是资源投入,还是制作难度和工作量都成倍增加,如何处理明星间的关系、如何调动明星们的积极性、如何为主题服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来源:传媒内参
文/迟迟
优酷《奋斗吧主播》几经铺垫预热,终于在11月6日中午上线,又是一档20+位明星加盟的大群像综艺。自《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后,综艺市场频繁试水20+位明星同台竞技的综艺,据悉明年还有芒果TV《披荆斩棘的哥哥》、东方卫视《热血追光者》、优酷《不服啊我的哥》等,都动辄邀请二三十位明星加盟。
不同于偶像养成综艺,自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明星们集结,不管是资源投入,还是制作难度和工作量都成倍增加,如何处理明星间的关系、如何调动明星们的积极性、如何为主题服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20+位明星集结
明星大群像综艺时代到来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前,综艺市场并不缺乏集结大量明星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奔跑吧》《王牌对王牌》为代表的主题通告型综艺。这类节目大多每期设置固定主题,并围绕主题邀请合适嘉宾,如《还珠格格》剧组重聚、《情深深雨濛濛》剧组重聚等,因为同一主题服务,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风格。
一类是《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演员请就位》为代表的分批汇合型综艺。这类节目以竞技真人秀为主要类型,通过竞技赛制晋级淘汰,每期控制明星数量在十个以内,既有合作表达,又有个性凸显。
以上两类综艺有一共同点,就是都设置有固定嘉宾席,如王牌家族、演技导师等,使得观众形成稳定的记忆点。而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代表的大群像综艺更像是以上两类的综合体,围绕同一主题或目标,20+位明星同期同台竞技,扩充了稳定的记忆点。
从行业角度来看,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明年《披荆斩棘的哥哥》《热血追光者》《不服啊我的哥》等综艺蜂拥而至,预示着明星大群像综艺时代的到来主要集中在明星男团女团层面,一方面是限定年龄的看点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明星集结的更多可能性。
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演员的诞生》的第三季《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走向了扁平化、精英化,选择导师级嘉宾抽签结为搭档,为观众呈现演技巅峰对决,可以看作是小群像的聚焦,主题通告型综艺与分批汇合型综艺与明星大群像综艺之间仍有品类差别。
特殊环境下的产物
大群像综艺能否成为未来大势?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文娱产业诸多事物的走向,尤其是对于已遇寒冬的影视行业而言,演员片酬降低甚至是无戏可拍成为常态。但降低预算、充足档期的明星,也给了综艺市场更多嘉宾的想象空间。
如《乘风破浪的姐姐》邀请了30位姐姐加盟,既有宁静、伊能静等综艺常客,也有白冰、王丽坤、万茜等鲜少露面的嘉宾;《奋斗吧主播》定位为跨界主播职场竞技秀,蔡少芬、陈碧舸、陈法蓉等25位明星将尝试直播带货;《披荆斩棘的哥哥》《热血追光者》《不服啊我的哥》更是集体瞄准30+年龄的男明星群体,这意味着2021年将有近百位男明星逐梦男团,放在过去几乎不能想象。
但放到整体综艺市场来看,20+位明星集结的大群像综艺仍是少数,即使是上述的三档男团综艺能否成型也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虽然单个明星片酬降低,但如此大规模的数量,对于制作方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也可以看到大群像综艺都是平台主导,尤以视频平台居多;另一方面,大群像综艺制作难度太大,而《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功可复制性太低,制作方跟风前也要考虑清楚投产出比是否合理。
如何讲好明星的大群像故事?
如何讲好明星的大群像故事,大概是这类综艺在制作层面最关心的话题。不妨先复盘一下《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传播热点:努力的蓝盈莹经历质疑到平淡,热度不断发酵的万茜后期深陷争议,大姐大宁静全程认真投入,阿朵复活归来惊艳众人,御姐张雨绮反差萌绮绮子……从中可以总结出三条创作规律:
第一,主次表达的平衡之道。对于一档大群像综艺而言,平衡各明星的出镜率、表现场景是基础但又极其关键的操作,核心主线人物、热点话题人物、普通参与人物的选择与呈现,需要既要服务于内容主题,又要有不突出矛盾但又创造话题的真人秀效果。
第二,挖掘个人特色,强化人设和记忆点。大致可将《乘风破浪的姐姐》嘉宾分为人设如初型,如“霸气姐姐”宁静;人设反差型,如“少奶奶”黄圣依;新兴人设型,如“制片人姐姐”张萌;还有低调无闻型四类。可以发现,无论人设如何,最重要的是符合或完全打破观众期待,并通过节目不断强化记忆点,总有直击观众的那一刻。
第三,剧情式表达,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陪伴感。剧情式表达是近几年真人秀的新兴创作方式,意在通过事件不断推进节奏,实现节目的起承转合变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人越多故事也就越多越精彩,这种创作显然格外适用于大群像故事的叙述,既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话题给观众以新鲜感,又能吸引观众投入其中不断产生新的期待。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群像意味着剧情式表达的放大,过犹不及,需要创作者掌控好节奏。
小结:从综艺创作角度而言,明星大群像综艺自带话题和流量,创作方法也有迹可循,但从综艺市场来看,能否同时容纳多档同类节目,观众的疲惫点会出现在哪里,需要创作者更加慎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