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新亚
来源:《河南日报》
今年国庆长假里,我两次去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去见一个“回乡省亲”的大明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
经过漫长的排队等候,终于进入大厅,顺着指示箭头,来到“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主题展厅,主题墙上,设计者用时间轴直观呈现着郑州的厚重历史,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2025年,3600多年的时空变换,以500年为单位被丈量,浓缩在一丈左右长的主题墙上。主题墙左下角前言里讲道:“城市向上生长,考古向下追寻,根深则叶茂,文化的根脉让现代都市更具魅力,更成为我们引为骄傲的‘底气’”。
往里走10米左右,就能看到右手边展览主角——4个方鼎。杜岭一号方鼎和杜岭二号方鼎俩兄弟并肩而立。紧挨着的,是另外两尊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方鼎。4件3600多岁的“国之重器”,灯光照射下,既古朴凝重,又光彩夺目。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张寨南街出土了两件青铜方鼎,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杜岭一号方鼎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宽61厘米,重86.4千克,四面及转角处饰以兽面纹与乳钉纹,为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出土后就“迁居”至北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助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的机会,杜岭一号方鼎才得以在半个世纪后,回到老家,与兄弟相聚。
10月3日,88岁高龄的考古学家杨育彬,亲临展厅,为观众介绍杜岭一号方鼎,他说:“3000多年前咱们国家能铸造出这么大的铜鼎,那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看到4个鼎在这里重聚,我很感动,这正是咱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我俩去博物院,发现展厅内都是人头攒动,很多“老郑州”拖家带口,老中青三代人都来了。人们凑到大鼎前细细观看,拿手机拍照合影,感觉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亲切。许多小学生走到大鼎展板前驻足阅读,想知道更多大鼎的故事。“郑州商城三大窖藏坑出土的青铜方鼎,不仅实证了郑州作为早商王都的历史地位,更串联起早商时期技术演进、礼制发展、文化辐射与王权象征的宏大叙事。”这句定评,足以让郑州人深感骄傲自豪。
近10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商城联合开展考古工作,累计开展了2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见证了郑州不仅仅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八大古都之一,是早商都城,曾有着灿烂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古老的文明为这个米字形交通枢纽、经济活力之都增添着别样魅力!
走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往西北方向看,医院、居民楼、写字楼连成一片。八十余年前,那里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开元寺塔,它曾是郑州的文化地标,明清“郑州八景”之一的“古塔晴云”令人难忘。1938年和1944年先后两次遭侵华日军轰炸,被彻底毁掉。这段历史,代表着老郑州悲伤的一页。
走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往东北方向看,能看到刚开业的亳都·新象街区,人潮如织,古色古香的建筑形态与时尚现代的潮流品牌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这两者都位于商代都城遗址的核心地带,它们与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相连,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历史文化区域。
从博物院到亳都·新象街区,从3600年的早商文明到当下浓浓烟火气,一路之隔又畅行无阻,亳都·新象街区的烟火气,为博物院增添了人气。博物院又为亳都·新象街区增添了底气和自信。两者有文化传承关系,亳都·新象街区的设计理念强调对历史文化场景的统一与协调,与博物院一脉相承。两者也有着旅游发展关系。亳都·新象街区的建设不仅为文化传承,也为带动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
在博物院内,我们见到考古工作者持续向下追寻文明足迹,在亳都·新象街区里,我们见证了城市一直没有停止向上生长的脚步。郑州,在城市更新中延续着文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