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写“周扒皮”的高玉宝,遭到了周家后人怎样的“对待”?
周扒皮,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是一个寓言般的存在,被千百万中国人描绘成地主老财的代表。这个人物源自于高玉宝的文学作品《半夜鸡叫》中,他的诸多荒诞举止令人啼笑皆非。尤其是那句流传于口头的顺口溜——“走进周家门,稀饭两大盆;盆里装着饭,饭里照着人”,深深地印入了民众的心中。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从未关注过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周扒皮这个人物,以及《半夜鸡叫》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周扒皮只是高玉宝笔下的一个虚构人物而已。然而,人类的好奇心是无法抑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正如古语所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玉宝的外甥孔庆祥曾在一次乘坐火车去黑龙江的途中好奇地问他:“大舅,有关于‘半夜鸡叫’的事情真的存在吗?”高玉宝用简洁而精炼的回答说:“这涉及文学创作的艺术性问题。我们这里可能没有,但这并不代表全国其他地方没有。”
虽然大家对于周扒皮和《半夜鸡叫》的真实性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这些问题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历史的真相往往深藏于记载之中,而文学作品则常常以其想象力和艺术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传奇和故事。无论这些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它们都成为了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激发着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公有制的实行已经数十年了,那些地主老财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周扒皮的历叐也慢慢被新的故事替代。
但在2019年12月5日,高玉宝去世之后,周扒皮的名字突然再次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一些人或许是为了迎合网络流量的风潮,或许是为了找寻新的讨论话题,突然冒出来,想要为周扒皮这样的地主老财洗白,他们纷纷撰文,从农学、动物学,乃至当时农村普遍的租佃关系的史实出发,力图证明高玉宝的作品中的周扒皮与事实不符,以此来清洗周扒皮的名誉。虽然意图明显,却无法掩盖他们行动的荒谬。

在周春富的曾外孙孟令骞眼中,“周扒皮”这个中国传统地主老财形象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孟令骞将周扒皮视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角色,他认为周扒皮不仅仅是一个贪婪的地主,而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人。他在小说中探索了周扒皮的背后故事,展现了他的人性和复杂性。
孟令骞的描述揭示了周扒皮作为一个人物的多样性。他可能是一个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但也有可能是一个受过伤害、孤独或迷失的灵魂。通过这种重新诠释,孟令骞试图挖掘出周扒皮背后更深层的情感和人性,使读者对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周春富,一个普通的辽宁瓦房店阎店乡和平村人。2013年7月,他被突然确定为“周扒皮”的原型,然而,1948年2月初,他便已在土改运动中的浩浩荡荡的怒潮下溺亡。在2850名地主富农中,他并无突出之处,甚至在当地的历史资料中,都难以寻觅他的名字。可想而知,当他被标记为“周扒皮”之后,生活变得如何艰难。
孟令骞还记得,那是他还只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一份名为《半夜鸡叫》的文学作品被人借给他。他翻开这份作品,只是想寻找一些闲散时间的消遣,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在此刻被彻底改变。周围的孩子们突然变得如群狼一般凶狠,他们口中的攻击像是利刃,刺向他的心灵。他们叫嚣着他是周扒皮的后人,是地主恶霸的孩子。他感到了深深的疑惑和无助,因为他所知道的,周春富并没有被认定为“周扒皮”。
周春富原本只是地主富农阶层的一员,这个阶层的存在曾引发了无数贫苦百姓的愤怒。他们因为被压迫、被剥削,而饱受痛苦。然而,孟令骞却认为是高玉宝的《半夜鸡叫》给周春富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孟令骞看来,高玉宝笔下的虚构角色周扒皮成为了地主富农阶层的象征,而《半夜鸡叫》则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的问题。这种文学作品在激起贫苦百姓的愤怒和不满时,也可能引发地主富农阶层的不满和恐惧。

周春富作为一个地主富农,或许感受到了来自民众的不满和敌意。而《半夜鸡叫》这样的作品可能加深了这种对立。孟令骞认为,这样的文学作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可能引发冲突和激化矛盾,甚至导致不幸的结局。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力量和影响力。文学是一种表达思想、揭示社会问题的媒介,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然而,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文学作品可能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被解读和理解,有时候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五年的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孟令骞跋山涉水,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书籍和资料。他决心打破大众对《半夜鸡鸣》的固有理解,对周春富,也就是所谓的“周扒皮”的理解。
他一路南下,来到了大连,并进入了一家拥有三十多年养鸡经验的养鸡场。在那里,他找到了资深畜牧师司铎,并向他询问《半夜鸡鸣》的真实性。司铎告诉他,鸡鸣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成年公鸡,二是有自然光的刺激。
然而,在辽宁南部地区,黎明在凌晨三点半左右。虽然此时公鸡可能会因为光线刺激而鸣叫,但人的视力却无法分辨周围环境的细节。换句话说,即使鸡真的在半夜叫了,周扒皮也没有必要迫使人们在黑暗中劳作。
这个事实让他深思。或许《半夜鸡鸣》只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人们在困境中被迫劳作的无奈和艰辛。周扒皮作为一个形象,可能代表着那些以权势和财富迫使他人为其所用的人物。这个故事可能通过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社会现象,呼唤人们对权力滥用和不公正对待的反思。
无论《半夜鸡鸣》的真实性如何,它都引发了周扒皮形象以及社会现象的讨论。这个故事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促使人们反思权力的运作方式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的重要性。

同时,孟令骞对《高玉宝》的作者高玉宝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相关人士,认为一个自诩文盲的人如何用文字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一部自传。
孟令骞越发坚信,《高玉宝》的真正作者是郭永江。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郭永江在去世前曾向作家王洪林透露,《高玉宝》的十三章全部是他所写。起初,组织只要求他帮助高玉宝修改自传,然而高玉宝的原稿质量极差,于是郭永江决定重新书写整个自传,每写一章,高玉宝就抄录一章。
这一真相的揭示令孟令骞深思。在他看来,《高玉宝》背后的故事更加复杂,涉及到了权力、身份认同和文学创作的复杂关系。郭永江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高玉宝作为虚构角色周扒皮的创作者,被误认为是真实历史人物。
当然,孟令骞的观点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接受。有人曾指出,孟令骞确实请王洪林帮他拜访郭永江的后人,但郭永江的后人却表示,“半夜鸡叫”只是一种基于民间传说的文学创作,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地名和人名的使用只是为了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和读者的代入感。在他们看来,孟令骞的质疑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误解,对艺术的误读。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虚构性。通过将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置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作家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虚构并非是对历史真相的否定,而是一种艺术手法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探索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虚构重新诠释,作家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对话,唤起对社会、人性和价值观的思索。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应该考虑到其艺术性和虚构性,而非仅仅追求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无论是将周扒皮和《半夜鸡鸣》视为历史事件的存在与否,还是将其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加以赏析,我们都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欣赏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在这个看似充满谜团的故事中,孟令骞却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相信,《高玉宝》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和逻辑框架,仍然是高玉宝自己的,毕竟,初稿的创作者就是他。也许,郭永江的文采更胜一筹,对初稿进行了打磨和修正,最后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版本。但这并不能说明郭永江就是《高玉宝》的唯一作者,最多只能说他和高玉宝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
然而,在之后的反右运动中,因为种种原因,高玉宝成为了这部作品的唯一公认作者。

孟令骞,作为一位坚韧不屈的探索者,一直在研究高玉宝的作品《半夜鸡鸣》的真实性。他发现的新的线索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高玉宝在面临质疑时,竟然亲自走入乡间,来到那些土地上空飘荡着鸡鸣的村庄,召集村民们进行“小会”。
在那些朴素的村民面前,高玉宝以其坚定不移的目光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宣称,他在周家曾经做过工人,他所描绘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的声音在室内回荡,强烈而深沉,好像有种魔力,使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信了他。他严厉地警告他们,不要对外散播关于他写作的谣言,仿佛在保护着一段属于他和周家之间的秘密。
然而,面对孟令骞的质疑,高玉宝却选择了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他承认,他并未直接描绘周春富的曾祖父,但他坚持认为,他书写的一切,无论是那破晓时分的鸡鸣,还是劳动者满是泥土的双手,都是真实的。他的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了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因此,孟令骞坚持认为,真实的周春富并不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他之所以在大众眼中成了恶人,完全是因为《半夜鸡鸣》的描述。他试图揭示出真实的周春富,一个被文学作品误解和误读的人,一个被历史冤枉的人。
真实的周春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周春富,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有着不一般的人生。他,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孕育了繁荣的家族,五子三女在他的庇护下安然成长。20多口人,共同在一片和睦的天地之间相依为命,而周春富,就是这个庞大家庭的中心,他的名字和他的生活,仿佛都在暗示着富饶和繁荣。
走过丰满的麦田,越过长满绿叶的蔬菜地,你会来到周家的土地。一眼望去,连绵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天际,那是他们一百多亩的土地,是他们心血和汗水的见证。在一些人的口中,那片土地甚至达到了二三百亩。与复县那个拥有七千两百亩土地的陈维礼地主相比,或许周春富的土地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在和平村这个角落,周春富的土地,却已经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天地,他的富饶,无疑成为了他们羡慕的焦点。
除了田地,周春富还有自己的事业。染坊、油坊和小卖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在他的手下却发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那家小卖店,它是方圆20里范围内唯一的一家,使得周春富的生意独领风骚。

而他的次子,也是一个具有商业头脑和实践能力的年轻人。他在外面经商,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甚至有些出类拔萃。尽管周春富并不是和平村最富有的人,但他的成功,却让人不得不对他充满了敬意和羡慕。然而,在人们的羡慕背后,却难免会有一些嫉妒和不满。
然而,在那个小村庄中,关于周春富的描述却并非只有赞誉与羡慕。一个名叫闫振明的中农,用他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另一面的周春富。
他记得,周春富的日常生活,其实非常的简朴。他并没有像其他地主一样,过着奢靡的生活。他眼中的周春富,最重视的是他的土地,一有钱就买地。他的住处,其实很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破旧。他的房子,即便与闫振明自家的破烂小屋相比,也是显得毫无气派。
对于闫振明的这种说法,同村的其他村民也给予了肯定。他们眼中的周春富,与那些常年沉浸在奢侈享乐中的地主形象截然不同。
然而,对于周春富,贫农出身的孔显德的评价似乎更为深沉。他说:“那时地主都狠,也有好的,但好的不多。”这句话,仿佛在周春富的形象中,又勾勒出一些模糊的线条。然而,他并没有明说,那个“好”的地主是不是指的周春富。这让人对周春富的形象,又多了几分期待和疑惑。
或许,这两个声音,一个来自中农的闫辰明,一个来自贫农的孔显德,他们的表述上的微妙差异,都是社会阶级、身份和历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结果。

当然,如今去深究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去纠缠那些过时的历史,那些如陈芝麻烂谷子般的旧事,未免显得过于矫情。毕竟,这是一个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时代,我们没有必要在过去的事情上停留太久。因为任何时代,都会有那些受到委屈的人,也有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甚至还有那些被误解,被蒙冤的人。那些至今还成为谜团的事件,也许终究是我们不能解开的秘密。
其实,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那个从文盲到成为作家的高玉宝的成长之路,以及他坚韧的奋斗精神。他的故事,他的经历,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而不是将我们的视线聚焦在那些无益于社会进步,无益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人和事上。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具有光芒的人,那些为了梦想和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人,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人和事。那些是我们应该去追寻和倾听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网址:故事:写“周扒皮”的高玉宝,遭到了周家后人怎样的“对待”? https://mxgxt.com/news/view/1839722
相关内容
都挺好周姐为什么怕明玉?苏明玉说的故事为什么刺激到了周姐曹德旺的慈善,为何成了“当代周扒皮”?
红楼梦:贾宝玉对待下人态度很好
周冬雨怎样保养皮肤(周冬雨怎么保持身材的)
罗志祥带女友周扬青看午夜电影 周扬青是谁?周扬青家庭背景遭扒
林黛玉为何对宫花事件反应强烈?除了敲打下人,主要是和宝玉置气
《国家宝藏》本周开播 明星演绎国宝故事
张丹峰人品天涯扒皮到底怎么样不是妻管严 洪欣真的会人财两空?
周扬青家庭很一般(周扬青的家世怎么样(周扬青住四合院家世惊人))
买明星周边发的文案怎么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