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 “奚” 径响新声——奚派老生张建国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25-11-08 02:29

我年轻的时候是不怎么注意奚派的,可能是我那时候听的少吧,喜欢奚派源于张建国,听了张建国的演唱开始喜欢奚派。后来通过听张建国,开始听别的奚派演员,到后来听奚啸伯先生,张建国可以说是我喜爱学习奚派的一个引路人。

图片

张建国

1958 年,张建国出生于河北晋州的一个普通农家。晋州这片土地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无数文化名人,唐朝名臣魏征便诞生于此。张建国自幼生活在一个京剧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爷爷、父亲、叔叔、姑姑、堂叔、堂姑都是京剧迷。尤其是他的父亲,年轻时曾唱过旦角,在十里八村颇有名气。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建国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 岁那年,张建国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便能唱《空城计》《四郎探母》中的选段。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和他开玩笑。1966 年,特殊年代来临,全国的传统京剧演出被迫停止,统一演样板戏。面对这样的困境,张建国并没有放弃对京剧的热爱,他学会了《红灯记》《沙家浜》中的唱段,并经常参加公社、县里的文艺演出,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小童星。

1972 年,张建国考入石家庄地区文艺学习班,开始系统地学习京剧艺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他在戏校的日子并不好过。练习拿顶时,汗水流进眼睛里火辣辣地疼;老师给他撕腿时,他疼得天天哭。早上张建国疼得起不了床,同学们连搀带背将他带到教室。然而,正是这样的艰苦训练,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在戏校上二年级时,张建国的嗓子逐渐恢复,他的京剧之路也迎来了转机。他开始学习现代京剧,并在《红灯记》中演 “李玉和”,在《沙家浜》中演 “郭建光”。他一出场一亮嗓,台下的观众就掌声雷动。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京剧梦想。

特殊年代结束后,全国开始恢复传统京剧演出。然而,此时的张建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他没有学过传统京剧,一时难以适应,只能跑龙套或做后勤工作。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同事们请教,学习传统京剧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传统京剧的精髓,并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84 年,已在石家庄京剧院工作的张建国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正式拜奚啸伯的得意门生张荣培为师,系统学习奚派艺术,这一年他 25 岁。

“四大须生” 之一的奚啸伯创立的京剧奚派艺术,唱腔婉转悠扬,有着独特 “洞箫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张建国对奚派艺术更是如痴如迷。师父张荣培爱徒如子,但要求也格外严格。

图片

张建国原来不甚规范的唱腔、念白以及身段,都要 “脱胎换骨”。“说从头学起,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而且我那时已经将师父看来错误的唱腔、身段都形成了习惯,所以改起来特别难。在跟师父系统学习的两年多里,我们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回家的路上,有车不骑,边推车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还没背完,一定得背完才能进门。” 张建国回忆起这段学艺时光,感慨万千。

张建国从拜师那天起,就从心里把师傅当成父亲一样敬重。师傅家的家务活他都大包大揽,二老衣服的缝做也都由张建国的妻子承担。师母病逝后,他全权担起了照顾师傅的重担。调到北京工作后,刚有了容身之所的他便把师傅接到北京照顾,每日为师傅做可口的饭菜并经常给师傅擦身洗澡。正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建国身体力行,诠释着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张荣培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张建国刻苦学艺,逐渐掌握了奚派严谨工整、韵味浓郁、委婉流畅、行腔百转迂回的艺术特点,并发挥了他自己嗓音宽厚、圆润的特长,演唱腔圆韵足。

图片

1989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奚派传人脱颖而出。上海中国剧院邀外地演员赴沪演出,一位原定被邀者未能出席,主办人想起了石家庄的这位青年演员。张建国得到通知后,马上来到上海,凭自己过硬的技艺,连唱三天一炮打红,被戏称为 “小演员轰动了大上海”。次年,石家庄京剧团以张建国为主角赴沪公演,上海观众对奚派艺术及其第三代传人张建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一次演完《太庙》,观众经久不散,竖起拇指叫好,直至他加唱《失街亭》后才散去。此后,他在天津、北京、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地演出,均受到称赞,声名远扬。

1993 年,张建国调入中国京剧院,这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他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进取,在继承奚派艺术的基础上,广学博采,勤于实践,敏于探索。他先后学习余、谭、杨、马等各个流派,在表演上学习马连良的潇洒飘逸,在塑造人物上学习周信芳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所以,他后来饰演的角色,很难单纯定义为某一流派,而是借鉴了多派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特色。

张建国不仅在演出传统剧目颇有心得,还积极参与新编剧目的创作。比如《大漠苏武》《油灯灯开花》《泸水彝山》等新编历史剧。

出道以来,张建国获奖无数。1990 年,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大赛中,他以传统名剧《打金砖》荣获白玉兰主角奖;1991 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荣获最佳表演奖;1993 年,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和《碰碑》荣获梅兰芳金奖;1996 年被推荐为 “中国京剧之星”;2002 年获得梅花奖;2004 年获得 “优秀表演奖” 等。这些荣誉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见证了他在京剧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付出与贡献。

图片

作为奚派杰出传人,张建国深知传承奚派艺术的责任重大。他积极收徒授艺,为京剧人才库积蓄力量。2009 年 1 月 16 日,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老生传人张建国在京喜收新徒,王旭、黄佳、陶涛、吴佳明四人拜师张建国。此前,他就已经收过 4 个徒弟,艺名中冠 “厚” 字,此次新收徒弟艺名冠 “德” 字,从 “厚德载物” 中取字,寓唱戏做人之意,先 “厚德” 而后才最后才可能 “载物”。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将奚派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张建国的艺术生涯中,他的妻子齐翠英功不可没。齐翠英是一名普通的京剧化妆师,但她对张建国的支持和鼓励却是巨大的。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张建国,还在事业上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在张建国练习摔跌动作受伤时,齐翠英总是默默地为他处理伤口、擦药。她的支持让张建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事业中去。两人相识于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当时张建国还没有名气,但齐翠英却看中了他身上的那股韧劲和潜力。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与张建国走到了一起。婚后,夫妻俩相互扶持、共同奋斗,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岁月。

如今的张建国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和社会活动中。他经常去各地演出、讲学,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他还积极参与京剧的传播和推广活动,带领京剧院团走进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回顾张建国的艺术人生,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京剧名家,凭借的是对京剧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不懈的努力。他在奚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独辟蹊径,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为奚派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热爱京剧的人,也让我们看到了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张建国将继续在京剧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图片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

网址:独辟 “奚” 径响新声——奚派老生张建国的艺术人生 https://mxgxt.com/news/view/1838143

相关内容

独辟 “奚” 径响新声——奚派老生张建国的艺术人生
十八大代表奚美娟:艺术家就是要挖掘人性的美好
“奚何恋”六年:解绑,亦是新生
奚望:撕掉“星二代”标签的演技派新星
奚梦瑶家境,奚梦瑶家里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演员奚望,食来孕转奚望,奚望电视剧
奚梦瑶个人资料,奚梦瑶家世介绍
奚梦瑶重登T台走秀:蛰伏八年逆风翻盘,撕掉标签的人生有多酷?
伊北:角色内外——读奚美娟散文集《独坐》
奚中路简介、明星奚中路个人资料、明星图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