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明星的演出
你还记得冰墩墩吗?那个圆滚滚的冬奥会吉祥物,在2022年的冬天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冰墩墩
但冰墩墩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没有名字的“普通人”。他们共同完成了一项更艰难、更宏大的任务——那场被誉为“空灵、浪漫”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你可能记得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创意在开幕前一个月还“难产”着;
你记得空中的冰五环破冰而出,但可能想不到,它重达4吨,让鸟巢的威亚系统几乎“投降”;
你记得孩子们唱响《奥林匹克颂》,但或许没留意过,为了他们盒饭到手里还能是热乎的,背后有一整套系统在深夜的北京与时间赛跑。
这场演出,没有明星。它的主角,是许多位苦练数月却作为“备份”可能永远无法上场的演员;是航天工程师为了一颗“螺丝钉”的重量锱铢必较;是分场导演为了艺术效果敢和总导演“掐架”的执着。
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他是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部负责人——常宇。在一切落幕之后,他写下了《宏大细节》这本书,不是为了重复台前的光彩,而是为了让我们看见,那场盛大的“国家叙事”是如何由无数具体而微的人、事与抉择编织而成。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些紧张、焦灼又充满信念的现场。
宏大细节
北京冬奥幕后的中国与世界
常宇 著
备份
奥运会开幕式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运动员入场式。每个代表团最前边,都要有一位手持引导牌的女引导员。
北京2022年冬奥会选引导员时,正值疫情。有人提出,预计有90多个代表团,那我们按至少1∶1备份,选200个人训练,最终选90人上场。
但这就意味着,要有100多个人,经过秋、冬两季几个月的艰苦训练,最终不能上场。常宇想,这不光是负责训练的导演工作不好开展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不怕吃苦,但艰苦训练后没有成果,是不好接受的。

张艺谋导演和常宇在大雪中初见中国点火运动员
常宇是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部的负责人,申奥成功后的前几年,他还是新闻宣传部的部长兼新闻发言人,后来还负责组织了鸟巢的地下改造,也负责协调整个冬奥会“科技冬奥”的工作。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半年后,常宇就第一批进入了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一直到2023年2月做完全部善后工作,整整7年,他成为最后离开冬奥组委的两个人之一。
奥运工作期间,他和国际奥委会的不少资深委员成了不错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美国NBC体育频道的副总裁亚历克斯·吉拉迪(Alex Gilady)。他是在伊朗出生的以色列人,长期在国际田联、国际篮联担任电视转播委员会主席,也亲身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转播工作。他不止一次和常宇提及中国第一次申奥失败后,国际奥委会想要再一次促成中国申奥的波折。
1993年9月,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会议。
投票一共进行4轮,前3轮投票,北京都处在领先地位。
第4轮,两票之差。世纪之交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花落悉尼。
演出
2018,韩国平昌。
按惯例,每届奥运会闭幕式上都要留出8分钟时间给下一届奥运会举办国做文艺表演,并交接奥林匹克会旗。
平昌冬奥会闭幕前3天的晚上,风雪交加,“北京8分钟”与韩国的整场演出最后一次合练。但就在前一个节目刚刚结束,北京团队200多个人的上场过程中,平昌奥组委突然说,风太大了,不能继续合练,然后就撤走了所有的人,关灯关门了。
经过了长达3个小时的沟通以后,“北京2022”终于得到了合练机会。
当时就负责带队的常宇很难预想到,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备期间,与外方像这样的沟通拉锯事件,简直一件接着一件:负责国际转播的外方人员希望获得“隔离豁免”,走国际上独一份儿的后门,入境中国不隔离;国际奥委会觉得办奥运会是“自家”的事儿,鸟巢的安保权限应该完全对他们开放,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外方把两年一度的冬季或夏季奥运会当成国际体育界大联欢,要求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他们能在鸟巢里的某个地方尽情聚餐social,最好能从下午一直吃到夜里;因为担心开幕式当天晚上室外太冷,北京冬奥组委专门安排运动员们在入场之前,先在鸟巢旁边的国家体育馆室内休息集结,但国际奥委会方面的负责人怎么都不同意……
对外,难;对内,也不容易。
一场两个小时的开幕式演出,全世界范围内全程直播,每一秒都想尽善尽美。
愿望是好的,实际是状况百出的。
那个后来在各种社交平台被火爆转发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视频短片,临开幕前一个月还没有做完。有时候张艺谋导演不好说的话,只能由甲方去说——常宇不止一次在会上代表冬奥组委批评承接方。
导演组倾注了最多心思的《雪花》节目,舞蹈也是迟迟没能编排出大家满意的效果。编导压力很大,但作为甲方也不能手软,只能告诉她,再不行,就换人了。
《奥林匹克会歌》,张艺谋导演想用完全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孩子们来唱,分场导演为了节目效果坚决反对——总导演和分场导演“掐架”,怎么办?
这还都不是最难的。
张艺谋导演第一次见北京冬奥组委就提出,他要做一场完全不同于2008年的开幕式演出。是更现代的,诗意的,浪漫的……

常宇(左)和张艺谋导演
这一切想法的“物质基础”,最终落实为一块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LED屏幕。而且是要露天铺在鸟巢的地上,铺满除了观众席以外的所有区域。
这很大胆,也很冒险。因为正式演出时,哪怕只有一块LED砖“黑屏”了,效果都是灾难性的——万紫千红中的“一点黑”,会格外“扎眼”。
除了巨型LED,张艺谋导演还点名了一系列高科技大杀器。常宇想来想去,这些绝非一般单位能做到,他决定去找航天科技。
螺钉
航天科技是一家中央企业,全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设9个研究院,6个直属单位,还有12家航天领域的专业公司,平时承接的都是国家任务。
听起来,怎么都跟奥运会扯不上一点关系。
北京冬奥会要做的事儿不容易,航天科技最后还是咬咬牙接了。虽然,手里的工作早已是满满当当的状态。
常宇猜,航天科技最终能够应允接下这个活儿,大概是因为冬奥会虽然和航天无关,但相同的是,都是国家任务,都要在全世界面前代表国家。
后来的无数个艰难时刻,常宇都在想,幸好当时他和冬奥组委也咬了咬牙,非要“拿下”航天科技,不然,纵然张艺谋导演再有想法儿,也都得落空。
航天科技接活儿的时候肯定想到过这事很难——不然也不会找他们。而实际上了手——只会发现更难。
开幕式上的重磅大道具——悬吊在空中的冰五环,最后因为又叠加了各种“科技”,总重量比起最开始的计划直接翻了一番。
4吨,是鸟巢现有的威亚完全承载不了的“重负”。
要斥巨资改装鸟巢威压吗?常宇觉得不好,搞不好,这么大的威压只能用这么一次,利用效率太低。
好在有航天科技。他们拿出看家的绝活儿:以螺丝钉为单位,一克一克往下减。
航天工程里,也是每一克重量都很宝贵。

给重达4吨的“破冰五环”减重
筹备开幕式的过程中,冬奥组委碰到了很多像这样的钉子:
大胆创想了一个更创新、更环保的点火方案,但国际奥委会不同意;
从地面下升起来的、能藏下空中冰五环的巨型冰立方,张艺谋导演想做成14米高,可鸟巢的地下高度不允许;
想把英特尔在东京奥运会上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升级后实时用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但英特尔总部顾虑重重。
还有很多看起来是小事儿,但其实十分棘手的事儿。比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到了大概800名中小学生,冬奥组委日常被投诉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饭菜,不够热。

来自河北阜平的童声合唱团孩子们
细节
盒饭,要保证绝对安全卫生,不能出一点儿问题,所以不是做好了就能立刻装盒送到鸟巢,中间还要运输、安检、留样,再分发。
一套流程下来,在北京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还是晚上,要想做到盒饭不凉,谈何容易。
但毕竟事关孩子,大家在所有能优化的环节上想办法。包括道路交通——在晚高峰时段的北京。
如果没有像这样的一些小插曲,或许有很多身影,都难以在冬奥会的千头万绪中被看到。
给孩子们开车的大车司机,给鸟巢送饭又生怕凉了的送餐员,深夜里冒着严寒等待孩子们的家长,各个大学的年轻辅导员和领队。
有一遍一遍检查现场巨大地屏有无坏点的技术人员,给开幕式赶制服装的工厂,春节加班修改道具的浙江工人,还有为了确保焰火施放不出问题时刻待命的消防员,午夜时分仍然守在鸟巢旁边等待疏导排练返回车辆的交警。
北京冬奥会开幕的当天中午12点,给全世界媒体的《开幕式媒体指南》第一页写了这样4句话:
双奥的鸟巢
双奥的导演
一块冰
参演人员全部为普通百姓
英特尔的技术最后成功用在了开幕式上——虽然英特尔总部只答应提供设备其他一概不管,但英特尔中国公司年轻人的热情拦不住。北京电影学院的技术团队自愿在没有任何资金回报的情况下,和他们一起把事情做成了。
冬奥会徽查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师生同样义务作出了巨大贡献。
常宇记得,首都开始大规模倡导大家有序排队、规范上下车秩序,就是从筹备2008年奥运会时开始的。那时候,以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为推动,随地吐痰、吐口香糖的人少了很多很多,他时常在想,这也许就是奥运会留给这座城市的最重要的遗产。
2023年2月,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年后,善后收尾工作才全部完成。常宇想到写一本书,来记录这跌宕、神奇的7年。
《宏大细节》,这是他为书取的名字。
外人只看得到台前的精彩纷呈,很难知晓背后有多少辛酸苦辣。可也正是这些细节,幻化成了前台的盛会。
张艺谋导演读过书稿后欣然同意作序。他说,感谢常宇,在借助奥运会这样一个小切口探讨了深层次话题的同时,还让更多人的名字和身影被大家知道和记住。
有功勋的人和事不会被遗忘。就像永远有一扇大门屹立在北京城里的首钢。
——因北京奥运会整体搬迁,因北京冬奥会涅槃重生,今天的首钢旧厂区,以2016年成为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驻地为起点,已经华丽转身为集文化、产业、消费于一体的首钢园。

雪景中的新首钢北京冬奥组委驻地
曾经横亘在长安街西端近百年的首钢总厂大门拆除,又在工业遗产区路边重新修建。
从2016到2023,这7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奥运历险“,更是千千万万个务实者的缩影,在无数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
宏大细节
北京冬奥幕后的中国与世界
常宇 著
◎ 导演张艺谋、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
作序推荐
◎ 北京冬奥幕后全景纪实,
一堂以奥运为切口的中国社会通识课
“中国举办奥运会,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件,它浸透在整个国家运转机制之中,是观察和体会中国制度、思想、文化、运行规律的一个难得缩影。”
原标题:《一场没有明星的演出》
阅读原文
网址:一场没有明星的演出 https://mxgxt.com/news/view/1837900
相关内容
没有一名明星出场 新秀演唱会门票多被“包”票全明星阵容出演的5部烂片,没有最烂只有更烂,一部没看太幸运!
“大牌明星”出演的五部烂片,没有最烂只有更烂,一部没看太幸运
女明星中年就没有戏拍?袁泉告诉你:演技才是有没有市场的关键
明晚7点!有一场精彩演出!明星助阵!约吗?
全明星不是一个人的全明星,没有谁一定要配合演出,杜锋何错?
叶罗丽测试:选一款儿童演出服,测你有没有明星命?
陶喆回应台北场没唱《Melody》:每场演出有不同考量
流量明星出演的6部剧,有热度没口碑,没看完全弃了
一些明星出场时会有保镖开道,路人到底有没有义务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