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间谍危害粮食安全 种质资源保卫战悄然打响

种业安全涉及育种、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全链条防护体系。当前,我国种业产业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研发环节,部分科研机构保密意识薄弱;在生产环节,一些制种基地管理不规范;在流通环节,种子进出口监管存在漏洞;在市场环节,品种权保护力度不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种质资源的保护面临新挑战。境外势力可能通过基因测序等手段,远程获取我国优质种质资源的遗传信息,这种“无形窃取”方式更加隐蔽,防范难度更大。
面对日益严峻的种业安全形势,必须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生物安全法》《种子法》等配套法规的制定实施,明确种质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对危害种业安全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力震慑。要强化全流程监管,建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全程监管机制,对种质资源的采集、保藏、利用、共享等环节实行严格管理。加强种子进出口检验检疫,防止优质种质资源非法流失。要提升技术防范能力,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种质资源数字指纹和追溯系统。加强分子检测技术研发,提高对转基因成分和品种真实性的检测能力。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和农民群众的保密意识,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增强全社会维护种业安全的自觉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种业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但必须在开放中维护安全。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完善国际种质资源交换制度,确保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交流。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种业秩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种业公司的垄断行为,维护各国平等的种业发展权利。
从根本上保障种业安全,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种业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育种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种业安全提供智力支持。只有把种业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主要装中国粮。
网址:境外间谍危害粮食安全 种质资源保卫战悄然打响 https://mxgxt.com/news/view/1837280
相关内容
极端天气高发,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安全】有间谍!窃密行为大盘点
上市公司守护中国粮食安全
北京保卫战
危害国家安全罪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陈明星:打造粮食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马传先: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挖掘创新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
澎湃思想周报|美国罗宾汉或私刑杀人犯?气候危机与粮食生产
股权投资大腕力挺袁隆平 支持湖南粮食企业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克山县支行全力支持秋粮收购,保障地方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