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终于开始客观看待自身与中国的关系,近期多场讨论节目中,言论显得相当理性,他们似乎逐渐意识到韩国的相对渺小
那场狠狠扇在韩国人脸上的耳光,究竟有多疼?可能很多人都忘了,但韩国人自己,尤其是那些在明洞做生意的老板们,恐怕一辈子都忘不掉。2017年,就因为那个叫“萨德”的东西,一夜之间,人山人海的商业街变得能跑马,乐天玛特更是兵败如山倒,最后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当时,很多人还嘴硬,觉得这不过是一阵风,闹一闹就过去了。可他们没想到,那记耳光,只是个开始,真正让他们从骨子里感到寒意的,是后面一波接一波的冲击。

最先被击碎的,是韩国人那点引以为傲的“产业自信”。过去他们总觉得,自己在汽车、科技这些领域,怎么也算是个“优等生”。就说汽车吧,现代这个牌子,在韩国人心里那就是“国民骄傲”。
可一转眼,在全球新能源的赛道上,他们一抬头,发现一个叫比亚迪的中国车企,已经轰隆隆地从旁边超了过去,销量甚至一度把他们甩在了身后。这感觉,就像你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突然有一天,你以前压根没放在眼里的那个同学,直接考了全校第一。
如果说汽车被超车还只是“肉疼”,那无人机领域的变天,简直就是“诛心”了。曾几何时,在不少韩国人眼里,中国的无人机不就是个高级点的玩具吗?
结果呢,深圳一家叫大疆的公司,悄无声息地就把全球市场给占了,直接成了行业里的“苹果”。你再看看韩国本土,连个能跟它掰手腕的都没有。这种从鄙视到仰视的转变,速度快到让人窒息。

真正让韩国年轻人集体“破防”的,还得是一款中国游戏。韩国的文化产业,K-POP、韩剧,那是他们挂在嘴边的全球名片,是他们优越感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一款叫《原神》的游戏横空出世,直接在韩国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
韩国的游戏公司都看傻了,他们想不通,中国怎么就能做出技术、美术、音乐都这么顶级的作品,而且吸金能力强到离谱。韩国游戏论坛里,讨论的话题从“我们比他们强在哪”,变成了“我们到底落后了多少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了,这是在别人最骄傲的领域,用实力告诉你:时代变了。
就在这种经济上挨了打、科技上被追赶、连文化自信都开始动摇的集体迷茫中,韩国的电视台,终于开始做一些“捅破窗户纸”的节目了。JTBC电视台有个王牌新闻节目叫《新闻室》,请来了一位前驻华外交官,叫朴炳焕。
他没讲什么大道理,就甩出了一组数据:中国有个广东省,它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你们整个韩国。话音落下,整个演播室里死一般的寂静。嘉宾们面面相觑,那种震惊和难以置信,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这个比喻太狠了,也太直观了,它让无数普通的韩国观众第一次真实地感知到,隔壁那个邻居,到底是个多大的体量。

更火上浇油的,是KBS电视台一档叫《时事诊断》的节目。里头一位国际关系教授金辰洙,说了一段让全网炸锅的话。他提到当年美国扣押韩国技术人员的事,然后话锋一转,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身上,你信不信,美国前脚敢扣300个中国人,中国后脚就敢抓1000个美国人来还击。”说完,他自己都苦笑了一下,补充道:“但我们韩国做不到,因为我们和美国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平等的。”这句话,就像一把刀子,直接戳破了那层“盟友”的温情面纱,把赤裸裸的实力政治摆在了所有韩国人面前。
这些电视里的话,不再是专家们的空谈,它们像一颗颗石子,在韩国社会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慢慢渗透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
首尔麻浦区有位咖啡店老板,他说自己看了个叫《文明TV》的节目,才知道中国一个江苏省的面积,就跟整个朝鲜半岛差不多大。他以前总觉得中国就是个跟K-POP抢市场的对手,现在才发现,人家在高铁、5G这些领域,早就成了自己需要仰望的巨人。
这种变化在年轻人里尤其明显。高丽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人发现,最近主动跑来交流的韩国学生,一下子多了三成。有个政治系的女学生叫李允美,她说课堂上教授放了一段中国城市建设的视频,什么上海、深圳的夜景,那种科幻感,彻底把她从社交媒体上得来的“中国很落后”的印象给颠覆了。她感觉自己以前像是活在“信息茧房”里,被骗了好多年。

当然,整个社会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一些保守派的媒体,比如《朝鲜日报》,就跳出来批评这些节目,说它们“过分美化中国”,是在搞“亲华宣传”。但节目制作人李相昊的回应却很有力,他说:“当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在明洞扫货时,我们却对他们的国家一无所知,这才是真正的危险。”他认为,他们做的不是美化,只是呈现事实。
这种反思,很快就从认知层面,传导到了行动层面。以前拍出过好几部爆款韩剧的导演金哲勇,公开说他的团队正在重新研究中国市场,以前总觉得随便加点中国元素就能糊弄过去,现在才明白,必须得真正去理解中国人的情感和故事。
就连餐饮业都在变。那个叫“香港饭店0410”的连锁中餐馆,社长张仁成说,他们不再一味地把中餐改成韩国人喜欢的甜辣味,而是开始大胆引进更地道的中国菜系,结果发现,现在的韩国食客,比他们想象中更能接受正宗的中国味道。
这些变化,连学术界都注意到了。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所发布了一份研究,说韩国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里,对中国的好感度,出现了五年来的首次回升。教保文库是韩国最大的书店,他们的数据显示,中国相关的书籍销量环比增长了45%,像《为什么是中国》这种书,都冲上了畅销榜。书店经理感叹,上一次出现这种“中国书热”,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

网络上的争论更是激烈。有人在节目留言区骂,说这是“自贬式教育”,是在长他人志气。但底下获得点赞最高的一条回复是这么写的:“承认别人的强大,才是自信的真正开始。”这场争论本身,或许就说明韩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真实。
在仁川机场,有个叫金志洙的海关官员,他主动学中文已经半年了。他说现在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个中国旅行团,只有用他们的语言说一句“你好,欢迎”,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文化的连接和对方脸上瞬间绽放的笑容。
这种感觉,可能比任何数据和专家的分析,都来得更真实。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网址:韩国人终于开始客观看待自身与中国的关系,近期多场讨论节目中,言论显得相当理性,他们似乎逐渐意识到韩国的相对渺小 https://mxgxt.com/news/view/1837129
相关内容
辱华言论几近消失,越来越多韩国艺人“看中国脸色行事”学术观察:韩国学界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韩关系
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当影星们的面孔混淆:盘点那些长得惊人相似的韩国演员
大S与韩国婆婆:一段复杂关系的真相对比
中国人对韩国失去了兴趣?韩国网友在评论区酸了
韩国娱乐节目进入中国市场战略研究——基于韩国SM娱乐公司.pdf
陈华见韩国丈母娘,因这个行为让韩国人刮目相看,真给中国人长脸
大S与韩国婆婆关系引关注,张兰被对比,婆媳相处细节曝光
中国个性明星正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传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