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受访收费该不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孙道临
秦怡自称“老脑筋
F4来广州时因采访付费问题掀起风波
本报记者 孙毅蕾
编者按:本报记者近日因为采访需要,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了采访意图,却遭遇了“支票簿新闻”难题。记者就“采访付费”现象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就这一现象发表了各不相同的看法。我们也欢迎读者对此发表意见,来稿请发至本报娱乐部邮箱:wbyl [email protected]
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的做法多少让人感到意外,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这些曾经演绎过无数光辉形象的老艺术家,仿佛从来都与铜臭绝缘。可孙道临的话也许更值得人深思,在市场环境中,每个人的生活都与金钱息息相关,如果自认为是正当权益,为什么不去积极争取呢?
就“付费采访”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与以前舆论一致声讨“付费采访”不同,他们的反应鲜明地分成三派。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记者早早就查资料圈定名单,张瑞芳、秦怡、孙道临、牛D、仲星火、梁波罗……一一去电联系。这些半个多世纪前就已成名的艺术家,尽管有的年老体弱,有的社会事务繁忙,但多次联系之后基本都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孙道临老师。而他的拒绝理由,多少出人意料:他要求收取一定的采访报酬。
记者前后致电孙道临多次,共有三个电话顺利接通,寒暄以外,具体内容如下。
孙道临受访要酬多少令人意外,也引人深思
第一次: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的报纸想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做个专题策划,走访包括您在内的一批老电影人,一方面介绍一下你们如今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想请你们回忆一下以前拍老电影的动人故事,或者讲讲对当今影视圈的看法。您看能不能安排个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孙道临(以下简称“孙”):要多少时间?
记:如果您时间很紧,那我尽量控制,一个小时,或者更短时间都可以。
孙:那……这个采访,付我报酬么?
记:这个……孙老师,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我没听说过有采访付费的先例。
孙:那是你不知道。我说的话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为什么要就这样说给你听让你去登呢?
记:孙老师,我们《羊城晚报》是党报,在老一辈艺术家当中知名度很高的。
孙:我不管你是什么报纸,想采访我的人多了,都说是党报很有权威的。我哪能都接受采访,要是那样我不要忙死了。你们报纸是卖钱的吧,卖钱的为什么不能付给我钱呢?我为什么要将我这边的材料无偿提供给你?
记:孙老师,您是不是因为“青春宝”那事儿之后,对媒体特别戒备啊?(去年,孙道临等老艺术家受邀参加上海某电视台一台晚会,后来活动照被做成“青春宝”活动的照片,刊登在上海某报广告版上。孙道临等人一怒之下将其告上法庭)
孙:不是因为那事儿,类似的事情多了,我并不是因为这一件事儿才坚持这么做的。
第二次:
记:孙老师,我今天打电话来,是想再争取一下,看您过完年后是不是空闲一些,能安排时间接受采访。
孙:我已经说了,你们媒体坚持你们的做法,我也坚持我的做法。这个本来就是两厢情愿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中央电视台你知道吧?他们采访我也是那个什么的。
记:那么孙老师,如果要付报酬的话,您认为多少比较合适?
孙:这个……这话怎么就这么说了?这不是我来说的,也不是说就是为了钱。
记: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多少比较合适。
孙:这个你不要来问我。中央电视台,还有许多其他媒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了。我要是一天到晚处理这种事情,我就不要做其他事情了。
记:中央电视台现在许多节目都是制片人制,操作程序都完全公司化了,他们是做完节目再卖给台里的,机制不一样……
孙:这我管不了那么多,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对不起。
第三次:
电话内容大致与第二次相同,孙道临说他每天都很忙,无暇接记者的邀约电话,有些话说过一次就行了。
支持派:
知识、时间、精力、经历都有价
新闻传播学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良荣:我最近正在做一个项目,就是社会科学家和企业对媒体的看法,找了70位社会科学家和70家企业。70位社会科学家中,都是全国闻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等,其中大概有40%以上都说媒体如果要采访我,必须付钱。
这样的采访,在国外,确实要付钱,因为对方向你提供信息。他们不是官员,如果是政府官员,他们伸手向你要钱属于违法,因为他们掌握公权才获得信息,应该无偿向社会提供信息。媒体在向社会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有商业运作。艺术家没有义务向你提供信息,这种采访属于私人活动,采访中他们提供给你的是他们的信息,他确实可以收钱。他觉得自己的信息很值钱,他本可以用这些内容写文章,而接受采访花了他的时间和信息。就我个人看来,如果他要求付钱,完全可以。
许多知名的批评报道采访其实也是付钱得来的。导致尼克松下台的采访,写稿的两个记者花了很多钱让知情人开口。莱温斯基接受电视台独家采访,要了150万美元。重大独家新闻开价很高,这和媒体的“报料热线”道理类似。我们的观念需要改变过来,这在新闻学上,也提出了一个全新课题。比如过去拍电影,场地之类全都是无偿提供的,但现在占用任何场地都需要付钱,我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观念改变需要时间。
付费也是尊重采访对象的表现。过去媒体对采访对象不尊重。尊重不尊重并不在态度好坏,而是你和人家是等价交换的。比如,BBC来采访我,叫我讲讲中国媒体的现状,一个小时下来,他们给了我200英镑。我没有提出,但他给我我就接受,很简单,我花了我的时间花了我的知识,这不是无价的。市场环境下,知识、时间、精力、经历都是有价的。有些人愿意给媒体讲,他认为要回报社会,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从另一方面来说,博物馆和图书馆为什么要卖门票?为什么要办借书卡?这并非为了赚钱,而是要限制人数。如果艺术家接受所有人的采访要求,如果许多人去找他做采访,那他怎么办呢?他如果拿钱,很简单,马上就能限制人数。
这是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
著名影视制片人曹钢:提出采访收费,我觉得这是我们老艺术家的觉醒。他不能这样被无偿地利用下去了。当然,这不是针对某一家媒体,你可能没有特别利用他什么,但是他也不是针对你,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觉得挺正常的。
以前认为采访本身就是对明星形象的宣传,但是这种观念现在正在逐渐转变,提出收费是一个艺术家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声誉的表现。因为现在有很多记者,采访不光是正面宣传,还会做一些捕风捉影的报道,给艺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果采访收费,一个是保护艺人的产权,也能让媒体、记者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国外许多明星到中国,比如去年维多利亚来,接受采访都是要付费的。从中国传统的观念来讲,好像采访要钱很不能理解,其实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据我所知,孙道临等艺术家在外面参加一些活动,也受到过欺骗,把他们参加的公益活动弄成广告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一种诚信问题,弄得他们现在可能心里还有戒备。
反对派:
破坏公益性原则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付费采访行为将会严重危害社会氛围,使公益性原则遭到破坏。简单地把商业化原则推及所有关系,会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并给腐败提供丰富的土壤。另外,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忽视弱势群体,媒体片面关注那些有钱和有权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媒体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能。
这是我国缺乏相关法律制约所造成的一种媒体不正当竞争。这里所涉及的深层问题,是如何通过法律来保证公众的社会文化权利。此外,制约付费采访行为,还应该充分利用行业间的联合和监督。比如,日本东京有一个记者俱乐部,大家定期共同分享某些大众当前关心的新闻资源。另外,对于某些手段低级和格调不高的媒体,媒体应该在行业内形成批评和谴责的氛围,因为这些媒体的存在对广大媒体的利益也是一种损害。
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某报记者小余:提出付费才接受采访的人是不是穷怕了?人际之间的交往,有比金钱更重要的准则,付费采访有悖于新闻伦理规范,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记者与公众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这么庸俗化。如今一些电视台专题节目等等请公众人物做节目,确实要付费,但这不属于新闻采访范畴。这些专题节目制作人员也只能被称为媒体从业人员而不是记者,他们的节目不属于新闻采访。
付费采访也不符合新闻行业的发展规律。采访付费如果通行,媒体运作成本势必大幅度增加。为了维持运作,报纸杂志要么提高售价,要么加大广告版面,要么压缩从业人员收入或其他支出。如此发展下去,报纸价格上扬,广告铺天盖地淹没新闻版面,媒体留不住优秀从业人员,新闻从业者整体素质下降……最终受害的还是公众。
采访是公众知情权的落实
某报编辑小钱:记者的采访权来自公众的知情权,因为对于信息,公众除了道听途说外,更多要依赖大众媒体的传播。因此,采访权表面上看是媒体记者的权利,实质上则是民众知情权的落实途径。付费采访使少数媒体拿到独家新闻,与之相对应的是,多数媒体将失去向自己的读者和受众发布信息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受众只能通过少数渠道而不是原有的多种渠道了解信息,由此,新闻的客观公正很难得到行业内的监督平衡。
另外,如果付费采访成为普遍现象,量价而沽的话,媒体会去找一些低成本的采访对象,随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会影响新闻的权威性。
奉献派:
记者请几位老艺术家单纯就“付费采访”谈谈感想,以下是两种典型的回答。
秦怡:我是“老脑筋”,想不到收费这种事情,从前的老习惯都沿袭下来了。人家电视台什么的找我采访的多了,我从来没想过要钱。有的隔了很长时间,电视台给我寄点稿费,我都不知道是为哪次节目给的钱。因为生活里实在忙不过来,尤其我家里一摊子,里里外外,我实在是来不及,脑子里来不及去考虑这些问题。
牛D:有些人可能经济是比较困难,所以相对来说更在乎这些。比起现在的年轻演员,我们这一辈赚的钱是很少,这都不能比。我现在还一直在拍戏,金钱上没什么问题。对我来说,接受采访说说以前的事,那也算是回报社会。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如果我本身经济不宽裕,也许会更加重视这些。
:“支票簿新闻”
作为经济市场化的产物,付费采访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媒体,当时日本记者由于在欧洲采访足球联赛时屡屡受阻,于是打出“付费采访”的旗号。这种做法在采访当红体育、娱乐明星时迅速铺开,在欧美被形象地称为“支票簿新闻”。这在我国也不乏先例:2001年,姜文接受了Tom.com网站的专访后,获得该网站支付的1万港元酬劳;2002年,F4到广州拍广告,策划广告的某公司制片人公开标价“采访半小时付费5万元人民币”;2003年中巴之战后,里瓦尔多、小罗纳尔多和罗纳尔多等三人,接受广州某报专访,前两者各收入2万元人民币,罗纳尔多收入3万元。
除了体育、娱乐明星,付费采访也在其他领域出现。时下在各媒体通行的“热线奖励”做法虽带有奖励性质,也可看作是付费采访的一种。2002年,负责发掘江苏泗阳一座大型汉墓工作的南京博物院作出惊人决定,将考古发掘报道权进行“有偿转让”,江苏卫视和《南京晨报》各以10万元的价格买断了这一报道权,可谓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不管曾有多少付费采访的例子,“付费采访”在我国大多数只是悄然进行,还没有发展到属于“行业惯例”的范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愿挨的媒体全力炒作买来的“商品”,不愿挨的媒体则多半在愤懑的同时漠然视之。
网址: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受访收费该不该? https://mxgxt.com/news/view/182988
相关内容
聚焦:接受采访到底该不该收费?四位“采访收费”名人的收费标准
媒体采访名人时需要支付费用吗?
T1来接受采访啦
全明星众星接受采访
黎彼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一直都很关照我!
赢得了冠军的他也面临难题哦,说接受采访比夺冠难多了
采访报道怎么写
梁家辉访谈及采访收录
0:4!对阵孙颖莎16连败后,早田希娜哭着接受采访,孙颖莎边喝水边淡定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