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写作的困境与突破:在“难度”中探寻“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5-10-31 23:1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在媒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青年人该如何从事纯文学创作?近日,在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主题论坛上,钟红明、季亚娅、徐晨亮、杜小烨、张晓琴、徐刚等多位评论家与出版人,聚焦“难度与可能性:青年写作的创新问题”,围绕青年创作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研讨会现场

为支持鼓励青年作家创作,王蒙先生捐出个人稿费,与中华文学基金会商议决定,联合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共同设立中华文学基金会“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以扶持和奖励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鼓励青年作家们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的设立,寄托着王蒙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情担当,和对青年写作者的热情期望。周宏翔、林为攀、顾拜妮三位青年作家入选第四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

直面时代语境:在流量与现实之间

《收获》主编钟红明指出,文学期刊是青年作家亮相的重要舞台。她强调创作贵在坚持,真正的热爱比外部认可更能支撑写作者走远。《十月》主编季亚娅呼吁拓宽青年写作的观察视野,警惕流量前置与学院派写作可能带来的同质化,并指出青年读者对同龄人作品仍抱有热情,关键在于写作是否具备真正的先锋精神。

《当代》主编徐晨亮提醒,应警惕以流量判定文学价值的倾向,写作应回归真实的“文学议程”。他强调青年写作须直面年轻一代的精神困境,倡导“作为出口的写作”,即写作者应先成为“文学中人”,再思考如何进入“文坛”。《花城》副主编杜小烨则指出青年写作面临三重困境:在传统中难以确立个人声音、经验同质化导致文本悬浮、受流量经济裹挟而趋向快餐化。她期待青年作家能拓展题材,融合多元类型,以独特语法编织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

开拓写作路径:从自我走向辽阔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指出,青年写作需突破“经验同质化”的局限,在关注身边同龄人的同时,更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案头工作与田野调查拓展写作的广度与深度。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刚进一步提出,“青年”不仅关乎年龄,更是一种创作状态——具备创新、锋芒与冒险精神。只要保持锐气,任何年龄的写作者皆可被视为“青年”。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指出,先锋创作常与大众审美存在隔阂。他主张创新应具“渐进性”,结合社会接受心理的阶段性演变,警惕过度形式化。理想国华语文学馆主编杨爽则从市场角度指出,当前青年纯文学市场呈现“大片模式”,销量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作品,多数作品市场表现平淡。她呼吁重新审视叙事价值,警惕形式化陷阱,并强调编辑应协助作者抵御市场压力,守护创作初心。

(主办方供图)

网址:青年写作的困境与突破:在“难度”中探寻“可能性” https://mxgxt.com/news/view/1827572

相关内容

女性作为写作者的三种困难
大学声丨麦琳“婚囧”启示录:当代青年婚姻观的困境与突破
刘润2025跨年演讲:商业困境破局与进化力量探寻
朱一龙代言多流失,实力为基待突破,困境之中寻转机
书荐丨《可能的世界》:杨潇十年行走之作,在世界与我之间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可能
王源的青春偶像困境与转型之路
待爆小生僵局背后:娱乐圈的新人困境与突破
好剧难唱?剧集改编音乐剧的困境与可能
刘晓义大师工作坊,带领戏剧青年探索多维度的实验可能
跨境学童的存在与迷惘:从电影《过春天》看国产青春片的语境突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