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带徒弟三年,徒弟转正工资比他高,师傅调岗,两周后厂长来电
01
华兴机械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从不间断。老刘擦了擦满是油污的双手,这台精密车床他已经操作了十八年。
“老刘,你过来一下。”车间主任老孙走过来,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这是新来的小赵,大专毕业,分配到你这里学技术。”
小赵主动伸出手:“师傅好,我叫赵明,请您多多指教。”
“行,跟着我好好学。”老刘握了握小赵的手,手上没什么老茧,果然是新人。
从那天起,老刘就多了个跟屁虫。小赵很聪明,也很好学,但老刘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赵总是想走捷径。
“师傅,这个检查步骤能不能省略?感觉挺浪费时间的。”
“师傅,咱们能不能改进一下流程?我觉得有些步骤确实有点繁琐。”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老刘都要耐心解释:“小赵,我教你的每一步都有道理。这些看起来繁琐的步骤,都是为了保证质量。”
“师傅,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是现在都讲究效率,咱们也得与时俱进不是?”小赵笑着说,但老刘能听出来,他并没有真正听进去。
第一年,小赵的进步很快,基本操作都学会了。但老刘发现,小赵经常在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工减料,少做几次检查,简化某些工序。
第二年,小赵开始在车间里表现得很活跃。他经常主动向老孙汇报工作进度,也会提一些改进建议。老孙很欣赏小赵,经常在车间会议上表扬他。
“小赵这个年轻人不错,有想法,有干劲,比一些老师傅强多了。”老孙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没点名,但大家都知道他在说谁。
老刘坐在台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第三年,小赵在车间里几乎成了明星,技术学得差不多了,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他经常请老孙吃饭,也会给其他师傅带点小礼品,大家都夸他会做人。
老刘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他不善言辞,也不喜欢那些人情世故,还是埋头干活,按部就班。
“师傅,您也该学学怎么跟领导搞好关系。”小赵有一次半开玩笑地说,“光有技术不行,还得会做人。”
老刘没有接话,但心里五味杂陈。
老刘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发现小赵在某些关键工序上还是不够细心,经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检查步骤。
“小赵,我再跟你强调一遍,这个精度检查不能省,一定要按标准来。”老刘指着图纸说道。
“师傅,我明白您的意思,但这个检查真的很耗时间。您看,咱们的产量指标这么紧,能稍微灵活一点吗?”
“产量指标重要,质量更重要。如果出了质量问题,咱们整个车间都要受影响。”
“师傅,您就是太保守了。现在的设备精度这么高,哪那么容易出问题。”
三年时间,老刘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小赵。小赵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在车间里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但老刘心里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小赵太急于求成,总想着走捷径,这样下去迟早要出问题。
02三年试用期一满,小赵正式转正了。老刘本来没太在意这件事,直到有一天去财务室办事,无意中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小赵转正后工资定多少?”财务科长问。
“8500吧,大专生,起点得高一些。”人事主管回答道。
老刘愣住了。8500?他干了十八年,工资才7800,一个刚转正的小年轻竟然比他还高?
“老刘师傅,您的工资是多少来着?”财务科长看到了老刘,随口问了一句。
“7800。”老刘机械地回答道。
“哦,那小赵比您高一点呢。不过也正常,现在都看学历嘛。”财务科长说得很轻松。
当天下午,老刘找到了车间主任老孙。
“老孙,我想问问小赵转正工资的事。”老刘直接说。
老孙抬起头,看了看老刘的表情,心里已经明白了。“老刘,你是不是觉得不公平?”
“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标准。”
“是这样的,小赵是大专毕业,按照厂里的薪资体系,大专生的起薪就是8500。这是制度规定,我也没办法。”老孙解释道。
“那我们这些老员工呢?干了十几年,技术比他们熟练,经验比他们丰富,反倒不如新人?”
老孙叹了口气:“老刘,我理解你的想法。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厂里也要考虑人才引进问题。不过话说回来,你在技术上确实很过硬,但在其他方面...比如沟通能力,比如创新意识,可能确实需要加强一下。”
老刘听出了老孙话里的意思。技术好但不够“活络”,这是在说他不会做人。
“我明白了。”老刘站起身来,“谢谢主任的提醒。”
接下来的几天里,老刘的心情一直很低落。他看着小赵在车间里忙前忙后,和同事们有说有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师傅,您最近怎么了?看起来心情不太好。”小赵主动关心道。
“没什么,就是有点累。”老刘不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从那天起,老刘开始有意无意地与小赵保持距离。以前小赵有什么技术问题,他都会主动指导,现在除非小赵主动问,否则他不会多说一句话。
这种微妙的变化持续了一个多月。老刘越来越觉得在这个车间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厂里质检部门缺人,在内部招聘。老刘看到通知后,几乎没有犹豫就提交了申请。
“老刘,你要调质检部门?”老孙有些意外,“那边工资比车间低500块呢。”
“我想学点新东西,换个环境。”老刘的理由听起来很冠冕堂皇。
其实老刘心里很清楚,他之所以要调走,就是赌气。既然在这个车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那就换个地方试试。
申请很快就批准了。在离开车间的最后一天,小赵找到了老刘。
“师傅,您真的要走?”小赵的语气里有些不舍。
“嗯,质检部门挺好的,比较清静。”
“师傅,您要是因为我的工资比您高而不高兴...”
“没有的事。”老刘打断了小赵的话,“工资高低都是厂里定的,跟你没关系。”
就这样,三年师徒关系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画下了句号。
03质检部门位于厂区的另一栋楼里,环境确实比车间清静很多。
“老刘,欢迎加入我们质检部门。”质检主管老马热情地接待了老刘,“虽然这里工资比车间低一些,但工作环境好,也比较有技术含量。”
老刘点点头,心想7300的工资虽然比原来少了500,但比被人看不起要强。
“有一点你要注意,”老马特意强调道,“我们这里的原则是既要保证质量,也要考虑生产效率。工厂是要盈利的,如果检验标准太严格,会影响产量和成本。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灵活掌握。”
老刘皱了皱眉头:“灵活掌握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产品稍微有点小问题,但不影响使用,可以酌情放行。当然,如果是重大质量问题,那肯定不能妥协。”
接下来的几天,老刘认真学习质检部门的各项流程和标准。很快,老刘就被安排负责生产线产品的抽样检验。
第一天上岗,老刘就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他检测的一批轴承座尺寸稍微超出了公差范围,按照标准应该判定为不合格。但生产部门的人说这批货很急,客户催得很紧,希望能通融一下。
“老刘,这个误差很小,不会影响使用的。”生产部门的调度员小吴劝说道,“这批货如果重做,至少要延误三天,客户那边会很不满意。”
老刘有些为难。他想起老马说过的“灵活掌握”,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在检验报告上签了“合格”。
但签完字后,老刘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04调到质检部门的第一周很快就过去了。周三上午,老刘接到了检验一批精密零件的任务。这是车间刚生产出来的一批轴承内圈,准备供应给一家重要客户。
当老刘用精密量具测量内径尺寸时,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测量数据显示,这批零件的内径尺寸存在细微偏差,虽然偏差很小,只有0.015毫米,但已经超出了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
老刘拿起生产记录查看,看到生产记录上的签名时,老刘的心情顿时复杂起来——赵明。这批有问题的零件,正是他的徒弟小赵生产的。
以他多年的车间经验,这种问题通常是由操作手法不当造成的。他想起了三年来反复向小赵强调的技术要点:在加工这种精密零件时,必须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精度,不能为了提高效率而省略中间检查步骤。
但小赵总是觉得那些检查“太繁琐”,经常为了赶进度而简化操作流程。
老刘看着手中的检测数据,心情五味杂陈。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他应该立即将这批零件判定为不合格,要求车间返工。但如果不按标准执行,让这批有问题的零件流入市场,万一客户发现问题,后果可能更严重。
快到下班时间了,老刘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拿起笔,准备填写检验报告。笔尖在纸上停留了很久,最终,他还是按照内心的原则,在检验结论栏里写下了详细的问题描述,建议返工处理。
第二天早上,老刘将检验报告提交给了老马。
“老刘,这批零件有什么问题?”老马看了看报告。
“内径尺寸超差0.015毫米,建议返工。”老刘如实汇报。
老马皱了皱眉头:“0.015毫米?这个偏差有点小啊。误差范围内吧?”
“按照图纸要求,已经超出了公差范围。”老刘坚持道。
老马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说道:“这样吧,我先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这批货有多急。”
到了下午,老马找到老刘:“老刘,我了解了一下,这批货确实比较急,客户催得很紧。0.015毫米的偏差确实很小,应该不会影响使用。你看能不能...灵活处理一下?”
“主管,这样不太好吧?万一出了问题...”
“不会有问题的,误差这么小,客户根本不会发现。再说,如果返工的话,至少要延误两天,影响太大了。”老马的语气有些不耐烦。
老刘还想争取,但看到老马的表情,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他在检验报告上改写了结论:“轻微超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判定合格。”
签完字后,老刘心里很不是滋味。
周五下午,老刘刚准备下班,办公室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老马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
“什么?精度有问题?”老马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您稍等,我马上了解情况。”
挂了电话后,老马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老刘,你过来一下。”
老刘心里咯噔一下。
“刚才客户打电话投诉,说我们这周发给他们的那批轴承内圈精度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装配。”老马的语气很沉重。
老刘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那批轴承内圈,正是他检验过的,正是小赵生产的,也正是他最终判定为“合格”的那批产品。
“客户具体说什么问题了?”老刘强作镇定地问道。
“内径尺寸偏差太大,导致轴承装配后间隙不符合要求。他们现在要求我们立即处理,不然就要索赔。”
很快,厂长办公室就传来了紧急集合的通知。老刘跟着老马来到会议室,车间主任老孙、生产部长、技术部长等相关人员都已经到了。
厂长李总的脸色很难看:“大家都知道了,客户投诉我们的产品质量有问题。这是今年以来最严重的质量事故,如果处理不当,我们可能会失去这个重要客户。”
“现在首要任务是查清楚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李总的目光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个人,“我要求各部门立即自查,找出问题根源。”
老孙第一个发言:“厂长,我们车间一直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生产,应该不会有问题。我怀疑可能是之前的技术指导有问题。”
老刘听出了老孙话里的含义,他在暗示问题可能出在老刘之前的教学上。
“什么意思?”李总问道。
“是这样的,这批产品的操作员是小赵,他是老刘师傅带出来的徒弟。老刘师傅前不久刚调到质检部门,可能在之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
老刘想要反驳,但老马抢先开口了:“厂长,我们质检部门的记录显示,这批产品检验合格。”
“检验合格?那为什么客户说有问题?”李总的语气很严厉。
老马有些尴尬:“可能是...检验标准方面有些误差。”
“什么叫'可能'?什么叫'误差'?质检部门的职责就是把关,现在出了问题,你们质检部门难辞其咎。”
05这时,小赵被叫到了会议室。
“小赵,你说说这批产品的生产情况。”李总直接问道。
小赵显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厂长,我严格按照师傅教给我的方法操作,每一道工序都认真执行。如果真的有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设备精度的问题。”
“设备精度?”李总转向设备部长,“设备有问题吗?”
设备部长连忙摇头:“设备上周刚做过精度校验,完全没有问题。”
小赵又说道:“那可能是工艺方面的问题。我一直严格按照师傅教的方法操作,从来不敢随意更改。”
老刘听着小赵的话,心里越来越愤怒。明明是小赵自己为了提高效率而简化操作流程,现在却推说是按照师傅的方法操作。
“我需要详细了解一下技术细节。”技术部长开口了,“老刘师傅,你作为小赵的师傅,又是质检员,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老刘身上。
网址:师傅带徒弟三年,徒弟转正工资比他高,师傅调岗,两周后厂长来电 https://mxgxt.com/news/view/1815675
相关内容
华峰氨纶:“明星师傅”带出拔尖徒弟师带徒,师傅与徒弟沟通的三种技巧
徒弟对师傅的评价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何更好激励老员工带新人?
师傅和徒弟的关系
以签订合同的方式确立师徒关系,为现代师徒传承找一条出路—— “师带徒合同”为工匠传承护航
师带徒徒弟总结范文(精选9篇)
在海底捞,教会徒弟不会饿死师傅,解密海底捞独特的师徒制
明星徒弟模仿师傅的小说有哪些
师傅和徒弟到底是什么关系?师傅是真心为徒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