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成圣、成佛与成神
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柏拉图
没有纲领,无法生活。——木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着做一个什么人的问题!
希望或者说选择做一个什么人,背后必然有着对于理想中或现实中某种人或某类人的认同与向往。
直观现实,在每个人在“前面”,都有父母、师长……人类一代代的发展,就是上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的接续过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学习父母、学习师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否定。
因此,说句闲话,我们如果在讨论年轻人的价值选择和人生选择的时候,需要审视的却是年长的人和社会环境。
在现代社会的偶像、明星,已经异化为了消费符号、资本工具,没有了超越性。置身其中,多维度的人生被一维化。人生价值的大小就是资本增殖的多少,人生是否成功决定于价格、利润等“抽象物”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灵世界多维需求,其实被忽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荒芜又空虚。
不管是面对现实的人生,还是面对现代的生活,我们都有需要和必要回到古代获取智慧。
中华传统儒释道,为做成什么人,指明和开辟了三条路径,分别是成圣、成佛与成神。
儒家认为,圣人是最好的人,是人所能达成的最高境界。
何为儒家体系中的圣人?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唐虞之道》)。孔子不以圣人自居,他理解的圣是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济世安邦的政治功业。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后世将孔子奉为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孟子·尽心下》)
对于后世,学做圣人的前提是要做君子,君子再往上是贤人,贤人到极处,即为圣贤。
那么如何做君子?
《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
孔子在《乾卦》爻辞中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之道,反求诸己!
小人之道,正求诸人!(凡是遇事即说他人不好的,就是小人。)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分辨自己或他人是否为君子很简单,就是看义与利,在利益面前无所不为,就是小人;在利益面前有所不为,就是君子。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王阳明心学最大的功劳,就是将做圣人的资格,从士大夫君子阶层,赋予了市井凡夫,认为每个人都可成君、成贤、成圣,都要自做主张,收拾精神,做大丈夫,做圣人。
圣人就是最大的君子,而君子也是圣人,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织席贩履之徒与达官显贵之辈,都可以做圣人。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后世没有大行其道,客观上来说是因为清朝入主,主观上也是因为太过“现代”。
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无论生活地位如何,境遇如何,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那就是现代的大圣人!
再多说一点,“教员”为啥称鲁迅为新中国第一大圣人,那就是因为鲁迅深刻揭示出中国人的奴隶性、下跪性,而教员的理想国则是“六亿神州尽舜尧”,每个中国人都不畏强权,不惧王侯将相,自作主张,自己做大圣人,自己解放自己!
教员的这种情怀,直通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
人生在世,除了成圣这一条超越之路,我们还从“西天”求来了另一条“向后”的路。
换句话说,儒家成圣之路还有缺憾,不能使人真正超脱于人世间之功名利禄,相反,儒家的路,却是在功名利禄之中要保持一颗本心与本性。
释家则要追求真正超离。
佛———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佛乃觉性,人人皆有佛性。
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小乘佛教自觉;
大乘佛教觉他;
自觉方可觉他,觉他也方可自觉。
大乘小乘之分,本也就是方便法门。
一切觉行圆满者,皆是佛。
因众生由无明所覆盖,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觉,而流转生死。
出世圣人,历劫修行,行满果圆,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顽云开,故称觉者。
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法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佛陀了悟生死,我们凡人想要悟佛理,用老百姓的话说,要有佛缘。其实真正的拜佛,不在于去庙里,自己心不静,去拜佛、烧香再多,也不行。佛乃觉性,我们都能成佛,就在于我们能不能悟罢了。有时候也需要机缘,当我们去了火葬场之后,往往就能稍微悟得一些。
佛理在西哲中,叔本华谈到了欲望,海德格尔论到了被抛与向死而生,其实相比佛经而言,论的道理还是浅了。梁漱溟先生就认为,释家所言是最高之真理,人类文化三期的终点也在于此。
对我们世俗中人而言,早一点明了佛,总是好事,至于成佛,总是过于高远,但六祖慧能早就开示,一念迷是凡夫,一念悟是佛。成佛之路,乃是我们不可缺失的。正如弘一法师所示: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李叔同
但对于我国人而言,最大的超越性追求,不是远离世间,而是不离肉身的道教神仙。
神仙是道教徒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 神人 ”或“仙人”。
《 庄子·天子篇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对神人作了具体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神仙传》称:“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则人不识;或隐其身草野之间;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道教是一个以信仰神仙为核心的宗教,道教信奉的“神”和“仙”两者有一定的区别。但都属于“道”的信仰。道是宇宙的本原,化育天地万物,天神、地祇等信仰也就属于道的信仰,并且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直接是道炁所化。
“聪明正直之谓神,阴阳不测之谓神。”
仙,据《尔雅·释名释长幼》言“老而不死曰仙”。
《说文》“长生仙去”,“仙,迁也;迁,入山也”。
《太平御览·天仙》“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成圣、佛、神,对我们个人的生活、人生而言,都必不可少。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空话,过高的追求,当有了这样的路径之后,我们要做成什么人的问题,才会有超越性的可能。
网址:儒释道:成圣、成佛与成神 https://mxgxt.com/news/view/1807554
相关内容
儒释道:成圣、成佛与成神儒家,佛家,道家,(儒释道)三者有什么区别?
儒释道
儒释道茶文化的不同(儒释道与茶文化)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202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二郎神:儒、释、道三方尊奉的神祇,传奇故事中的英勇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