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金:美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奇

发布时间:2024-12-13 06:42

拉里·金:美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奇

谭芳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 拉里·金是当今美国最知名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主持人,他所主持的《拉里·金直播》在美国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本文将通过对拉里·金的人生经历、媒介角色以及他所主持的节目样式的整理分析,来折射美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关键词: 拉里·金;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媒介角色;节目样式;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开播时间仅仅二十四年的CNN(美国有线新闻网)来说,拉里·金(Larry King)是位当之无愧的元老。1985年6月1日,他首次在CNN登台亮相,从此《拉里·金直播》(Larry King Live)与CNN风雨同舟。时至今日,当初羽翼未丰的CNN已经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传媒巨人,《拉里·金直播》则登上CNN收视率榜首,而拉里·金也已经成为CNN的代表人物。2002年1月,CNN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又一次成为公众注意的对象:根据《纽约邮报》消息,CNN以总额5600万美元的代价,与这位招牌人物续约四年。这个“细小眼睛、额头永远前凸”[1],以吊带西裤为标志,以明晰简洁的提问而著称的名牌主持人,以自己的经历,为美国式的成功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一、从贫儿到王子

1933年11月,拉里·金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他的父亲惨淡经营一家小酒馆。拉里·金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为了抚养拉里·金和他年幼的弟弟,母亲只好给人家做针线活,一家人就靠母亲微薄的收入和社会福利金勉强度日。窘迫的家境使得拉里·金无心读书,他以仅仅高出及格线1分的成绩结束了高中学业,自然更与大学校园无缘。拉里·金自幼就痴迷于广播业,孩童时,他曾经在大街上自娱自乐,“把一个用报纸卷成的圆筒当作麦克风,假装是电台播音员,向周围的行人宣讲身边路过的汽车”[2]。但是,既无学识、又无资历、初涉尘世的他,最终只谋到了一份UPS的速递员差使。这份在马路上风驰电掣的工作,与手握麦克风指点江山相比,显然差距甚远。不过,年轻的拉里·金的确很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结识了一位CBS的播报员。在这位长者的建议下,他搭上了一辆巴士,来到遥远的佛罗里达州。 

五十年代中期的佛罗里达,拥有一大批欣欣向荣的媒体;不断扩张的传媒市场,为那些缺乏经验的新人提供了机会。众多渴望进入传媒业的年轻人,怀着热情与憧憬,来到了这个他们心目中的阿拉斯加。他们之中,就有拉里·金的身影。但那时他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无名小辈,就连名字——拉里·宰格都远不如现在神气。初来乍到,拉里·金在迈阿密一家电台找到了一个执掌人员流通大权的“重要”职位:守门人。不久,幸运之神再次眷顾,WAHR电台有了一个音乐节目主持人的空缺。于是拉里·金在1957年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突破,付出的代价是改名换姓——电台经理告诉他,“宰格”这名字“太德国化、太犹太味,在‘秀’行业中不够档次”。

也许只是巧合,不过改为King之后,拉里·金确实开始崭露王者风范。很快,他成了南佛罗里达小有名气的DJ。一年后,拉里·金跳槽到WKAT电台,这家电台总是给主持人很大的发挥空间。借此良机,拉里·金在自己的节目中设计出一个饶有趣味的形象“迈阿密市政警官温怀特”。温怀特先生有着百老汇明星布劳德瑞克·克劳福德(Broderick Crawford)一样的嘶哑声音,素来爱好以疯狂的建议打断正常的交通状况通告。很快,这位警官先生就成了人尽皆知的人物。他的大名被当作护身符堂而皇之地写在了汽车的保险杠上:“别挡路。我认识温警官。”

创造一个时髦形象,显然不能代表拉里·金的发展方向。1958年,不甘守旧的拉里·金来到迈阿密的一家名叫“消防队爱好者”(Pumpernik)的餐馆,这里才是他事业真正的发祥地。拉里·金开始在这里主持现场采访节目。那些在节目时间偶然造访的食客们,就是他的采访对象。嘉宾的不可预知性,使得任何事先准备都成为空谈,从这时起,拉里·金开始形成他的访谈风格:认真聆听嘉宾的谈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消防队爱好者”的现场节目大获成功。拉里·金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一家电台WIOD聘请他主持另一档类似的节目Surfside6 还让他在迈阿密海豚橄榄球队的比赛转播中担纲现场评论。就这样,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拉里·金一帆风顺,成为迈阿密多个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并且为《迈阿密先驱报》等若干家报纸撰写专栏,用拉里·金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飞得很高”。

一般来说,飞得很高的人不外乎两种结局:其一是越飞越高,最终在一定高度上保持匀速运动,之后自然滑翔,最后安然着陆,是为功成名就;其二就比较简单,可以概括为戛然而止,自由落体。不幸的是,当时已届不惑之年的拉里·金成了后者。

也许是因为一系列成功的热浪来得太过汹涌,也许是那段脱贫致富的梦想实现得太过轻易,也许是每个爱好挑战的人天性中都隐含了些许暴发户式的张狂,拉里·金显然有些昏了头脑。他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卓有成效地花掉了自己挣来的每一分钱,并且负债累累。在一次拆东墙补西墙的行动中,拉里·金动用了别人委托他代管的5000美元,来偿还自己拖欠的税款。这次愚蠢的举动使拉里·金于1971年岁末锒铛入狱,罪名是“大盗窃罪”(Grand Larceny)。推敲起来,这个罪名实在有些过分。因为同他欠下的35.2万美元债务相比,5000美元无论如何也当不起一个“大”字。不管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1972年3月,对拉里·金的起诉被撤消了。但是,拉里·金的事业至此已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事实上,那时的他已经被踢出了迈阿密。

拉里·金并不讳言自己曾经走过的这段弯路。痛定思痛,他再次显现了特有的勇气和韧性。从1972年到1975年,他不断努力,试图东山再起。1974年春天,拉里·金在路易斯安那找到了一份公共关系的工作,秋天,他又当上了体育赛事的现场评论员。1975年,他终于得以重返迈阿密,再次在WIOD供职,主持一个晚间的访谈节目。随后几年,拉里·金渐渐恢复了人气。他在电视台主持访谈节目,为《迈阿密新闻》撰写专栏,还在广播节目中为海豚队的比赛做现场评论。但是巨额债务依然泰山压顶。无奈何,拉里·金于1978年宣布破产。

不知是不是这次破产帮助拉里·金完成了他的涅槃,总之造化弄人,同是在1978年,赤贫的拉里·金获得一份丰硕的礼物。共同广播网(Mutual Broadcasting Network)为他度身打造了一档夜间谈话节目——《拉里·金秀》(Larry King Show),这也是第一个在直播时开通全美热线的广播谈话节目。1月30日起,每天午夜时分到次日凌晨5点半,共同广播网麾下的28个附属电台都会将拉里·金的声音传递给无数正在经历不眠之夜的人们。这个时长达5个半小时的节目被划分为三个版块:嘉宾访谈、嘉宾回答听众提问、“美国热线”。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时起,拉里·金开始用地名来称呼那些拨打电话的参与者,也就是他日后闻名遐迩的问候模式:迈阿密,你好!

1985年6月1日,CNN把拉里·金请上了屏幕。电视史上第一个开设国际热线的直播谈话节目《拉里·金直播》面世。作为一个新闻性访谈节目,《拉里·金直播》或是聚焦最新、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将主要当事人请入演播室,或是凭借恰当的新闻由头,邀请社会名流参加节目。拉里·金显现出铁人般的身心素质:每周一至周五晚上9点,他在CNN与观众见面,夜里12点,他还要继续在共同广播网上同听众交流。这份辛苦为他带来了严重的心脏病,也让他声名大振。1993年2月,共同广播网把拉里·金节目的播出时段调整到下午的驾驶时段,参与播出的附属台多达410家。1994年6月,共同广播网开始同步转播CNN的节目,同时停办单独的拉里·金广播节目。《拉里·金直播》又一次开创先河,成为首个每日一期、电视/广播同时播出的新闻性谈话节目。随着这档节目的成功,拉里·金又向周末黄金时间进军,定位于新闻人物及社会名流深度访谈的《拉里·金周末》应运而生。在这个节目中,拉里·金采用了一种更为轻松的谈话方式,整个节目的定位更侧重于娱乐性而不是新闻性,应邀前来的嘉宾也总是当时风头正健的人物。因此,尽管周末版的节目并没有直播状态下的共时刺激,也没有观众热线电话的参与,但是人们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拉里·金又成功了。有过前一次高飞后的惨痛经历,这次他学会了御风之术,也学会了珍惜名誉。他的访谈技巧日臻完善,岁月的磨练,更为他增添了理解人生的智慧。六十而耳顺。拉里·金形成了独特的访谈风格。他善于用简单明了的提问直击问题要害;他不依赖于事先列出的问题清单,而是在聆听中随时拓展新的思路;他谈锋犀利却又不失友好,善于控制谈话节奏,或诙谐或温情,三言两语就可以将弓弩顿发的危机轻轻带过。他擅长名人专访,而各界贤达也乐于在他的节目中露面。迄今为止,拉里·金已经采访过美国六个总统、六个副总统,普京、阿拉法特、阿卜杜拉二世等一系列外国元首,马龙白兰度、泰勒、麦当娜等众多明星人物,……同时,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也总会在拉里·金的节目中有所体现。比如O.J.辛普森事件中,除了大法官Ito之外,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曾经接受过他的采访。这些采访行动本身就已经成为新闻话题,更何况在采访中拉里·金总会让这些人吐露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消息。时至今日,拉里·金的节目已经成为了解美国社会、尤其是高层要闻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他都有一番自己的见解。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在节目中炫耀自己的什么特质。他只聚焦于自己的嘉宾,致力于为嘉宾提供最大限度的展示空间。平和的态度、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沟通技巧,造就了拉里·金今日的成就。

二、拉里·金的媒介角色

从1957年拉里·金进入广播业那时算起,今天的他已经从业47年。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万多次访谈的经历,更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们盛赞他是“电视史上最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有线电视中知名度最高的新闻业者”。与其将拉里·金笼而统之地称为一个“新闻业者”,不如称其为一个“访谈者”。不过这个称呼虽然恰当,却并不全面。对于新闻人物而言,他是一个称职的访谈者;对于各方面社会势力而言,他是一个协助他们向公众表述意见的中介者;对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而言,他是种种繁杂现象的记录者。

(一)访谈者

1、聆听

拉里·金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他同嘉宾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来采访和吸引嘉宾。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提问者,问题简短,直中要害却又毫无盛气凌人之感。他当然不是一个缺乏准备的采访者,但是他从不肯用囊括万物的采访提纲自缚手脚。“当我在节目里访问来宾时,我会事先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然后依照事先拟好的问题依序发问。不过我经常会随着来宾所回答的内容,提出原先不曾想到的问题,然后,这个不曾预设的问题往往会引来出乎意料之外的答案。”[3] “在我的节目中,绝对不会问一个答案了然于胸的问题。”[4]

由于总是处于全神贯注的聆听状态,拉里·金在访谈中总能敏捷地捕捉到采访对象的思路和状态上的细微变化,并对自己的问题和状态及时加以相应调整。于是原本非常公众化的媒体对话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私人谈话的特点。正如拉里·金自己所归纳的:“我在CNN晚间开辟的节目,不过是发生在摄影机前的交谈。”[5]面对名流显贵这类强势嘉宾,这种倾听的态度使得拉里·金能够从他们的话语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使访谈得以深入;对于由于某些新闻事件而走上屏幕的普通民众,这种倾听所代表的平等与尊重更会帮助他们消除在媒体面前的紧张和窘迫,从而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相形之下,有些记者虽然在采访前进行过一定的案头工作,也根据手中的资料整理出一份细致整齐的采访提纲,无奈食古不化,难以将资料融会贯通,在采访过程中缺乏变通,一味依赖手中的提纲,总想守株待兔,希望把鲜活的谈话生搬硬套进自己事先准备的框架。在访谈的过程中,采访者当然需要对谈话的走向加以控制。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对被采访者那些出乎自己意料的回答置若罔闻、甚至有意曲解。其实,与其说采访者要控制谈话走向,毋宁说采访者是在根据谈话的实际情况引导谈话的进行,同时针对那些原先并未涉及的、甚至让人有措手不及之感的话题及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拉里金的访谈就让人有这种行云流水的顺畅感觉。那些顺势提出的问题看似信手拈来,却与当时的语境协调一致,可谓是一种进行时态的互动式对话。

2、非对抗

拉里·金善于提问,但是同大多数访谈者不同,他采取的是一种非对抗性的态度。他坦言自己不愿在节目中制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我不认为你应该用攻击性的态度对待来宾,也不应像检察官,只想听到原原本本的答案。我喜欢以礼相待,以个人素养引发来宾的兴趣。这么一来,一次访谈就会具备知识性和娱乐性。”[6]确实,拉里金总能及时地调整节目的气氛。4月27日对副总统切尼的采访中,拉里·金一开始就提出了敏感问题: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要深入探讨这个颇有分量的话题显然不太容易,因此短短四个回合之后,拉里·金就话锋一转,开始和切尼谈起当年两人共同讨论心脏病手术时的情景。一通叙旧过后,拉里·金方才继续未尽话题。这种江流宛转式的问询方式显然使对话的气氛平和了很多。拉里金的节目中也时常会出现羁押狱中的犯人。对于这些人,他也没有厉声厉气的质问。还是以3月15日的“停车标志案件”为例,节目嘉宾中有一位正在狱中的犯人汤姆·米勒,还有两个对此人极为厌恶的律师。在同米勒的谈话中,拉里·金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轻视和攻击;这同两位律师冷嘲热讽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拉里·金不会在节目中刻意充当法官的角色,对某人的言行肆意评判;也不会充当检察官的角色,费尽心机捕捉别人的违规行为。他倒是很像一个称职的导游,那些切中肯綮的问题就是一个个路标,引领着观众在嘉宾的世界中探询。

拉里·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固然是要在节目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另一方面也堪称是外交思维在媒体工作中的体现。《纽约时报书评》中的一篇文章曾经这样写到:“他避免那种尖刻的评论,以免惹怒了什么他请来的大人物。”[7]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总是期待能看到所谓“真实”的形象,如同孩童时代总期待去探询一处未曾造访的古宅。主持人引领着观众立于门前,他的提问就是叩应大门的方式。如果叩门的方式是拳打脚踢,也许门根本就不会打开,也许会有一次极不情愿的应答,但这种应答的潜台词通常就是:交往到此为止。当一个主持人的公众形象已经被定位成一个粗鲁的扣门人,恐怕再没有几人愿意接受他的采访。更何况那样一种横冲直撞的方式,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抵触心理:很少有人愿意目睹一次破门而入的浩劫。拉里·金显然深谙此道。“他轻松友好的方式令嘉宾们感觉十分放松,能够开怀倾谈。他像是一位友人,引导嘉宾们谈论每一件他们想谈论的事情。”[8]在这样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谈话淋漓酣畅,观众津津有味,可谓宾主尽欢。

3、语言

(1)拉里·金的招牌语言

 “今晚,……《拉里·金直播/周末》把他们尽收其中(They are all next on Larry King Live)。”每天晚上美国东部时间九点钟,一听到这略带嘶哑的熟悉声音,听到这几句底气充沛的话语,人们知道,拉里·金来了。多年的从业经验已经使拉里·金形成了一些招牌句式。在每段节目结束时,他都会以惯有的姿势,身体略略前倾,对观众说:别走开(Don’t go away)。每一次有热线打入,他都会以直呼观众所在城市的方式问候:迈阿密,你好!纽约,你好!每当观众由于紧张或饶舌而迟迟不能进入主题,他总会插入一句:请继续。拉里·金的节目并没有特别的广告语。这些早已深入人心的经典句式,就是节目的形象广告。

(2)简单明了

拉里·金总是以简单的语言提出简洁的问题。他不喜欢用大而无当的字眼故弄玄虚,也不喜欢滥用最时新的词语附庸时尚。他曾经不无嘲讽地这样说过:“人们似乎天生喜欢动不动便创造新的专业术语或是时髦用语,好让自己的谈吐听起来跟得上潮流。……不幸的是,这些新的字眼并无助于增进沟通的能力。”平实的用语并不妨碍他对问题的深刻认识,也丝毫没有令他与时代的最新脉搏绝缘。由是,想到身边媒体里那些言必称希腊的伪睿智,以及那些满口“酷毙帅呆”不知所云的假天真,不妨以这位访谈大师的KISS原则赠与此类人士:Keep It Simple, Stupid. (保持简单,呆子都懂。

(3)给谈话添点彩

拉里·金喜欢用幽默为自己的节目加些辅料。他希望自己的节目知识性和娱乐性并重。“如果访谈不能让观众有所收获,对我和来宾就没有意义;所以,访谈一定要具备知识性。但如果访谈没有娱乐性,一定无法做到知识性,因为观众会拿起遥控器换台。”而幽默是使节目具备娱乐性的常胜法宝。拉里·金的幽默体现在和嘉宾的对话中,也体现在那些脱口而出的调侃中。他经常在节目结束时推荐大家去访问自己在CNN.COM上的网页cnn.com/larryking. 说出这个网址本是一件例行公事的差使,可是在4月23日的节目中,拉里·金却话锋一转,拿里面的“/”(slash,“斜线”,又作“劈砍”讲)做起了文章:我憎恨这种说法,因为这让我有种对自己刀削斧砍的感觉。(I hate to say those words because I feel like I'm stabbing myself.)

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评述他的风格:“拉里·金并不去刻意扮演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他引以为豪的是自己善于提出‘人性化的问题’,而不是‘记者招待会式的问题’。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没有威胁性、从不妄言判断、总是通情达理的访谈者。”诚如斯言。

(二)中介者

拉里·金的节目是CNN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这个节目对于公共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公众人物有时也利用这些节目来宣布重大的新闻发展,这使得他们成为某种排他性的全国新闻中心。”[9]对于拉里·金来说,这种“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在历次总统选举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从1992年起,参加总统选举的人士就把拉里•金的节目当成了面向全国公众宣扬自己的最佳舞台。拉里•金对他们的观点不做任何评论,仅仅扮演一个中介者的角色,协助他们向公众表述意见。而他的演播室,也被形象地称为“电波市政厅”。

拉里•金最早是从罗斯·佩罗那里了解到所谓“电波市政厅”的概念。在他的新书《再无禁忌》中,拉里•金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人们可以借助自己的电视、电脑或是电话,就某个议题倾听各方面的观点,并进行投票,这可以表达出这些普通公众希望一位国会议员或是一位参议员如何投票。……当我们对一场辩论进行电视转播或是广播转播,当某个小城的市政会议正在通过当地的有线系统进入寻常百姓家,这都构成了一个电波市政厅。”不知是不是出于身体力行的想法,罗斯·佩罗几次三番出现在拉里•金的节目当中,并且每次都会有些出人意料的举动,终于帮助拉里·金将他的节目打造成全美国最重要的“电波市政厅”。1993年11月9日晚9时,佩罗和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并排坐到了拉里·金的演播室里。CNN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一次电视辩论就此开幕。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里,两人唇枪舌战,就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展开激烈论辩。节目创下了CNN历史上除海湾战争外的最高收视率记录,收看人数高达2500万。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电波市政厅的作用: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幕真人秀,往往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

不过电波市政厅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拉里·金对这一点具有深刻的认识。他称1992年的总统选举具有“战略性的转折意义”。这次选举中,佩罗走进了他的演播室,克林顿出现在《早安美国》中,布什总统则成为《今日》的座上客。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开创了总统候选人接近选民的新途径,更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触候选人的崭新方式。节目中直播热线的开通,使得最普通的美国人也拥有同无冕之王一样的权力:拨通电话,就可以直接向那些平日高高在上的候选人提问。无怪乎拉里·金会有这样的感触:“电视不只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我们政府的统治方式。”[10]

电波市政厅经常是一个辩论会的赛场,主持人就是辩论会的主席。他没有评判权,也不能参与讨论;唯一的职责就是穿梭于论战各方之间,维持会场的秩序,客观、公正,保证每一方都有发言的机会。拉里·金对此已经驾轻就熟。“在戈尔和佩罗辩论之前,我就提醒自己一定要知道一件事,这是棒球裁判和各种运动的相关工作人员都不会忘的事:没有人专程来看裁判表演。”[11]他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谈话顺利进行,却从不将自己的意见混杂其中。没有人因此指责他缺乏见解。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拉里·金的节目得以“为更好地理解时事新闻和发展动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公共论坛”。[12]而他自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舆论中枢。

(三)记录者

自有大众传媒以来,媒体从业者在某种意义上就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史官的角色。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择注意的焦点,加以放大,同时收集有关事件的种种评论,汇编成集,一并呈现于观众面前。当然,对于谈话节目而言,其特点“在于它不是某时某地发生某事的具体报道,而是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拉里·金和他的脱口秀就担负着这样的使命。如果对拉里•金节目的选题单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不难发现,那里几乎荟萃了最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谈论的是最引人注目的社会话题,负载的是最主流的美国价值观念。拉里•金的节目堪称是一部小型的美国社会现代史;拉里•金本人则是这个时代一位知名的记录者。

1、重要性

2000年的总统选举使拉里·金再次成为最受人关注的主持人。戈尔和小布什两大阵营的人马在他的节目里轮番登场。据统计,在此期间,拉里·金一共作过37次有关选举的节目,嘉宾总计达348人次。布什夫妇、戈尔夫妇、狄克·切尼以及乔·利伯曼等关键人物都赫然在内。

这种对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的关注是拉里·金的一贯作风。不妨选择2001年四月最后一周的节目作为研究样本。正如其中一期节目中布什夫人所提到的,我们和大洋彼岸的这个国家有12个小时的时差。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们很难意识到四月的月末对美国政界有什么意义。不过拉里·金显然深谙其中奥妙:1月10日,新一届美国总统及副总统宣布就职,到4月底,这些新上任的高官恰好任职满100天。有鉴于此,本周五的《拉里金直播》请来了美国副总统狄克·切尼;周日的《拉里·金周末》则重播了4月18日对总统夫人劳拉·布什的专访。也是在这一周的周四,撞沉日本渔船的潜艇舰长司格特·韦铎选择拉里·金的节目,在出事后第一次公开亮相。一周之内居然有三次这样的硬人物露面,这种选题的方式立刻使拉里·金的节目有了些卓而不群的味道。

2、时效性

作为一档新闻性谈话节目,拉里·金也颇为注意节目的时效性。他的座上嘉宾,基本上都有最新事件作为由头。突出的实例是2000年3月3日关于鲍勃·琼斯大学的一期节目。“今晚,你已经在头条新闻中看到过他的名字。你可能会认为自己知道他的观点,不过,也许你的看法并不确切。Bob Jones III,极富争议的Bob Jones大学的校长,将同我们度过一个小时。期待你的电话参与。接下来是《拉里·金直播》。”直播节目的优势在这里尽显无余。这种对最新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现了拉里·金对时效的追求。

3、价值观

拉里·金不是一个叛逆的人物。虽然他从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节目中,但是从他的节目中,观众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主流色彩。就政治问题而言,他与政府的立场几乎没有冲突,有时甚至也有些亦步亦趋。就道德观念而言,他和那些代表主流文化的嘉宾总是格外融洽。事实上,拉里·金的节目已经成为主导美国主流话语的一个媒体平台。

拉里·金是一个出色的访谈者,他兢兢业业,将知识性与娱乐性并重的节目带给观众;他是一个合格的中介者,他的“电子市政厅”,将国事与民众紧密相连;他又是一个记录者,从他的节目中,人们可以清晰地听到美国社会的主流话语。

三、拉里·金节目样式分析

访谈者、中介者以及记录者这三个媒介角色的成功扮演得益于拉里·金丰富的经验,而他的这些经验也使得《拉里·金直播》和《拉里·金周末》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而且易于操作的模式。

(一)节目时长

拉里·金的每期节目均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没有严格的固定长度,可以由主持人根据谈话的实际进展决定各段落在何时结束。段落之间插播广告,商业广告反而不是太多。因此,尽管节目总时长为60分钟,但是净长度保持在45分钟左右。

(二)开场

拉里·金的出场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节目开场总是一段背景资料,介绍当晚所要讨论的新闻事件及相关人物。屏幕上,形形色色的新闻人物——面向摄影机颔首致意,画外音则是拉里·金极具鼓动性的嘶哑嗓音:“今晚,……《拉里·金直播》将把他们尽收其中。”随后,一只巨大的话筒在屏幕上旋转而过,话筒上LARRY KING LIVE几个金色大字熠熠发光。节目开始了。

(三)资料片

资料片段是拉里·金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三种形式:伴有同期声的完整片段,资料片画面配解说,资料画面。

完整片段多用于各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最多时一期节目中可以有十几个片段穿插其中。每段资料片通常只有20到30秒,多为相关新闻事件或人物采访。配有解说词的资料片一般只出现在节目的片头,用于提示该期节目内容,介绍嘉宾。资料画面的运用相对较为随意。在访谈过程中,节目时常插入与谈话内容相关的资料画面。这种做法不仅提供了生动的背景信息,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无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画面相对单调的不足。

这些资料片不仅为现场的访谈补充了大量的背景信息,而且有助于调整谈话的节奏,丰富画面语言。具体而言,拉里·金节目中的资料片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介绍人物及事件背景信息。

拉里·金以进行人物专访而闻名。在他的专访节目中,观众可以借助资料片欣赏嘉宾的种种辉煌时刻。例如在对美国副总统切尼的访谈中,使用了切尼的就职典礼等历史性画面。在关于史蒂芬·艾伦的节目中,观众们得以再次欣赏到这位著名喜剧演员许多脍炙人口的影片片段。在《克朗凯特谈他的新闻事业》这期节目中,人们则又一次看到了这位大师在报道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不禁潸然泪下的经典镜头。拉里·金的嘉宾多为公众人物,这些资料画面是他们公众形象的组成部分。对于那些第一次见到这些画面的观众来说,这种观看行为可谓是一种“塑造”;而对于那些熟悉这些画面的观众来说,一边重温这些曾在他们生活中多次出现的镜头,一边又看到这些原本熟知的人物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在这样的观看行为中,公众人物俨然成了观众们熟悉的老朋友。所以,节目中的资料片虽然只有二三十秒,对于营造整个节目的传播效果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闻人物访谈类节目,拉里·金更愿意通过谈话使嘉宾自己说出关键的信息。因此,节目中的资料片对于新闻事件的介绍往往点到为止,通常只有片头的资料片段会涉及事件本身,可谓言简意赅。

2、提供来自各方面的观点

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个人物,总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拉里·金总是尽量将代表各方面利益的当事人请入演播室。资料片段也是他用来丰富节目中各种观点的一个重要方式。他选取不同人物的言论,穿插在访谈过程中,与现场嘉宾的观点相互映衬,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立体感和综合性。

2001年3月15日的《拉里·金直播》,话题是“是否应对‘停车标志谋杀’案件进行重审”。这是一个发生于1997年的案件,拉里·金曾于97年6月就此事做过两期节目。案件的三个被告和一位受害人家属作为嘉宾参加节目。于是拉里·金根据这次节目的争论焦点,从当年的节目中选取了另外两名被告和三位受害人家属的5段言论。这次节目的五位嘉宾中有三位律师,节目现场可谓针尖麦芒,唇枪舌战。而这些来自过去时空的不同声音,更在广度上拓展了节目的观点。整个节目不仅通过现场的论证得以深入,而且通过资料的运用展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3、提供话题切入点,调整谈话走向

新的段落开始前,拉里·金经常会放送一个与嘉宾有关的小片段,然后因承这些片段进入下一个谈话单元。对于软性题材而言,这是一种颇具煽情效果的有效方式,可以迅速的拉近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观众与节目之间的心理距离。还是以 “史蒂芬·艾伦”节目为例。这次节目的嘉宾是艾伦的遗孀简·麦杜斯和他们的儿子比尔·艾伦。2000年10月30日,史蒂芬·艾伦猝死于儿子的寓所中。简·麦杜斯迟迟未能摆脱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这对夫妇不仅相互扶持,走过四十余年的人生道路,而且曾经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在节目的第二部分开始时,拉里·金选播了艾伦和麦杜斯的合唱片段,并且在片尾连续叠入二人合影。悠悠歌声依稀萦绕,镜头已切至麦杜斯。尽管多年的演艺生涯已经使她能够在公众面前得体地表示自己的悲伤,这段影片还是令她微微动容。而观众此时自然也很想知道,麦杜斯是如何度过那段痛失至爱的日子。在这样的语境下,拉里·金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对麦杜斯说:“当时是一种什么感觉?艰难?”恰当的资料片,为营造融洽的谈话氛围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资料片也是拉里·金用来拓展话题、调整谈话走向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关于作家肯特·沃尔克的节目中,他的母亲桑特·凯姆斯和同母异父的弟弟肯尼·凯姆斯目前作为杀人嫌疑犯正被关押在监。问题的焦点在于是沃尔克最先提出对二人的指控。在接触到这场纠纷的核心之前,拉里·金通过与沃尔克的交谈,首先将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介绍明白。随后,拉里·金播放了一段对桑特·凯姆斯的采访录像。在片中,桑特·凯姆斯一口否认对自己及其子的控告。片子结束后,拉里·金向沃尔克提问,他是否认为自己的母亲犯有谋杀罪。由是,节目开始进入核心话题。

4、塑造节目本身的延续感

细心观看过拉里·金节目的人不难发现,片中采用的人物采访资料,多为拉里·金以往节目的节选。一个历时19年之久的节目,在这种时刻确实能够显现出一些旁人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同一节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新闻人物的持续关注,更体现出节目对于把握新闻热点人物的敏然不群。《拉里·金周末》中经常有以《某某回溯》为题的节目,这类节目通常都是拉里·金对有关人的访谈集萃。

(四)其它电视手段的运用

1、转场

在人们的想象中,制作精良的名牌节目往往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特技手段联系紧密。然而看过拉里·金的节目,不禁惊诧于其简洁的风格。段落的开始和结束一律以黑场为间隔——对于《拉里·金直播》来说,这或许只是直播的必然要求。可是对于已经习惯了种种繁杂的转场形式的我们来说,这种方式简单得几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细细想来,那些复杂的转场对于提高节目质量而言究竟能起到几分作用?花拳绣腿的套路,实在无法与真功夫媲美。

2、字幕

另一个必须要提的电视手段是拉里·金节目中的字幕。在这个节目中,字幕的信息提示作用并没有囿于简单的人物身份介绍。拉里·金节目中总是很规整也很干净。人物多以中景出现,同时在画面下方五分之一处出现横条字幕,提示有关信息。仍以4月25日史蒂芬·艾伦的节目为例,在节目的第二节中,制作者通过字幕介绍了五条有关史蒂芬·艾伦职业生涯信息。例如史蒂芬·艾伦的事业起步于广播业,他是《今晚》节目的第一个主持人等等。4月24日的嘉宾是不幸患上了乳腺癌的女演员苏珊娜·苏摩。她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拉里·金和她的对话中时常出现一些极为生僻的医学名词。不过,借助字幕的方式,节目对这些名词以及相应的医学问题和苏摩的治疗过程进行了简要的解释。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些字幕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节目的内容。观看这些配有字幕的节目,如同在翻阅一本配有注解的读物。

对于资料片来说,节目则在画面左上角标明录制时间。

由于拉里·金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点多钟,字幕也就肩负起了另一个重要的职责:播报当日头条新闻。节目开始一分钟内,就会缩进右下方的小画框里,画面下方则以一句话的形式一次播报出当日最重大的三条新闻,每条15秒,45秒后,画面恢复正常。

3、双视窗多点直播

双视窗多点直播是拉里·金节目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过这种方式,拉里·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邀请多个嘉宾。对于富有争论性的话题,这种方式确实是一个战线多种观点的有效途径。不妨将这种双视窗的方式同众多嘉宾齐聚同一演播室的常见方式做一简单对比:

对于嘉宾而言,当自己的论敌是一个监视器中的图像时,这种辩论颇有些亦真亦幻的色彩。它真实。这确确实实是一场正在向全世界直播的论战,在电缆的另一端,在一个遥远的城市,有人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打击你的观点或是迎接你的质询。你并非在与空气对话,但他又确有虚幻之处。这场论战的对手毕竟不是一个伸手可及的真实人物,而是以电子影像的形式出现。你不必太紧张,因为身旁并没有论敌挑剔的目光;你也不必因为自己有些出格的言辞太感歉意,因为那个窘迫的人员在千里之外。因此,在这种通过双视窗进行的论战中,各方嘉宾都会畅所欲言。当年的辛普森案件和莱温斯基事件中,拉里·金曾经组织过多次参与者意见大相径庭的节目。姑且不论这些节目的社会效果如何,单就节目本身而言,毫无疑问,那些针锋相对的言辞将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对于观众而言,这种观看的经验也不同于收看辩论赛之类的节目。多数嘉宾并没有出现在拉里·金洛杉矶的演播室里,他们的身边并没有直接交流的对象,因此嘉宾发言时总要面向镜头。这种姿势会令观众感到自己就是嘉宾说话的对象。而当一个人直视着你的时候,哪怕他只是一个屏幕上的人物,也会令你全神贯注,侧耳聆听。尤其是在屏幕上出现双视窗时,两个发言者你来我往,象是在彼此对话,又象是在对着观众——屏幕前的仲裁者陈述。因此,拉里·金的观众总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参与的满足感。

4、国际热线

拉里·金的节目总是与热线紧密相连。1978年他的夜间谈话节目在共同广播网开播时,就号称是第一个开通全美热线的广播直播谈话节目。1985年在CNN亮相的《拉里·金直播》,又是第一个开通全球热线的电视直播谈话节目。国际热线的开通,使得普通观众有机会向那些参加拉里·金节目的新闻人物直接提问。而观众的问题,也成为谈话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结语

拉里·金邀请各界人士在节目中畅所欲言,他的节目已经成为美国主流话语的一个聚集地。1992年至今的三次美国总统选举为他的这种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从1992年开始,拉里·金的节目在大选中占据了日益显赫的地位。2000年小布什与戈尔的一场混战中,双方阵营的重要人物在拉里·金的节目中轮番登台。不过,至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1992年总统选举时的佩罗事件。2月20日,佩罗在参加《拉里·金直播》时突然宣布,他要参加大选。这个消息既突如其来又出人意料,使得拉里·金的观众甚至先于佩罗夫人得知此讯。拉里·金确实应该感谢佩罗,一年后,此君又在他的节目中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唇枪舌战,就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展开激烈辩论——这次节目创下了CNN历史上除海湾战争节目外的最高收视率。

1989年,吉尼斯世界纪录曾授予拉里·金一项纪录,称他是全美广播界有史以来主持时间最长(以小时计)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目前,除了主播《拉里·金直播》和《拉里·金周末》外,他还在CNN的姐妹台TNT主播一系列特别节目。每周一,《今日美国》的读者都能看到他的专栏。他出版过11本书,几乎本本畅销。《电视指南》称其是“电视史上最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时代》则称之是“麦克风之王”。艾美奖、杰出广播奖、ACE奖……他获得的奖项也令人颇有不胜枚举之感。七十曰老。但是看拉里·金的节目,他依然目光炯炯,言辞犀利。2000年9月,《今日美国》曾经在网上举行过拉里·金与网友的会谈,有人问及拉里·金是否会再干15年,他回答说:我会尽力。

希望这位“麦克风之王”会成为电视史上第二个迈克·华莱士式的英雄。

Larry King:Legend of TV News Talk Show in America 

 Tan Fang

(Journalism Schoo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bstract: Larry King is the most famous anchor of TV news talk show in America, his program Larry King Livehas large number of audience and influence America society far-reaching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Larry King’slife story, media role and his program mode, it will reflect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 of TV News Talk Show in America.

Key Words: Larry King;TV News Talk Show; Media Role; Program Mode; Anchor

网址:拉里·金:美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奇 https://mxgxt.com/news/view/179504

相关内容

拉里·金
中国十大最好看的语言访谈类节目 访谈节目有哪些 语言访谈节目排行榜
好看的访谈节目(有深度的访谈类节目)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呼唤“三度”
中国十大最好看的访谈节目(著名的访谈节目有哪些)
国内知名的访谈类节目有哪些?十大访谈类节目你喜欢哪个?
美国脱口秀十大节目排行榜 搞笑的美国脱口秀综艺
电视上有哪些励志、创业、求职、成功名人访谈类的节目
谈话节目“上网”,有话好好说
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风格比较研究——杨澜、许戈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