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纣王的哈基米

发布时间:2025-09-13 17:50

在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妲己被塑造成一个背负“红颜祸水”骂名的角色,而在传统文学中,她通常被描绘为祸国殃民的形象。这种改编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妲己与纣王的主次关系,让纣王成为了一个野心家和PUA大师,而妲己则成为了实现纣王权力的“工具角色”。在互联网的玩梗文化中,妲己被戏称为“纣王的哈基米”。

最早关于“纣妃”“妲己”的记载仅是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而商朝灭亡800年后成书于西汉的《列女传》则将种种具体的暴行都安到了妲己头上。到了明朝,许仲琳编著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妲己的形象被编排了许多关于她如何残害忠良的细节,使得她的反派面具更加深刻。然而,我们不应该被这种反面形象所迷惑,而应该意识到这种形象是建立在民间文学任意编排的基础上,虚构远大于史实。

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红颜祸水”论调的思维陷阱,看清真正影响我们的是一群幕后操刀手。他们的编排才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

时至今日,编剧们仍然不厌其烦地讲述妲己的故事,光是演过妲己的演员就不下10位。在同题材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改编版本的取舍和阐释,这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我们应该从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寻找妲己的真实形象,而不是被传统的虚构形象所迷惑。

1.父亲不忍、女娲隐身

最贴近明小说《封神演义》的影视改编当属1990年版陆港台三地合作的《封神榜》,饰演妲己的是演员傅艺伟。在大多数改编中,妲己的故事分为“人妲己”和“狐妖妲己”两部分。在进宫途中,她被九尾狐狸杀死并附身,从此开始了她惑乱君心的主线任务。然而,1990年版《封神榜》对妲己做的最大变动在于“人妲己”部分。在这个版本中,妲己被描绘为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进宫后受到纣王的虐待和迫害。她被狐狸附身后,才逐渐变得邪恶,并开始实施她的计划。这一改变使得妲己的形象更加复杂和有深度,同时也更符合历史事实。

在剧中,苏护是一个好爸爸,他不仅从君臣纲纪的角度劝谏大王,也关心女儿的终身幸福。当商大王帝辛(即纣王)提出要他女儿进宫为妃时,他拒绝了,认为这是糟蹋了女儿的幸福。但是,在迫于形势的情况下,他还是送女儿进宫,但他流露出对不住女儿的样子。相比之下,在小说中,苏护的形象有所不同。当大王要求他交出女儿时,他考虑的是如果拒绝,就会引来问罪之师,如果同意,则会被人耻笑。他把责任推到女儿身上,怪罪妲己:生了你一人,断送我苏氏一门。

由此可见,小说中的苏护更加自私和冷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名声,而不是女儿的幸福和人身安全。

苏护一时的怜悯和不忍,导致了他公开题诗反商,最终引来了兵临城下。虽然他有勇气,但却缺乏谋略。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危急时刻,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保住城池和妻女的安全,而是自己的“大丈夫”脸面。他甚至决定先杀死妻女再自刎,来避免她们被押往朝歌,遭受羞辱和嘲笑。他的行为逻辑让人难以理解,一个城主竟然如此自私和无情。

后来,连他的督粮官郑伦都看不下去,质疑他为何会说这种“不堪言语”,质疑他作为一个诸侯的勇气和尊严。他当初有多不管不顾,现在就有多荒谬。他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行事逻辑都表明,无论作为臣子、城主、丈夫还是父亲,他都表现出自私、无情和无脑,他的行为残暴得近乎背离人伦。这样的形象让人深感失望和厌恶,也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1990年版《封神榜》对苏护的改编并没有像对待其他情节内容一样贴近原作,而是对他进行了维护和改造。苏护被塑造成一位更符合现代人想象的慈父形象,遮住了一位封建大家长的残暴人性,使得他作为一个符合人伦的父亲形象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然而,这一合理化改编是建立在对妲己的自我牺牲的描述之上的。改编后,妲己的自愿成为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合理化理由,使得责任被转嫁到了她的身上。她背负了本就不属于她的责任,以换取一方安宁。

尽管如此,妲己仍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身体和意志很快被狐妖占据,使得“人妲己”的故事内核显得保守和不幸。这种改编使得妲己的形象更加复杂和有深度,同时也更符合历史事实。

1990年版《封神榜》与其他改编相比,其罕见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原著中女娲作为始作俑者的角色作用。妲己迷惑君心的主线任务是从女娲那里接来的。

因为纣王在女娲宫里题了一首垂涎她美色的诗,女娲对此非常不满,认为纣王“不畏上天,吟诗亵我,甚是可恶”,因此决定降下惩罚报应。她召唤了三妖来,让她们托身宫院,迷惑君心,以帮助武王成功伐纣。女娲还许诺了好处,事成之后,三妖可以修成正果,位列仙班。然而,在这次改编中,女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轻易动怒,跟凡人滥施神威以泄私愤,几乎成了一个反派角色。这种形象塑造使得女娲与原著中的形象有了很大的差异。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故事结尾里,三妖如约完成了女娲下派的任务,在三妖被杨戬、雷震子等人追杀的时候,女娲专程赶来,她怪罪三妖“无端造孽,残贼生灵,屠毒忠烈,惨恶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仁”。可狐妖妲己也冤,要想让纣王走向灭亡,可不就得让他残暴无道、以致众叛亲离?毕竟一众朝臣也不乏忠义之辈,要是他们天天劝谏纣王诛杀自己,狐妖妲己又能惑乱到几时,如何完成任务?但面对女娲,三妖无处辩驳申冤,反被女娲捆绑交给了杨戬,最终身首异处。在吸纳了众多反派角色的封神榜里,三妖不仅无缘封神成仙,连小命都丢了。反倒是女娲不仅坐享其成,也撇清了自己的责任,还得了杨戬一个“女娲娘娘大发仁慈”的好名声——活脱脱一段借刀杀人又过河拆桥的戏码,神之虚伪,莫过于此。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女娲背离了“人之始祖”的光辉形象,更多的改编作品,选择了隐去女娲这一不光彩事迹,维护了“神”的权威和脸面。

从1990年版的《封神榜》中,我们能够找到两个取舍焦点,对应着“人妲己”的苏护形象和“狐妖妲己”的女娲形象。这两组关系反映的是父亲和女儿的矛盾以及神和妖的矛盾。他们的共同点是,无论是封建社会大家长还是至高无上的神,都是更高等级的权威,前者存在于现实,后者存在于民间信仰。

当父亲苏护变得仁慈,女娲隐身不再是始作俑者时,这两个为合理化而作的改编实际上也是为旧社会权威不光彩的一面遮羞。这种改编的目的是让旧社会的权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同时也让这些权威人物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2.新妲己,爱与权

动画片《哪吒传奇》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于2003年问世。它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妲己故事,这个妲己并非是为了祸国殃民而来,而是为了爱情。她是一个单纯的白狐,从一开始就拥有9条生命。她以狐狸的身份爱上了纣王,被他的威风所吸引。

在纣王遭遇哪吒的攻击时,妲己不惜用生命保护他,挡下了哪吒射向纣王的轩辕箭。为了把妲己变成美女,让她能和纣王长相厮守,白狐冒险尝百草,寻找仙草。虽然妲己如愿以偿,但她在寻找仙草的过程中失去了6条生命。

不幸的是,反派角色石矶带来了妲己的厄运。石矶要求妲己恢复原形,以换取纣王变得残暴昏庸,从而增强邪恶力量。妲己知道这样做不是爱纣王,而是害他,但她也明白自己的爱本来就是骗来的,必须永远骗下去。

尽管妲己的爱夹杂着谎言,但她的付出最终得到了纣王的回应。在众叛亲离、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纣王告诉妲己,他早就知道她是狐狸变的,但对她的爱没有改变。他们在大殿上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共同跳完最后一支舞后,纣王身披妲己给他系上的绸带,独自迎敌,为她而战。

大厦将倾的那一刻,他们互饮一杯酒,携手走进大火之中,随摘星楼一起灭亡。这部儿童向的动画片《哪吒传奇》展现了坦然和开放的态度,没有把男女爱情视为大敌,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情感的一部分。制片导演和编剧也没有削足适履,保守迁就,顾忌类似于反面人物一旦有了正面的情感和人性会误导孩子的片面想法。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无法理解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只看到了哪吒降妖除魔、四处历险的豪情壮志。然而,当我长大后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我才注意到了那段跨越种族的真挚爱情,也发现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开放格局。在这个故事中,真善美的界限被模糊了,展现出一种自由、勇敢和前卫的精神。

与此同时,在《哪吒传奇》同一时期,香港TVB于2002年推出了一部《封神榜》。在这部作品中,妲己的角色设定更加大胆锐意,展现了世纪初文艺作品的新气象。它们充满了想象力,洒脱自由,大胆前卫。

温碧霞在TVB版《封神榜》中饰演妲己一角。这个故事线展现了一个女子在受尽欺凌后,发现只有掌握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迷恋上权力。与传统的妲己形象不同,温碧霞呈现的是一种高贵的气质美,看不到常见的妖气和狐媚样。与这种贵气相匹配的是,这一版妲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她不仅仅是九尾狐的肉身躯壳,不受他人意志摆布。她摆脱了被工具化的存在,带有现代女性自我觉醒的色彩。

温碧霞的表演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妲己形象,她所呈现的贵气和独立人格,让人们重新审视妲己这个角色。这种现代女性自我觉醒的色彩,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女性形象,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价值观和追求。这一版《封神榜》的妲己形象也成为了观众们追捧的经典形象,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妲己这个角色。

妲己在父亲苏护的坚持下没有接受读书识字的教育,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她对世界的好奇心使她自己去探索和理解。当她遇到雕梁画栋的工匠时,她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一定是“龙在上,凤在下”,而不是相反。她用“阴阳”“雌雄”来解释“男女”一词所表达的“男在前,女在后”的顺序并不是绝对的。

由于她背负的不祥预言,纣王一开始就把她打进冷宫。后宫妃嫔和朝臣也屡屡为难和迫害她。然而,在最初的善良和纯真之后,妲己在风霜刀剑的压迫下逐渐觉醒,开始寻求复仇。

在复仇之路上,妲己最勇敢的反叛是杀死纣王并取而代之,自立为王。她意识到,比起他人的宠爱,手握权力更牢靠。她从心底里厌恶那条骄奢淫逸的龙,看不起这个贪图享乐、把江山拱手相送,又跪在自己面前求饶的一国之君。

在商朝武丁时期,王后妇好统帅大军东征西战,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个先例为女性参政和军事指挥奠定了基础。因此,让妲己称王并不被认为是罪过。

在某个版本的故事中,妲己在姜子牙率大军杀入皇宫时,独坐龙椅、不乱不逃,一言不发地替最后的6万士兵签下了降书,直至引颈就戮。她享受权力,号令天下的影响力让她着迷。但是,最终让她幻灭的,可能是她再也不能一呼百应,而是她原本自信满满地认为:只要给她十年的时间,她一定能让大商国祚更浓,亲手打破那个没来由的预言,却发现满朝文武尽是庸才,不堪用。

在新世纪之初的新故事里,妲己的形象出现了变化。无论是跨越禁制的自由恋爱,还是女性走向自立自强并积极介入政治,都是个人主义崛起的显现,浓烈的反叛精神也契合着求新求变的新时代,成为黄金年代的自由先声。

3.正视欲望

在过去的三千年来,人们对妲己的兴趣非但未减,反而不断增加。尽管她一直被塑造成反派角色,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各种改编中找到新的含义和解读。这个现象的关键在于,妲己往往被描绘为欲望的化身,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并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掩盖。

在不同的版本中,妲己的欲望和动因也有所不同。在傅艺伟版的狐妖妲己中,她的欲望是修成正果,从妖晋升为仙,实现了从低到高的阶级跃升。而在动画中的白狐妲己,她的动力源则是强烈的的爱欲,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人的真心相爱。温碧霞版的妲己,则展现了对权力的欲望,她不愿屈居人下,忍受欺凌。

相比之下,主角团通常被调动起来追求的是单一的、道德化的使命感。他们要保持清心寡欲,不应主动谋求名利权力;成仙封神只能是事后的嘉奖,以避免表现出功利的动机;即便要谈恋爱,也不能干扰大业,必要时需要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动力源往往来自于抽象的道德,而这也使得他们具有接近于神性的特质。

在现实层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在宋明理学之后,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加重了套在中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在信仰层面,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佛教和道教也主张禁欲,认为欲望是邪恶的。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欲望和利益通常被视为次要的,而追求道德和集体利益则被视为更为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民间神话叙事中,禁欲的观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七情六欲被视为苦难和劫难,神仙们始终要保持断情绝爱、心如止水的状态,严格遵守天规。然而,由于中国的神仙都起源于人类,神性和人性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因此,神仙们也有突破种种禁忌的冲动。

在《封神演义》中,女娲还挟私报复,那些受封成神的人名单早已不分正邪是非。这些突破禁忌的行为和情绪的表露,使得中国的神仙更具有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也更加接近现实中的人性。

在当今的仙侠剧中,禁欲的观念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主角们已经升级成为大罗神仙,但他们的形象却很少被描绘成具有神性。相反,他们表现出的是摆脱不了七情六欲的凡人性格,不再具有神的性灵。

这种神性的衰落是从看见和肯定人的欲望开始的。在现实中,人们也发现了欲望本就无所谓正邪善恶。没有欲望的人生是寡淡无味的,那会让人陷入虚无的困境,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此,当今的仙侠剧试图通过描绘主角们不断追求自己的欲望和目标,来展示人性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种趋势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性中的欲望,而不仅仅是追求抽象的道德和集体利益。

举报/反馈

网址:妲己,纣王的哈基米 https://mxgxt.com/news/view/1782217

相关内容

#妲己纣王变成欢喜冤...
如何解读“纣王和妲己勾结”
纣王因妲己焚烧祠堂
商纣王与妲己:权力、欲望与历史的交织
为什么《封神》里的妲己被叫“哈基米”?
纣王与妲己极限挑战 黄景瑜 黄景瑜
杨子许佳琪《演员请就位》演纣王妲己,戏里戏外都是戏
纣王与妲己真是绝配 封神第一部首映礼 封神第一部
纣王费翔与妲己被传绯闻,然而网友却说:他才是最配妲己的一个
杨戬关系最亲密3个女人,都和纣王交合过,除了妲己小娥竟还有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