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新媒体的文娱时代,明星的形象塑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除了亮相于传统的舞台、影视作品之外,明星们还在真人秀中耍宝、逗趣,在社交网络上吐槽、晒照,全新的展示方式正不断撬动、修正着大众对他们的形象认知。
当明星日渐从作品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这对于明星自身、对于作品、对于演艺生态来说,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真人秀将“后台状态下”的明星呈现给观众看
但演员需要保证一定的舞台陌生感
在传统的表演文化中,明星的生命见于舞台。舞台维系着明星的身份,也承接着观众的情感。登上舞台,从演员进入角色,从真实转为虚幻,这是舞台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产生则需要演员平日里的苦功、后台的装扮。最初观众对明星的认知是通过角色,因此,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是演员塑造的一个角色。
但是,明星的日益走红促使媒体及观众对明星的关注从台上转移到台下,从剧场内转移到剧场外。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兴起,明星的神秘感逐渐消失。比如,在微博上开通私人账号的明星通过与粉丝互动、转发推送自己的生活琐碎,将自己的日常与大众分享,塑造亲近感,以此与粉丝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赢得口碑,而这正是明星事业发展的筹码。
展开剩余 82 %
按照传统的表演文化认知,明星的生活琐碎都是观众看不到的“后台”,甚至也决不允许观众看到。因为“后台”代表了一种未完成的混乱、筹备中的无序,所以,“后台”往往是怕人看到的状态。近几年,电影界一个颇耐各种玩味的现象,就是电影明星“真人秀”的蔚为壮观。“真人秀”节目不仅将处于“后台”状态下的明星开放给观众看,而且夸张地放大了“后台”状态。可以说,观众通过“真人秀”看到了更生活化的明星。
明星人设已高度日常化
颠倒传统的“角色”与个人形象之间的上下位关系
明星“人设”的出现是粉丝文化的产物,尤其是经过移动互联网的媒介杠杆效应的撬动,其背后的海量粉丝的文化娱乐需求被最大程度地释放。与这种偶像意义上的明星“人设”直接对应的,是传统明星的“角色”,两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非常剧烈的时代性变迁。
因为传统明星的个人形象,基本上被限定在他们所出演的影视作品的“角色”中,在相当程度上,传统明星的个人形象只是其“角色”的附属品。而“人设”在某种意义上,颠倒了传统明星的“角色”与个人形象之间的上下位关系。
经过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浪潮的放大,“人设”已经高度日常化,明星的个人形象建构和塑造,已经逐渐超脱出传统明星意义上的“角色”的限制,呈现出非常大的独立性,也打破了传统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界限。
当然,这种“独立性”受惠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红利。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剧烈媒介迭代,当代明星的舞台已经由传统的电影、电视剧拓展到了电视综艺、网络综艺、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甚至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众多文娱门类当中,有了极大的进退、伸缩的余地,这也是“人设”能够从“角色”中挣脱出来的最根本原因。
今天的粉丝可以直接与明星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实时互动,甚至直接参与到当代明星形象的建构和塑造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中。
明星的“真人秀”
既秀“审美”,更秀“审丑”
毫无疑问,明星的“真人秀”现象以及泛真人秀现象,给表演文化生态带来了或显或隐的“微妙”影响。明星的“真人秀”,既秀“审美”,更秀“审丑”“审怪”。
它不同于明星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审丑”“审怪”角色塑造,由于“真人秀”是“半真人”、“半角色”表演,“审丑”“审怪”也就与电影明星真人的智商和情商甚至人格状态关联,不同程度上也就容易“修正”或者“撬动”观众对于明星的情感以及形象认知,从而扩散到以后观影选择的态度。因此,电影明星在“真人秀”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形象“损亏”的风险。
比如,观众喜爱黄渤电影中的角色多是幽默搞笑的形象,可是在《极限挑战》节目中,为了达到更戏剧化的节目效果,节目组希望黄渤的“秀”更加突出一些,所以,观众看到黄渤在某一期完成节目组交代的快递任务时“摔箱子”“骂脏话”。这虽然达到了节目组预期的效果,吸引观众眼球,引发网友热议,但是,这一行为却对黄渤的明星形象带来损害。
在另一档综艺节目《一年级·大学季》,佟大为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为了节目的高收视率损害了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明星形象。究其原因,首先,明星人格“商品化”是明星作为“消费的偶像”的必然,“真人秀”节目的最大卖点就是“真人”,而“真人”的看点是人性和人格。
其次,“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给观众带来的是“去角色”观看,即观众观看的就是黄渤本人、佟大为本人,观看的是明星本人的喜怒哀乐,然而,真人秀节目的狡猾之处就在于以角色扮演骗取“去角色”观看。
许多明星的“真人秀”节目都是日播栏目,“轰炸”似地与观众见面,“知名度”“洋溢”或者“飙升”到老幼皆知,但是,“曝光度”过高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太熟”而无新鲜感的“溢出”效应,也会波及到观众对于明星以后影视作品的无吸引力或者无趣味性,审美缺乏距离,演员形象“透支”的问题或早或晚会出现。
青年演员过多涉猎“闹猛”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心态上容易“飘浮”起来,而影响到“心静”地进入影视角色的咀嚼、体悟和创造,从而牵涉到表演的整体品质,甚至导致流于表层的喜剧风格的表演泛滥。
所以,当下从“角色”到“人设”,变迁中的影像伦理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电视,或者文化娱乐工业的内部问题,这也是我们观察今天社会发展趋向的一个有力切口。
(资料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