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娱乐圈最“社恐”的经纪人
原创 禾少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收录于话题#进击职人161个
- 职 业 故 事 -
第二天上午,演员副导就联系我谈价格。其实Q的片酬标准一直很低,在寒冬期开始后甚至还自行降价了。可是,因为是一个小成本网剧,对方的预算还不到我们报价的一半。
”
-1-
我是一个从小就被打上内向标签,且有社恐倾向的女青年,却偏偏因为热爱进入了娱乐圈工作。
随便翻翻招聘启事就能知道,这个行业里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开朗、外向、社交能力max。
我一样都不沾,却已经坚持了五年。
在工作的第五年,我开始了业务转型,从艺人宣传转向兼任经纪。因为疫情的缘故,刚开始都是在线上发资料,微信交流,一切似乎都和以前没什么不同。
但就在不久前,一次线上交流结束后,演员统筹问了一句:“后天方便过来递纸质资料详谈么?”
当时脑袋忽然“嗡”了一声,我意识到,我终于要面临社恐的噩梦——跑组了。
在兼任经纪的短短几个月里,我只陪演员去过为数不多的几次试戏,并没有经历过独自去敲门递资料的场面,也没有什么单独和筹备组交流的经验。
虽然嘴上说着“没问题”,其实心里已经忐忑出了千军万马。
作为一个平时连打电话都恨不得先写草稿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办”“筹备处会是什么样子”“去了该聊什么”。
于是我发动了我的基础技能——信息搜索,在知乎看了好几篇跑组纪实。在这些缺乏细节的文字中,我还是没能想象出来,跑组到底是个什么情景。
搜索失败的我只能找我的经纪朋友请教。朋友宽慰我说:“别紧张,就是简单聊聊档期,价格什么的,放轻松。”
带着满心忐忑,我在约定好的时间,带着我家女演员Q(仅为代号,与演员本人名字无关)的纸质资料来到了组讯上的地址。
这是一个传媒公司扎堆的园区,周围却冷冷清清。在确认了几遍公司名字后,我推开门走了进去。
和想象中需要排队聊天的景象完全不同,偌大的房间里摆着一张会议桌,只坐着两个正对着电脑敲字的工作人员。
感谢口罩给了我勇气,我学着看来的跑组纪实里的开头语,对正在打字的小哥说:“您好,我和XX老师约了今天过来递资料。”
小哥是演员副导演,很友善地接待了我。在简单地交流了项目和演员基本情况后,我之前在微信上对接的演员统筹回来了。他直接坐在了我对面,接棒开始聊档期和价格。
那是个小成本的院线电影,女主只能算是个镶边角色,但是人设和Q以往的戏路非常契合。对于这一点,统筹和副导在看完Q的作品片段后也达成了共识。报完价之后,对方丝毫没有要砍价的意思,看起来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统筹当着我的面,把资料和视频都转发给了导演。然后告诉我,这次约过来聊的女演员不到5个,接下来需要等半个月后导演回京,当面约见演员以后再继续推进。
该聊的事情差不多都聊完了,我就感觉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尴尬中。
统筹已经开始聊起自己也带演员跑组,工作之余还开了家餐厅,疫情期间生意不好做的事了。我嘴上延续着闲篇,脑子里在想下一秒该说点什么,只觉得马上就要词穷了。
对方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短暂的空白,于是调来另一个组讯给我看,转移了话题。不过很明显,没有适合Q的角色。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就提出了告辞,结束了这次还不算太煎熬的跑组。
知道这件事的非同行朋友都很惊讶,连我都可以跑组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吗?
至于像我这样一个社恐人格,为什么要做经纪人,就要从我的入行经历和我的女演员Q说起了。
-2-
在工作之前,我可以说是个一帆风顺的“好学生”。踩着一本线的成绩,进了211大学,学了喜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拿过奖学金,纪录片作品拿过小奖,在学校电视台做过剪辑。
大四下学期不强制回校上课,我就选择了独自前往北京,参加对外界公开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双选会。
因为曾经是追星女孩,从初中开始就自学了PS、文案和视频剪辑,上大学以后又数次到剧组探班,get到了拍照和修图的技能。
在浏览招聘信息时,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技能和艺人宣传的职位完美契合。再加上有粉丝运营的经验,我只递出去了5份简历,面试了2家就入了职。
那是一家在当时小有名气的经纪公司,新人工资很低,但福利完善,同事友好。在公司里写写稿子,做做物料对我来说游刃有余。我是真心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社恐属性让我在出外勤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入职第二天,我就被安排去带艺人录节目。同事因为交通状况堵在了路上,而我还处于什么都不懂的状态,完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那次的艺人是个很温柔但同样不善言辞的姐姐,我们从见面打完招呼以后就陷入了冷场,几乎一路无话。
到了录制现场,我不会确认流程,不会盯妆发服装,不敢主动加艺统微信,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聊天,甚至连该怎么盯监视器都不知道。
直到迟来的同事到了,才拯救了我。如今再回想,真心想对当时所有对接的艺人和工作人员们说一声抱歉。
3个月后,更致命的状况发生了。
我的直属上级突然离职,整个经纪组只剩下我一个宣传,还是个对业务一知半解的菜鸟。
没过几天,组里另一位艺人的电视剧发布会,整个组的同事都到了现场。在媒体开始群访的时候,经纪人给我下了一个任务:留下现场媒体的联系方式。
当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同时还有无数个问号:原来可以这样留联系方式的吗?我该怎么开口?大家都在忙着采访,我去打扰他们好吗?
但是面对经纪人“炙热”的目光,我在做了无数内心建设之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找了几位看起来没有在忙的记者,直愣愣地打招呼:“您好,我是XX的宣传,方便留个联系方式吗?以后有机会合作。”加完微信以后,还要再问一句“请问您是哪家媒体,我写一下备注”。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我自己是尴尬得抠出了五室一厅。
感谢当时那几位善良的媒体老师,至今还在我的微信里。虽然几乎没有交流,但是给当时战战兢兢的我,平添了许多勇气。
我在这家公司呆了半年,依然处在领导说什么我做什么的阶段,业务能力进展缓慢。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当时公司的签约演员Q。
Q是当时公司里比较活跃的艺人之一。在我任职的那段时间里,综艺节目、电视剧拍摄、宣传期都在同时进行中,甚至还有商业活动。
说起来,Q的职业经历也有些“高开低走”的味道。在校时是优等生,第一部电视剧就是主要角色,毕业就进了事业单位,成为职业演员。后来签约经纪公司,参演的角色也基本没下过女四。
平心而论,Q有颜值,有演技,演戏十余年,事少不作妖。但是一直处于作品播出时有观众,宣传期过后几乎没有姓名的状况。
在工作中密集地相处之后,我们发现彼此工作节奏默契,喜好相近,年龄差距也不大。投缘的我们有了很多私底下的交流,偶尔也会相约玩耍。我喜欢拿着相机拍她,记录她在御姐外表之下截然不同的反差萌。我的离职,用她当时的话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
离职后我进入了一家外包宣传公司工作。外包公司永远在宣传期,所以我在两个月的快速工作节奏里,得到了极速的成长。理清了整个宣传流程,也积累了一些媒体资源,甚至习惯了物料一遍遍被要求改改改的模式。只是始终不能适应作为乙方,和艺人隔了一层团队的关系。
那时候Q正在横店的剧组,拍摄她的第一部女一号电视剧。拍摄过程异常不顺利,大小事情不断。今天被导演不知道哪里来的无名火说你们待遇比群演好太多,明天被制片人斥责没有保护好皮肤,让自己过敏了影响拍摄效果。经纪团队也基本处于对她放任不管的状态。
所以那段时间,我和Q经常会在微信上聊彼此的难题。遇到大小节日,我也会在工作之余,多做一份物料给她发微博。我觉得她就像我的充电宝,能够给我认可,给我力量。
说句特别不职业的话,那个时候,我很想念她。而她说,好想念我的镜头。
在一个普通的周五,我买了晚上飞义乌的机票,去横店探班。
后来Q说,在剧组拍摄的1个多月里,公司没有人过问过她的情况,甚至没有人在微信上发过哪怕一句问候。只有我,一个明面上和她没有工作关系的人直接就到了剧组。
第二天没有通告,在新造型定妆结束以后,我们在房间里吃了晚饭,聊到了凌晨1点多,从学生时代聊到当下的困境。她说,“演员能交心的朋友很少,我已经很久没有说过这么多自己的事了。”
正巧当时她有一部女二作品很快就要播出,我们还简单地聊了一下宣传方案。
2个月后,Q的戏杀青,我从外包公司离职,正式开始了和Q的个人合作。没想到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中途还跟着她做了长达两年的跟组宣传兼助理。
我跟过的所有剧组里,现场的剧照老师都认识我,因为我每天都带着单反在拍照。Q也没有过多地让我做助理的工作,大多数的琐事都是两个人一起完成。
那时的我已经可以一个人给Q做全案宣传,在最极端的时候,还经历过公司宣传费为0的宣传期。她也在一点点教我怎么和剧组里的人相处,怎么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因为担心我不习惯和陌生人住在一起,连续好几个组Q都让我和她住同一个房间,我们几乎是24小时都在一起。
后来,我们从工作到生活都慢慢成为最亲密的伙伴。似乎所有认识我们的人都默认了我们的名字始终绑在一起。
我们一起去旅行,把对方的家住成了自己的家。我去她家里吃饭,她妈妈会做我喜欢吃的菜。我家里给我寄好吃的,也不会忘记给她备一份。
记得从第一家公司离职的时候,我和我的前领导说过,我希望可以和艺人保持长久的关系,领导果断地回了我一句“那不可能”。
但是Q和我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理想主义中的“可能”。
-3-
2018年开始,影视行业进入了寒冬期,Q和经纪公司的合约也到期了。
续约谈了半年,最后双方续约意向寥寥,也就不了了之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源的停滞。
Q的那部女一号电视剧至今仍未播出,另一部重要作品也因为一些不可抗力,播出遥遥无期。这对Q的接戏来说雪上加霜。
现在的Q,已经30+,一个对女演员来说不算友好的年龄。不仅卡在小花与青衣之间的尴尬期,还进入了小戏嫌她贵,大戏上不了的瓶颈期。
前段时间,我们去试过一次戏。同样是一个和Q非常契合,甚至有足够相似的视频资料可以参考的角色。
试戏现场摄像机直拍,导演、制片人和平台的人对着监视器看画面。两段试戏片段都是大量的对手戏,但是现场只有演员副导在一边帮忙搭词,约等于演了个独角戏。即便如此,反馈还是不错。
第二天上午,演员副导就联系我谈价格。其实Q的片酬标准一直很低,在寒冬期开始后甚至还自行降价了。可是,因为是一个小成本网剧,对方的预算还不到我们报价的一半。
再之后,即使我们留了可以商量的活口,也能感受到对方的婉拒。先说“导演觉得Q的表现力是最强的”,然后再给了一些无伤大雅的理由,表达了他们的顾虑。
后来这个戏开机的时候,我看到了最后定下的那位演员,和Q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和角色人设也相去甚远。
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在选角中“合适”终究不是最重要的,除非真的达到了非你不可的程度。
即使你得到过很多合作团队的认可,他们也会有其他合作过的更认可的演员。你愿意妥协降价,他们也会找到不计片酬只求上戏的演员。更别说还有背后的资本、经纪公司、人脉等各种利害关系。
单打独斗的演员,不比大学毕业生抱着简历去面试来得更容易。
“你说,像这种人满为患的试戏真的有意义吗?”
在一次网剧试戏到达门口的时候,Q问我。
“不过,试试总比呆在家里强。”她又回答了自己。
戏剧性的是,在坐满人的等待房间里,我看到了第一次跑组时的那位演员统筹,也带着他的演员。
这个行业里的不容易,远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多得多。
现在已经是2021年,我们还像两个孤军奋战的战友。
Q上一次可以算得上“作品”的两部电视剧,都是在2019年过年前杀青的。一部连最后一场戏都没有拍就全组杀青,播出杳无音信。另一部今年在CCTV-8播出,常规的打鬼子题材,意料之中的毫无水花。
从那时起到现在,除了零星的两三次友情客串,和场次屈指可数的舞台剧,Q一直没有进过超过一个星期的组。
她调侃自己“濒临退圈”,是不是应该考虑换个稳定的工作了。当然,她的年收入和一个普通白领没什么区别,也没有办法再负担我的工资了。
兼任着宣传、经纪、设计、摄影师数职的我,正式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一边继续帮她做频次不高的工作,一边兼职维持我的生活。
但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看不到未来。
Q积压的作品一部部播出,仅剩两三部播出希望不大的存货。在将近两年前小小地吸了一波剧粉之后,已经一年半没有“攒粮”了。如果这个状况再持续下去,很快她就会陷入“没作品”的境地。
到时候,一个没有近期作品的30+女演员,别说保持曝光度了,就连递资料都只能给几年前的作品视频,难免让人心生顾虑,进入恶性循环。
-4-
上个月,Q接了一个某平台短视频广告。价格是拍电视广告的十分之一,拍摄方式也大相径庭。
不需要把人物演好,不需要讲前后逻辑,只需要直白到有一点夸张的“笑就哈哈哈,怒就啊啊啊,悲就呜呜呜”的演法。
Q虽然有点不适应,但还是迅速调整配合了。我们都知道,这称不上作品,也永远不会写进她的资料里。但是她还是那个“人间清醒”:“都这时候了谁还挑活儿啊!”
那天在现场,遇到一位拍了很多这类广告的演员。他说自己很想往影视发展,但是目前只演过特约,特别喜欢剧组的氛围,那才是真的在创作。
临走前,他对Q说:“你都不知道我们这样的小演员有多羡慕你。”甚至还问了我一句:“你们还签艺人吗?”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如果说演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山顶的路,即使我们还在山脚下举步维艰,但是还有太多正在往山这边走的人。还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就不要轻易想着放弃吧。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筛组讯,递资料,有合适的角色去试戏。
Q刚刚从一部网络大电影中杀青,十有八九也不会有太多人看。有朋友问我,你要这么陪她熬下去吗?我说我不知道,但是我还想继续。
因为我看到了Q也还在坚持。就算是演没有多少观众的舞台剧,她也会每天像打鸡血一样投入排练;就算是戏份不过两三集的友情客串,也有观众给她留言说记住了她。
我们不知道寒冬什么时候能过去,只希望春天能快一点到来。
原标题:《我,一个娱乐圈最“社恐”的经纪人》
阅读原文
网址:我,一个娱乐圈最“社恐”的经纪人 https://mxgxt.com/news/view/173805
相关内容
娱乐圈十大最美经纪人制片人 谢霆锋经纪人上榜娱乐圈六大金牌经纪人,最后一位无人能超越!
娱乐圈最厉害的经纪人梁牧
不签公司不要经纪人,单独闯荡娱乐圈的6个明星,一个比一个火!
经纪人拍马思纯:娱乐圈背后的隐秘真相
揭秘娱乐圈最牛B,最会捧红明星的王牌经纪人
娱乐圈没有经纪人的五位明星,白敬亭上榜,第四位娱乐圈学历最高
王嘉尔成为经纪人自由之人?揭秘娱乐圈背后的经纪人生态
盘点五大明星经纪人,掌控娱乐圈风向标,个个传奇
杨天真爆红,细数娱乐圈八大王牌经纪人,其中必有一个带红你爱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