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日本导演竹内亮: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发布时间:2025-08-27 14:26

记者 | 谌知翼 时茗钰

整理 | 王梓岩 吴文博

责编 | 唐诗语

排版 | 陈晔

“现在是一个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激烈的时代。一个人为什么要生活在那块土地,一定有着很深层的理由。”

这是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每集都会放送的“主旨句”,缓慢慵懒的语调,带着点可爱的不流畅感,阿部力的声音总是适时出现并点题。

这个饰演过《日版花样男子》F4之一美作玲的演员,在《我住》中署名“旅人”,负责带着观众寻访住在海外的中国人和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收集他们住在异国他乡的理由。

主持人阿部力曾参演《日版花样男子》(来源于网络)

而在与其相隔2000公里之外,南京中山南路的一栋大厦里,阿部力的合作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上传新一期《我住》。

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是导演竹内亮。这个有着一头卷发,喜欢吃鸭血粉丝汤,自诩为“南京大萝卜”的中年大叔已经在南京住了四年之久。从2015年11月,第一集《我住》上线以来,竹内亮团队已制作了71集《我住》,“哔哩哔哩弹幕网”、优酷、秒拍等多个平台上均能找到播放源,累计播放量已经突破1亿,导演本人的新浪微博也拥有了过两万粉丝。

截图自《我住》视频

“大家都问我:

高仓健和山口百惠现在好不好?”

作为微博重度用户,竹内亮在微博上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亮叔”。在他与粉丝们的热烈互动中,有这样一个高频问题——“亮叔,你住在这里的理由是什么?”

故事还得从竹内亮的“NHK时期”说起,彼时他和日本放送协会(NHK)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2007年,一次机缘下,竹内亮来到中国拍摄长江三峡。其间短短的接触使这位日本导演起了兴致,他观察到,“通过一条江,来理解到好多不同的地方。内陆、沿海,都能表达出来,也只有通过一条江。所以对我来说,(这)是理解中国的一个好办法。”

埋下这样一个伏笔后,2010年,竹内亮和NHK合作,获得了一次以长江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机会。机会难得,为了记录下长江天堑的鬼斧神工,在没有无人机的时代,竹内亮甚至让摄影师夹住机器乘滑翔伞玩了次先锋性的“真人航拍”。而长江边的风土人情更是处处吸引着这位异乡人。譬如到了泸沽湖,他才知道,此处还是母系社会,习惯了“大男子主义”文化氛围的他,牢牢记住了这个“完全反了的社会”。

正在接受采访的竹内亮导演

从青海省的长江源头顺流向东,途经云南、四川、江苏等地,6300公里拍得的确尽兴。故事到这里,似乎应当是采风之旅完美画上句号。不过,行程中的际遇却使竹内亮产生又一心结。

听说远客自日本来,竹内亮通常会得到两种反馈:“大家都问我:高仓健现在好不好,山口百惠现在怎么样?”或者是干脆“小日本来了。”

“这是什么年代?2010年了,高仓健现在老了,山口百惠已经早就退出艺能界了。还好,他们知道高仓健。有的人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日本鬼子’。”对于竹内亮来说,这两种反应都令他有些许尴尬。他认为,它们反映出了部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了解状况。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感性层面的触发,竹内亮当即决定,“我要把现在的日本是什么样子的信息传达给中国人。”

也正是得益于这次拍摄,竹内亮结识了中日混血演员阿部力,成为他未来将“日本介绍给中国”想法落诸实践的有力拍档。

2011年,拍摄、制作一年后,《长江天地大纪行》顺利播出,而“如何介绍日本”被纳入竹内亮新的拍摄计划。

“我也想做网络节目”

世事从来都是知易行难。2013年,“行动派”竹内亮说服了家人,放弃在日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举家定居南京。与之同行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构想,“没有具体的想法,但是想做一个介绍日本的节目。”

初到南京,竹内亮一开始想循着在日本的工作模式,寻找电视台进行合作。然而由于初来乍到,这条路径显得难度大了一些。工作资源不够,他只好先学起中文来,捡起原先在日本东亚学院的中文基础,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报名参加语言进修班。

整整两年之后,竹内亮才在中国确定职业方向。

截图自《我住》视频

与日本传统媒体仍然势头强劲的环境不同,中国的网络媒体在近年间得到了近乎跨越式的发展。竹内亮观察到,相比日本年轻人,中国的这些青年更喜欢在网络上观看一些轻松搞笑的短视频。尤其在认识山下智博之后,直言“受刺激”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看他的时候特别惊讶,就是一个日本人,戴眼镜的,怪怪的,比较宅的。做视频,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受他影响,我也想做网络节目。”作为“吃到了螃蟹”的日本籍网红,山下智博依靠微电影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圈粉”。这样的模式,启发了未能敲开传统媒体大门的竹内亮。

就这样,万里长征第一步终于迈出。而具体节目模式的确定,则是竹内亮所在公司和之梦集思广益、“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

制片人赵萍认为,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导演的初衷“向中国人介绍日本”,就必须考虑受众的接受度,而采取“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如何看日本”的叙事方式,相比单纯介绍与说教要客观得多。这一点得到了竹内亮的认可,“我们从来都没有说过‘为了中日友好做节目’。无所谓,就是客观看一下。有的人觉得没意思不喜欢日本,都可以。”

敲定主持人人选时,阿部力的语言技能和明星身份无疑是节目的加分点。在和其经纪公司谈妥之后,摄制团队算是初见雏形,竹内亮成功拉起队伍。

截图自《我住》视频

相比《长江天地大纪行》270分钟的大部头,团队把每集《我住》时长仅仅定在15分钟左右——贴合了短视频潮流,“要让年轻人能够看得下去。”

最重要的是,竹内亮需要克服文化与代际带来的“水土不服”。既然定位于以中国年轻观众为主要受众的网络短视频,就需要搞清楚他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将《我住》成片排开来看,会发现这部纪录片从最开始“规规矩矩”讲述主人公的故事,到后来的剪辑则多了些“题外镜头”与综艺节目式花字。譬如下雨天拍摄时,大风刮翻了导演的雨伞,摄像则迅速调整机位,记录下导演在风中凌乱的卷发,并配上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与打趣的表情包。也正因为擅于迎合中国年轻网民的口味,导演被网友们戏谑为“假日本人”。

赵萍则是导演“修炼”到如今境界的见证人。她坦言,为了克服差异,竹内亮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学习过程。一开始连“笑哭”为何意都不清楚的他,发现了“哔哩哔哩网”上有观众们的实时反馈,便跑过去打开“弹幕模式”把每一期节目重新看上几遍。如此一来,弹幕“厚”的地方,他便知道这个镜头观众很受用,加之和微博网友与团队年轻员工的互动探讨,才成了今天这个时髦的大叔。

网红导演的日常 截图自竹内亮导演微博

“作为大叔来说挺难的,已经38岁了,70后。现在的视频‘UP主’(指视频上传者)都是90后。”听了赵萍的夸奖,竹内亮有些不好意思,组织好一会儿语言,说:“所以大家跟我说‘你拍摄的话不需要住在中国啊,你们住在日本就好了嘛。’但是这不行,住在日本永远都不知道中国观众们的想法。不知道这个的话,永远没有人看。”

“人生没有台本”

你住在这里的理由是?”主持人在片尾按例会如此发问。

负责清扫东京羽田机场,被誉为“国宝级匠人”的二战遗孤后代郭春艳说:“学会以后,把这个技术传到中国。”

说得一口地道京腔,在北京学习相声的京都小伙西田聪似乎是为了一份坚持:相声才是自己的归属,才是自己住在这里的理由。

而在东京新宿经营歌舞伎町的老板娘尹杭的回答简短干脆:“赚钱,养家。”

因为有着不少插科打诨的镜头语言,《我住》常常自我定义为“一部搞笑的娱乐片”,但又由于人生百态的况味总是不知觉间在节目轻松的氛围中缓缓流露,这部片子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图为保洁员郭春艳 截图自《我住》视频

为了拍出“各色人生的真实感”来,导演竹内亮近乎任性地选择拍摄过程不使用台本,他信奉这样的拍摄理念——“人生没有台本”。 这意味着不可控,意味着惊喜与风险并存,也许搭讪受访对象会遭到拒绝,也许会收获一个好故事。而这些,似乎更接近人生的真实状态。

拍摄前期,竹内并不对拍摄对象进行仔细调查。甚至在出发之前,主持人阿部力都不被告知此行即将拜访乃何方神圣。摄像师则只被知会,“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其余则全靠团队的临场应变与发挥。赵萍常常心疼摄像大哥们,“他们真的很惨。就怕错过一些精彩的镜头,所以就会不停地拍。开机时间很长,机器很重。而且我们就一个摄像师。”也正是因为没有台本,不过才15分钟左右的成片,却需要5、6个小时的素材来支撑。

尽管竹内亮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东京视觉艺术专门学校,但就其以往的拍摄经验来看,他认为“写台本”是“导演在桌子前面想象的纪录片的过程”,而事实上,“人的想象力永远不及现实发生的这些故事精彩”。因此,“写完了还得改,还不如不写。” 这样的做法久了,赵萍也由出于控制成本的担心到逐渐理解,“不管什么人的故事都会很有意思,只是你有没有拍他而已。所以不可能他去拍一个人,拍不出有意思的东西。”

没有台本的拍摄方式,或许“千岩万转路不定”,不知道前路会否“柳暗花明又一村”。但竹内亮坚持:“(有台本就)都是安排好的,但人生不可能是安排好的。”

“只要有一小部分的人喜欢,

就能让你的团队一直生存下去”

人生没有台本,和之梦的发展道路又何尝有现成的台本可以参考呢?从最初设想有固定进账的电视台合作模式,到充满变数的网络视频制作模式,经营始终是摆在和之梦面前的一大难题。

赵萍坦言,和之梦经费确有困难,“这个办公室也那么小,雇的人也不多,(是因为)没钱。”虽然《我住》的播放成绩不错,但依靠视频网站流量分成获得的收入却较为微薄。除爱奇艺与优酷播放有广告分成之外,观众流量最多的“哔哩哔哩网”需要靠网友自发“充电”来进行鼓励式付费,收入更不稳定。

和之梦影视作品累计浏览量突破1亿 (赵萍供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之梦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商业赞助。然而考虑节目与广告的适配度则成了获取赞助的一大门槛。赵萍坦诚必须注重观众视听感受,对于纪录片《我住》来说,“贴片广告”和直接在主人公家中植入软广的形式显得难以接受。因此,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经营路径便成了这个年轻的团队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而在内容生产上,《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一直将拍摄对象定于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和住在中国的日本人,标题中的“这里”其实目前仅仅是中日两国的代名词。尽管这是竹内亮来到中国的初衷,但他也意识到了创意单一化可能会带来的审美疲劳,“一直拍的话,(观众)会腻的,我也会腻的。”竹内亮已准备对《我住》进行新的尝试,他在微博上向网友征集建议,想要增加不同的国家和更多观众感兴趣的人物。

“把鸡蛋装到不同的篮子里”也是一种思路。除《我住》以外,和之梦还陆续推出了《冬冬和亮叔的私人假期》《七十二变》等多档节目。目前其出品的视频几乎都是短视频,但和之梦也在考虑制作更加大型的节目,譬如2020年,团队考虑制作一档《亮叔带你看东京奥运》

成立和之梦并试水网络视频,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对于竹内亮来说,来到中国也许只需要一个理由,但初心到底能走多远?一切都还需要时间。

赵萍总是打趣竹内亮是把她“哄骗”入伙,她笑着侧过身看一眼竹内亮,半开玩笑地说:“我可没他那么有情怀,我是要赚钱的。”

继而她又收起笑容,带上些笃定,说:“中国市场大,十三亿人。不要指望十三亿人都喜欢你做的东西,只要有一小部分的人喜欢,就能让你的团队一直生存下去。

*转载自微信名:南大新传

(欢迎分享,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专访|日本导演竹内亮: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https://mxgxt.com/news/view/1719708

相关内容

徐娇与日本导演竹内亮的恩怨!7年未解决,男方曾发表猥琐言论
竹内亮导演的新作:《她和她的...@攸攸一文的动态
寒竹专访
日本明星专访
专访《春天里》导演王飞
专访《勇敢者游戏》导演&凯伦·吉兰:身体交换是全片亮点
专访导演谢泽:《扶摇》,我要拍的是人性
都说方化和杨清文演日本人最像,而在我印象里,他演日本人才最牛
专访导演杨磊:这一次,我们把放大镜对准娱乐圈
专访库里:在勇士的这个大家庭里我就像个爷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