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被神化也被误解的益鸟
本周一,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齐聚京城,让3000余年前的殷商文明穿越时空,闪耀在今人面前。在首批展出的文物中,时隔50年首次相聚、仅展10天的一对妇好鸮尊备受关注。“鸮”为猫头鹰的古称,曾是古人格外尊崇的神鸟,也曾在民间因误解而被扣上恶名。




青铜时代的神鸟
猫头鹰是鸮(音xiāo)形目鸟的俗称,属于猛禽,因面目像猫而得此名。猫头鹰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世界上最早的猫头鹰化石显示,猫头鹰起源于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曾经与恐龙共存,并幸运地存活下来。
在我国古代,猫头鹰除了被称作鸮,还有鸱(音chī)鸮、枭等名字。早在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过鸮的形象:双目向前,圆圆的眼睛,立耳等,与其他鸟类极易区别。在古人看来,能飞上天的鸟是可以通神的,炯炯有神的双目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因此认为猫头鹰能够帮助人洞察天地万物的生灭、透视祖先和神鬼的行迹。另一方面,猫头鹰昼伏夜出的习性让人们觉得它神秘莫测,对其格外敬畏并将它神化。
到了商代晚期,也就是目前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现的殷商时期,含有鸮的器物大量出现,体现出人们对鸮的极度重视。在这次“看·见殷商”展上共展出4件(套)鸮形器,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那对“妇好鸮尊”。1976年,考古专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两件鸮尊(猫头鹰形状的酒器),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各收藏1件,之前一直在两地分别展出,此次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合展为50年来首次。
两件鸮尊为青铜所制。身形大致相同,通高约46厘米,整体呈挺拔站立的姿势,双翅并拢、尾羽下垂,显得英姿飒爽、雄壮威武。鸮尊身上的纹饰极其精美、繁复,贵气十足:头部高冠装饰羽翎纹;勾喙与胸部装饰蝉纹;颈部两侧为夔龙纹;器身通体为云雷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了当时顶级的“三层花”装饰技法。尊在当时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尊的纹饰越多、越精美,越体现出主人的尊贵。
鸮尊的主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根据当代著名学者胡厚宣在《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中的统计,商王武丁的王后加嫔妃共60多位,3位王后受后世商王祭祀,其中王后“妇好”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她不仅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还是商王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助手:她主持商王室的祭祀,任职于占卜机构,负责查验、检视龟甲情况,接见国老及诸侯的命妇……然而,妇好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却是女将军,她经常率军出征,征伐过羌方、土方、巴方等方国,其中一次出征率军13000多人,是商朝甲骨文所记载的用兵最多的一次。可见妇好能力强悍、能征善战,为商王室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深受商王武丁器重,这也就不难理解妇好鸮尊为何如此精美了。至于为“妇好”制作的尊缘何选择鸮的形象,主要是因为当时征战频繁,人们认为鸮的智慧与英勇能给人以力量,把鸮当作“战神”崇拜,这与妇好的地位和形象很匹配。
提到鸮在当时的地位,有现代学者提出“玄鸟生商”中的玄鸟就是鸮。本来自周朝以来,古人一直认为“玄鸟”是指燕子,然而随着殷墟中大量甲骨文和器件的出土,人们发现燕子并不为商人所重视,反而猫头鹰的地位为人们所尊崇。因此认为玄鸟在不同时代对应的现代鸟种不同。在商朝,玄鸟的原型应是猫头鹰。所谓“玄”指黑夜,“玄鸟”即黑夜中活动的神奇之鸟,“玄鸟生商”即商人为猫头鹰的后代。
鸮在商代备受尊崇,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也是统治者有意识利用它来加强神权的统治,并借它为自己祈求福佑。在此背景下,商人怀着崇敬之心将鸮的形象制作在青铜器、玉器等高贵的器物上。比如在这次“看·见殷商”展上,还有2件分别由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和湖南博物院收藏的铜鸮卣(音yǒu,也是一种酒器)。这2件铜鸮卣大小不同,但外形都由相背而立的两只鸮构成,造型极其别致,威猛又不失可爱。安阳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玉鸮首饰也出现在“看·见殷商”展上,这件首饰只有3厘米左右,应为当时王族成员佩戴的随身之物。
走下神坛被扣上恶名
崇拜猫头鹰的商王朝被西周代替后,鸮从神坛跌落,关于鸮的负面记载开始频频出现。比如《尚书》中的著名篇目《金縢》中就讲述了一个商末周初关于“恶鸮”形象的故事:周武王伐纣成功后病故,遗留在东部的殷商旧贵族纠集东夷、周人反叛分子发起声势浩大的叛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临危受命,历时3年平定叛乱。在周公旦班师回朝前,给其侄周成王写了一首《鸱鸮》。诗歌以一只雌鸟的口吻发出感叹:猫头鹰呀猫头鹰,你已经抢走了我的孩子,就不要毁坏我的窝巢了。我含辛茹苦,早已为养育幼子而积劳成疾。现代学者认为,诗中的“鸱鸮”指的是发动叛乱的商人,完全是负面形象。在周人看来,猫头鹰像凶恶的商人一样,随时威胁着自己的生存。因此,随着周朝的崛起,猫头鹰从备受宠爱的神鸟滑落为带来噩耗的凶鸟。
猫头鹰的凶鸟形象在诸子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愈演愈烈。《管子》中,齐相管仲将“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视作天下未定,不能封禅的征兆。
另外,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提升,神权统治逐渐削弱,礼乐治国走上历史舞台。《礼记》中的“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就是对这种变化的记述。
西周中期,人们已把猫头鹰看作一般鸟类,不再盲目崇拜。之前猫头鹰身上的优点变为缺点。比如猫头鹰昼伏夜出的习性在商代被视为神秘,在周代后被曲解为“幽灵般不祥”,从而产生种种可怕的联想。再比如猫头鹰黑夜中的叫声,因人们讨厌而觉得恐怖,开始称它为“恶声鸟”。
与此同时,象征身份的鸮尊与鸮纹也慢慢绝迹了。此后,除个别情况外,猫头鹰题材的艺术品都被发现于墓葬之中。时人借其夜能视物、祛除鼠害的功能而用它镇墓辟邪,守卫墓主免受打扰。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上画有鸱鸮;河南辉县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陶鸮尊……不过,这些器物数量不仅少,造型也简单、粗糙,与商代精美的鸮形器不可同日而语。
不知从何时起,猫头鹰有了食母的恶名。按汉代《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意思是,猫头鹰是一种不孝的鸟,夏至日时,人们捉到它们后割肉、剔骨、剁块,并将割下的头挂在树上,从而得名“枭”。
自汉武帝时期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善孝为先,猫头鹰担上“不孝”的恶名,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对它有多么厌恶与憎恨,削其首、剁其骨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还形成灭枭、食枭的风气。《汉书》记载:“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曾经被商人作为神鸟祭拜的鸮,竟被当作人人乐食其肉的恶鸟。
后世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出现,对“枭食母”进行了更加夸张的演绎。《魏书》中将枭食母、獍(音jìng,古书中一种样子像虎豹的猛兽)食父合在一起,用来形容大逆不道的凶残不孝之人。
如果说唐代以前对猫头鹰的曲解还只停留在经史典籍中,那么,随着唐宋诗歌的流行,这种曲解就被普及到了民间。
至迟在明万历年间,鸮有了“猫头鹰”“夜猫子”等俗称。明代《三才图会》中提到“猫头鹰,即鹰猫,其头似猫,其肉甚肥,烧之则鬼至,术士以之收鬼。”老百姓发现,在很多时候,听到猫头鹰叫声后,数日之内会有人死去,所以猫头鹰被叫作“报丧鸟”,并有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俗语。
当然,猫头鹰也不全是负面形象。在军队中,人们还是非常崇尚猫头鹰的锐利和勇猛的。这主要体现在官职名称与一般习惯用语方面,例如“枭骑”“枭将”“枭雄”等词语长期沿用,以表示勇猛、彪悍。
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一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凉第五位君主张重华召见属下谢艾,问他征讨敌寇的战略。谢艾表态说:“只要给我7000名士兵,我就能为殿下消灭麻秋这样的敌将。”张重华非常高兴,任谢艾为中坚将军率军出征。晚上有两只枭在主将住处鸣叫,谢艾说,玩“六博”游戏时,得“枭”这枚棋子者胜。现在枭在咱们这里鸣叫,这是战胜敌人的征兆。于是进兵作战,果然大破敌军。这应该是商代以来视“枭”为战神的一种变相延续。
惊人的生存绝技
古人之所以认为猫头鹰食母,主要是因为古人观察到猫头鹰有母鸟虚弱时被幼鸟啄的现象。另外,古人还发现猫头鹰有一种“唾余”的习性,即经常从口中吐出一个“毛球”,古人认为这是猫头鹰食母后的残骸。那么,这是真的吗?
20世纪初期,鸟类学家通过解剖和野外观察确认,猫头鹰食母是在食物匮乏时的极端个别现象,不是古人误认为的常态。另外,猫头鹰吐出的毛球也不是母亲的残骸,而是所食其他动物的骨骼、皮毛等。这是一种鸟类正常的“食丸”现象。
和大多数鸟类一样,猫头鹰的胃部由两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腺胃”分泌消化酶、胃酸和黏液,负责初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但无法消化骨骼、皮毛等坚硬物质。“肌胃”将不可消化的骨骼、皮毛等残渣压缩成食丸(唾余)后反刍吐出。因为猫头鹰是一种食肉动物,难免有不好消化的部分,这种“食丸”现象可以提高消化效率,避免消化道堵塞,是猫头鹰的一种生存技能。
另外,20世纪初,国际学界发表大量研究,证实猫头鹰对农业生态的益处,如一只猫头鹰一年可捕鼠千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曾大力宣传猫头鹰的捕鼠能力。
作为一种夜行性鸟类,一年能捕鼠千只,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解锁了猫头鹰的多项独特绝技,揭开其成为自然界顶级捕食者之一的秘密。
比如猫头鹰有一种无声飞行的能力。猫头鹰的羽毛结构特殊,翅膀边缘呈锯齿状且覆盖柔软绒毛,可大幅降低飞行时的空气摩擦和噪声,能起到消音作用,让飞行时的声波频率低于1千赫,几乎等于无声飞行,使猎物难以察觉,便于发动“闪电突袭”。
再比如猫头鹰还有超强的听觉定位能力。猫头鹰的左右耳不对称且耳道宽阔,面盘状脸部可以收集声波,可精准定位猎物,甚至可以探测到雪层下老鼠的挖洞声。猫头鹰的听觉神经细胞数量也远超其他鸟类和人类,听力敏感度是人类的10倍。
因为常年在夜间行动,猫头鹰的夜视能力异常发达,是人类的25倍。此外,猫头鹰还有灵活的脖子,可使头部旋转270°,也就是可以轻松实现眼睛向后看,这极大地扩展了猫头鹰的视野范围,能配合立体视觉,快速精准锁定目标。
猫头鹰的嗅觉也极其灵敏,能够闻到病入膏肓的人身上的独特气味,并且会发出似笑声的鸣叫声。这也就解释了人们听见猫头鹰鸣叫后,发现很快会有人去世的原因。
随着这些科学知识的发现,人们对猫头鹰的误解被一一消除。现在,猫头鹰被我国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人们对猫头鹰也越来越喜欢。鉴于此,很多关于猫头鹰的玩具层出不穷,猫头鹰由“猛禽”变为“萌禽”。比如近些年河南博物院围绕妇好鸮尊做了不少文创设计,除了推出过两款爆火的冰箱贴,还推出了妇好鸮尊立体拼装积木,通过3D精准建模技术,用252颗积木高度还原妇好鸮尊的萌趣表情。在本次“看·见殷商”展上,也出现了不少与妇好鸮尊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缩小版的妇好鸮尊摆件、妇好鸮尊香囊等。
纵观历史,很少有其他动物像猫头鹰这样被人们赋予如此多而迥异的寓意。但不管人们如何看它,它都一直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自由自在地生存。

举报/反馈
网址:猫头鹰 被神化也被误解的益鸟 https://mxgxt.com/news/view/1719123
相关内容
一年吃掉1000多吃老鼠的“益鸟”猫头鹰为何会被“妖魔化”?猫头鹰:从“不祥之鸟”到真实益鸟的科普之旅
猫头鹰之谜:从误解到理解的探索
猫头鹰在我国被视为不祥之鸟?揭秘猫头鹰失宠真相
猫头鹰真的是“不祥之鸟”吗?还原一个真实的猫头鹰
从误解到科学:猫头鹰与雕鸮的奥秘探究
“两鸟进宅,无祸也有灾”?揭秘乌鸦与猫头鹰的文化寓意与现代解读
猫头鹰:从恐惧到文化象征的转变
猫头鹰家族的秘密:从神话神鸟到生态卫士
猫头鹰的象征意义与人们误解的科学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