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第一批拿到清北录取的学子已经占领各地新闻头条。这些孩子的母校们尤其忙碌,这波泼天的清北流量,是为招生狠狠刷一波存在感的好时候。
问题是,把孩子送进能考出清北生的学校,就能复制奇迹吗?
最近看到一个研究颇有意思。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黎璇曾经对广西14个县、近百所重点高中为样本展开一项教育经济学研究,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明星学生效应的确在学校招生、父母给孩子择校上发挥效应。但“坑”也是存在的,父母和孩子最容易被考上清北的学生所吸引,却忽视了学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01
一人上清北,学校齐升咖
每到高考放榜季,不只是各大中学要高调晒出本届的“清北光荣榜”,连一些小学也来蹭热度,打出“本校毕业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招牌。
这样的宣传,比任何招生广告都更能吸引家长目光。
图源:网络
研究者通过对广西2001年至2013年间98所重点高中的数据分析发现:
一个学校只要上一届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哪怕学校的其他条件没有任何变化,下一年报考的学生就会明显增加。
甚至有不少达不到录取条件的学生,家长也愿意通过缴纳高价赞助费入读。
研究数据显示,学校每增加一位清北毕业生,下一届的超额招生率平均提升0.92%,中考录取分数平均提升0.077分,录取进来的学生整体中考成绩也显著更高。
这一现象不止出现在顶尖的旗舰高中,甚至连二线示范高中也会因为去年考出一个211大学的学生,今年的报考热度马上飙升,一夜之间变成香饽饽。
乍看之下,明星效应提升了学校生源质量,似乎是一种良性循环。但研究指出,事实远没那么简单。
一些原本并不特别突出的学校,借由一名清北学子的光环,迅速吸引了更多优质生源,导致学校整体学生质量“被抬升”。
这种“变好”其实并不是学校教学实力提升的结果,而更像是一种招生营销带来的幻象,这种虚假繁荣恰恰能够吸引很多家长的关注。
图源:一席《林小英 | 一个清北学生,掩盖了多少瑕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明星学生通常是天赋型选手,他们本身就很优秀,无论在哪所学校都可能考上清北。
他们的成功更像是运气+实力的结果,并不是学校集体教学的成果。
数据也显示,明星学生的数量和学校的平均高考成绩、重点大学录取率、同届生源质量之间几乎没有太大关系。
这种明星效应在国际学校同样存在。
一所学校只要出了哈普耶学生或者晒出Top30录取率,就能吸引大量家长不计成本地投入,实际上,这些超级学霸含量却非常低。
02
好同学只对好学生有益,
差生被卷崩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普遍相信“上好学校最大的优势是同学优秀”。
但研究发现,这种好同学效应并不是人人都能受益。
研究者以学生的中考入学成绩为基础通,过严谨的分析方法,发现:对于原本成绩就很好的学生来说,这种环境确实是助力。
他们在高手云集的氛围中更容易受到激励,努力跟上节奏,最终在高考中表现得更好。
中等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大。
虽然身边是学霸,也并没有明显提升他们的成绩。对他们来说,好同学可能只是看得到,但带不动。
而对于成绩偏弱的学生,情况却恰恰相反。
当周围都是比自己强很多的同龄人,反而容易让人失去信心,产生焦虑、压力和挫败感。这些情绪会压制他们的学习动力,导致成绩下滑。
简单说就是,你越强,越能从强者身上受益;你越弱,被强者压得越喘不过气。
那是不是意味着成绩一般的学生不该去重点高中?其实也不是。
研究还对比了同一批次中分数接近、最终却分别去了旗舰高中和示范高中的学生,结果发现那些进入更优质学校的学生,整体在高考中的表现更好。
旗舰高中vs示范高中
即使他们在新环境中因竞争激烈、名次下滑,但依然比留在中等学校的同类学生多获得了一部分教育增值。
这说明,除了同侪影响之外,学校本身的层级和资源也起着重要作用。
好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学习氛围等方面具备更成熟的体系,即使同侪压力大,依然能通过制度优势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所以,好同学并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积极影响,但一所好学校所提供的整体环境和支持机制,确实能够带来成长和进步。
03
清北率虚高,
父母择校该看什么?
明星学生效应并不是广西一地独有,也不是中国特有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谁考上了名校几乎是所有学校招生最好的口碑宣传。
很多家长潜意识里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我家孩子只要进同一所学校也可以。但这种情绪化的判断,会导致很多择校的误区。
误区一:以偏概全,把个例当整体
当听到某某中学考出清华北大的消息时,很多家长会立刻下结论:这学校肯定好,孩子去那准没错。
但研究表明,所谓出一个清北生,往往只是个体学生本身实力的体现,并不代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也不意味着其他学生也能被带上去。
尤其要警惕的是那些清北上线一个,其他人全军覆没的学校。它们可能只是把一个顶尖个例放大宣传,制造出整体优秀的错觉,实则误导了家长和学生。
误区二:忽略孩子是否适合“卷王”环境
不少家长抱持环境决定一切的观念,总想把孩子塞进最强的学校。
但如果孩子本身基础一般,到了一个学神扎堆的地方,可能不仅跟不上节奏,反而在强烈的对比中失去信心、失去方向。
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耐力马拉松。节奏是否匹配,是否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比起点高更重要。
误区三: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一个能考上清北的学生,背后是强大的天赋或巨大的家庭投入。
他的成功可能与学校的作用有限,但很多家长看到结果,就理所当然地归功于学校本身,而忽略了过程。
这所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教学?课程是否科学?教师是否尽责?是否对每一个普通学生也一样投入?
如果一所学校只是靠个别学霸撑场面,却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长期可持续的培养机制,那么它终究无法普惠大多数学生的成长。
04
别让明星学生,
阻挡孩子真正的路
在择校这件事上,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做出理性评估。具体来说,有三个关键点值得重点考虑:
第一,孩子在初中阶段的表现。是否具备较强的自我驱动能力、稳定的学习节奏、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决定孩子能否适应更高强度高中学习的基础;
第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顶尖学校竞争激烈,孩子是否具备承受排名压力和保持信心的能力,是我们常常互忽略的问题。
第三,学校的管理方式与教学风格。学校是应试型还是探究型,是严管还是放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你家孩子。
图源pixabay
有些学校虽然口口声声说资源丰富、生源优秀,但真实情况往往是:资源集中在头部学生身上,而腰部和尾部学生处于被放养的状态。
这不仅造成学生之间的巨大落差,加剧了整个群体的焦虑和压力,也让中部和尾部学生感到自己因成绩不够好而被放弃。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只把有限资源押注在少数能出清北的学霸身上。
教育的意义,绝不在于制造几个明星来撑门面,而是让大多数普通学生都能稳定进步、有所收获。
匹配远比拔高更重要。优秀的教育不只是把孩子推上更高的平台,而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走得更远。
这项研究的名字叫《Star Illusion》,意为明星的幻觉。它不是在否定清北生的努力,而是在提醒我们:
不要让个例变成错觉,不要因为别人的光环而遮住了自己该走的路。
在这个信息爆炸、择校焦虑的时代,父母最该做的,是冷静地帮孩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和节奏,而不是被明星故事牵着鼻子走。
编辑:萝拉 排版:汤包
参考资料:
教育也许不应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应该越给人以希望 | 林小英 一席第859位讲者
The Star Illusion: School Choices, Peer Qualityand Value Added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