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是教育教学团队的重要补充力量,2021年清华大学教务处首次展开 本科生基础课团队思政课团队优秀助教评选,推出“我在清华当助教”系列文章,旨在以评促建,进一步鼓励助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吕剑青仍能回忆起两年前她第一次讲《工程力学A》习题课的场景。上午的阳光倾泻在教室里,她打开花费几天时间精心制作的ppt,对着30多位学生,有些羞涩又一丝不苟地讲解着同学们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她的导师李博坐在台下,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吕剑青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博士四年级的学生。2020年,导师李博提出想让吕剑青担任他开设的课程《工程力学A》的助教,“当时我还犹豫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岗位,担任助教会不会影响科研。但现在看来,这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严谨释疑,共研新知
《工程力学A》这门课主要由老师讲授,助教进行习题课的讲解。习题课上,助教会针对同学们在平时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难点进行讲解,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温柔、贴心、严谨、认真”是同学们对吕剑青助教一致的评价。“学姐每次习题课ppt做的都特别详细,还时不时会分享一些她自己的做题方法和经验,这让我受益匪浅。”来自工物系核02班的付家璇如是说。
然而,从一开始上习题课时唯恐出一点差错的自己,到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的“温柔学姐”,吕剑青知道自己走了很长一段路。
刚担任助教时,吕剑青就与李博老师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交流,也向之前的助教请教了许多经验。 每节习题课前,她都会广泛调研同学们的疑难和作业中使用的方法,花上6-10个小时认真备课。
吕剑青认真讲授习题课中
《工程力学A》的课堂气氛很是轻松活跃,同学们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思路和不同的观点, 热烈的讨论也往往能够引发对新知的深度思考。刚开始吕剑青压力很大,常常被台下同学突如其来的提问弄得猝不及防。
有一次,她在习题课上讲解一道作业题,题目是一辆汽车在桥面行驶,桥面结构由支座支撑,求保证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桥面结构不会发生侧翻的支座间距离。全班的答案分为两派思路,得出两个不同的解答,课堂上同学们争辩得十分激烈,宛如辩论赛。吕剑青将题目分成几种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分析,最终帮助做错题目的同学找到了思路的偏歧所在。
但也有些极具挑战性的时刻。曾经有一位工物系的同学向吕剑青提出了辐射照射下材料的破坏失效问题,这个问题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无法当场给出一个全面的回答。在课下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和相关专业师兄师姐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之后,吕剑青最终圆满地解决了这位选课同学的疑问。
课堂内外,助教的工作似乎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 同学们对吕剑青在微信上及时、耐心的答疑印象尤为深刻。来自未央书院能动01班的王煜同学说:“我每次线上向她请教学习上的有关问题时,她都能及时并且明确地解答我的疑惑。”除了线上交流,吕剑青和另一位助教会设置一些专门线下答疑的时间,即使是在实验室做科研的间隙,她也会为前来答疑的同学耐心解答问题。
“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问题,给他们讲解明白时,是非常有满足感的。”吕剑青温柔地笑着说道。
创新辅助,搭建桥梁
黄瓜须卷曲的力学机制是什么?蛇是如何调整自身形态穿过狭窄通道的?在李博老师和吕剑青的努力下, 这些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十万个为什么”飞入了《工程力学A》的课堂。
2020年秋季学期时,吕剑青协助李博老师给这门基础课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大作业环节。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科背景,结合课题组的优势,他们选取了一些生活中常见且蕴含深刻力学原理的课题供同学们参考。
“黄瓜须卷曲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生物力学现象,植物生长中存在多种力学和生物学的耦合机制。”鼓励学生以新奇的方式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既激发了同学们对力学的兴趣,也让课堂中的力学知识再次升华,力学素养得到提升。
课程大作业之“黄瓜须卷曲的力学机制”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程问题中物体受力的情况, 吕剑青和李博老师讨论后决定加入数值模拟的工作。她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制作了梁弯曲变形的动画,生动展现了梁在弯曲变形过程中的位移、应力、应变分布,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梁弯曲的平截面假定、中性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及时地帮助同学们解决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此外,吕剑青基于自己所在课题组张拉整体的研究成果,在老师平面桁架内力分析的教学中改进了教具设计。为了激发学生们思考, 她协助老师将桁架中的某些杆改为绳,形成张拉整体结构在课堂进行展示,该结构既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质,又可以维持构形的稳定。这种来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教具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的兴趣。
“助教是老师和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哪怕是很小的作用。”吕剑青说。
教学用具:张拉整体结构
两载助教,终生难忘
谈到导师李博,吕剑青直言老师的博学多识、对科研严谨的态度都对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她眼中,李老师是特别认真、严谨的一个老师。“他对待教学、科研都一丝不苟。老师时常提醒我要把学生们的诉求放在第一位,每次习题课的ppt他也总要亲自检查。”
吕剑青与导师李博
在李博老师的影响下, 吕剑青对待助教工作认真严谨并充满热情,也时刻关心着同学们的成长。班里的同学基础、能力层次不一,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在课程中越来越跟不上节奏,学习比较吃力。吕剑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想起自己以前学习这门课时也花了不少时间,学好这门课确实有难度。”于是她及时和老师沟通了情况,私下也不断鼓励这位同学,为他提供学习建议和有针对性的辅导。
对吕剑青而言, 助教与科研工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学生到助教身份的转换也给她带来了全新的学科视角和更深刻的研究思考。“之前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只觉得很难,理论多,也比较枯燥。当时一头扎在如何运用公式准确计算出题目上。”当老师在课堂上引入最新科研成果讲解时,当她为布置交叉学科大作业查阅各种资料时,吕剑青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个学科可以和这么多领域结合,也为她的科研工作注入灵感的活水。
光阴荏苒,吕剑青陪伴《工程力学A》课堂已有两载,未来的她也会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她坦言,不管博士毕业后能否从事相关的工作,她都十分珍视这段难忘的助教经历。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参与到一小部分教学环节中,也小小地圆了自己的梦想。
“这种角色转换的感觉真的很奇妙,站上讲台,你会在一瞬间觉得,肩上满满都是责任。”
图片由吕剑青提供
文案 | 张琳越 李一安
排版 | 李一安
责编 | 李慧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