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宇宙尽头是带货。
最近,中国星集团副主席陈岚破圈,直播带货首秀销售额破3个亿,真是亮瞎了我的双眼。
当然,亮眼的不仅仅是销售额,还有各路明星纷纷拍视频为她站台,大有众星拱月之势。
有网友趣称:
@拍贺岁片都来不齐这么多大腕吧,向太开播都来了。
然而,尽管阵势很大,向太的直播首秀并不顺利,据说三天直播下来还掉粉80万,被网友吐槽到关闭评论区,向太玩起了“神隐”。
引发网友不满的原因,
首先,是碰瓷张兰母子,有蹭流量之嫌。
在众人眼里,陈岚一直是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是成功女性的标杆。在娱乐圈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还有必要去撕逼蹭热度吗,把握不好就是弄巧成拙、自损身价的事。
其次,是缺乏专业态度。
自己直播间卖的产品,都没有亲自试用,还表现出一副“嫌弃”模样,让人大为不爽。
据说,陈岚打造这个直播间,就背后用的大屏幕造价就高达2000万。
场地内还摆满了各种专业设备,仅直播用的灯光就有十几台。一场直播下来,几十上百人在里面忙活,可以说是投入了不少的费用,这在直播界也是非常罕见的。
-
02
-
态度决定高度。
从某种层面上说,直播带货,属于“电视购物”的一种延伸形式,只不过是把终端设备从电视机换成了手机而已,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如果连自己都不屑于自己卖的商品,那
凭什么别人要为你掏腰包,靠人品?还是靠人气?我想大家也都不傻,钱放在自己兜里比啥都实在。
你要是不对自己所卖的产品把关,就过不了用户这关。
你不一定要有口若悬河的表达能力,有时候真诚比任何技巧都管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技再高,也怕推敲。
你私下的每一分努力,在公众面前都会被展现出来,你是否用心观众也能感知得到。
随后,网友留下了扎心的评论:
-
03
-
降维打击,高开低走。
作为名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自带光环,跨界当主播,比普通草根的起点高得不止一点半点。
对于草根创业者,一没资金、二没团队、三没热度,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严格谨慎,不敢半点马虎,因为你
输不起。
而明星大咖,处于食物链顶端,有资本、有团队、有热度,收入来源广泛,直播带货一般只是副业,失败了大不了另起炉灶,东山再起。两者的心境是不一样的。
现在,无论素人还是明星,都想来直播带货分一杯羹,赚钱的有,翻车的更是比比皆是。
此前,65岁的潘长江因为直播卖酒翻车,人气一落千丈。
在一场直播中,老潘在介绍一款瓶身镀金的酒,并吆喝道:“潘叔给你们在证书上签个字,就代表你们是在潘叔直播间买的。”
说着说着,老潘又指着瓶盖上的小“钻石”说:“据说这个钻就值一百多万。”
后来有网友去查询这款酒的价格,发现其它平台上比他卖得还便宜一千多块钱。
后来潘长江回应说:“我不知道市场价是多少,我很实在,供应商给多少,我就卖多少。”
因为这事,还被央视点名批评:“推销说辞如同玩笑!”
在直播带货这件事上,就连“皇阿玛”也拿捏不住。
今年初,张铁林在直播间卖自己的福字书法作品,一副定价是1688。
他一边写一边吆喝道:“这次来直播间就当送给大家了,不要9999,不要8888,仅需一1688成本价,一点钱也不赚,今天就是高兴,不是为了赚钱,就写30个福字。”
直播结束后,平台显示只卖出了两幅作品,令人大跌眼镜,看来网友并不是很买账。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明星带货大多数都只是当作挣快钱的副业,他们在主业领域确实能称得上大咖,但在直播带货方面专业性就严重不足了。
大家愿意买单,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他“明星身份”的支持,带有浓厚的感性消费色彩。
-
04
-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玻璃大王曹德旺说:
“现在我们身边的明星,带货已经非常普遍了,但是你去美国就会发现,别人不干这个。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赚几千万的时候,有很多人因为你的跨行,生活雪上加霜,甚至吃不上饭。”
值得一提的是,向太曾在视频中提到了自己的三次创业史:第一次是电影,第二次是房地产,第三次则是最近创立的MCN机构。
客观的说,也许向太并不是想把自己打造成带货主播,这次首秀反而更像是她第三次创业的一次开局,她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陈岚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直播带货)是一个新的尝试,时下年轻人全部都是在网上、平台上购物或是展现自己,跟拍电影其实没什么差别。成立一家公司可以帮助一些普通的素人、有才能的人,或者是港台的艺人可以直播也可以卖货。”
也许,有人误解了她的真实本意,是骡子是马,我们拭目以待。
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蛋糕就那么大,跨界经营就意味着你必须抢走别人的蛋糕,除非你有本事把蛋糕做大,否则,就是拼个你死我活!
创业者都讲个天时、地利、人和。疫情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受挫,可以说是“百废待兴”。陈岚选在这个时候搞首秀,可能并不是高调开局的最佳时机。
有人常把“商人”和”企业家”放在一起作比较。
个人认为,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就是,
商人以赚钱为目标。而企业家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追求利润,赚钱只是一种必然结果。
2023年,
我们的基调是“提振经济”
,要稳定社会供求平衡,扩大内需消费,全力复苏经济内循环。只有这样,人们的钱包才能鼓起来,最终才能带动市场消费。
把握趋势,与时俱进,才是一位企业家应有的战略
眼光和高度。
头条号:不勤先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