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爱豆塌房了,不被骂都难
当一个人被捧上神坛的时候,我们总以为那是荣耀的顶点;可有没有想过,那也可能是一场集体幻觉的开始?
最近某爱豆因违法行为被依法处理的消息一出,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但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此前我们所有人是如何一步步把他推到那个位置的——我们一边渴望真实,一边又亲手制造虚假;一边呼吁理性追星,一边又在数据和人设里疯狂打投。现在人进去了,粉丝哭诉“他只是犯了错”,网友怒斥“早该塌了”,可问题是:这个“他”,究竟是谁?
我们看到的,从来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被精心剪辑、反复打磨的“产品”。经纪公司用百万级的团队包装形象,社交媒体用算法推送强化滤镜,粉丝用“哥哥什么都不错”来屏蔽负面信息。于是,一个没有缺点、永远温柔、看似完美的偶像诞生了。但这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破绽。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我们把自己渴望的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要求对方必须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一旦现实打破幻想,愤怒就会反噬。
更讽刺的是,这种“造神—塌房”的循环,几乎成了内娱的固定剧本。2023年的一项行业报告显示,当年曝光的艺人负面事件中,超过65%涉及道德或法律问题,而其中七成以上在事发前仍拥有极高人气和商业价值。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只要热度够高、数据好看,瑕疵可以被粉饰,风险可以被忽略。资本只关心流量能否变现,平台只在意话题能否引爆,而真正的“德艺双馨”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加项。
有人会说:“他又没杀人放火,至于吗?”可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在用一种“只要不杀人就不算坏”的底线伦理,去包容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逃税、私德败坏、滥用影响力……这些不是小错,而是系统性失范的信号。更可怕的是,每当这类事件发生,总有一批人第一时间跳出来“共情”、“理解”、“给机会”,仿佛违法只是“年轻人一时糊涂”。可如果换成普通人,还会得到同样的宽容吗?
这背后,其实是偶像工业与粉丝文化共同构建的一套“免罪逻辑”:他是被压榨的练习生,他是孤独的顶流,他是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每一个理由都在削弱个体的责任感。可别忘了,当他签下天价合约、享受万众欢呼时,没人说他是“普通人”;为什么一出事,反而要拿“人性复杂”当挡箭牌?
其实,我们早该意识到:一个靠滤镜和人设撑起来的偶像,注定走不远。真正的偶像,不该是被供奉在玻璃柜里的精致摆件,而应该是有血有肉、敢作敢当的人。就像日本艺人堺雅人说的:“演员不是用来崇拜的,是用来提醒你生活真相的。”
所以现在,人进去了,骂声四起,看似是结局,但也许才是开始。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他怎么变成这样的”,而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他”?下一个爱豆还会被推上去,除非我们改变观看的方式——从盲目仰望,到平视审视;从情绪投入,到价值判断。
否则,今天的悲剧,不过是明天的重演。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网址:这爱豆塌房了,不被骂都难 https://mxgxt.com/news/view/1702955
相关内容
孟美岐,女爱豆也塌房明星爱豆塌房季
闫桉塌房事件富二代爱豆的糊弄之路
闫桉塌房事件富二代爱豆的迷之操作
塌房是因为太闲了?娱乐公司老板谈爱豆失格原因:都怪工作太少
圈内又有一个男爱豆塌房!热吻旧照被传开,路人:不拍吻戏可惜了
孔雪儿三陷恋情绯闻:流量爱豆为何难逃“塌房”魔咒?
果然真的红了,梅西塌房,苏醒被骂问鼎热搜榜首!
女明星兢兢业业希望不塌房,男明星不务正业塌房严重,粉丝太难了
当红爱豆与两名美女滑雪,让我看看是谁家爱豆的房子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