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视遇上K
关注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讲干货和硬逻辑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在流媒体平台的驱动下,影视作品的传播逻辑正在发生一场肉眼可见的变化。
过去,剧集或电影的热度往往局限在荧幕之内,OST只是作为剧情的陪衬或氛围的点缀。如今情况却不同了,音乐和流行文化正逐渐成为影视项目的“第二引擎”。
Netflix近期的两部爆款新作——动画电影《K-POP:猎魔女团》和日剧《玻璃之心》便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一部是奇幻冒险的动画电影,一部是真人出演的青春剧集,它们不仅在剧情层面收获关注,还在音乐榜单、粉丝文化和线下演出等环节掀起二次热潮,展示了影视如何通过音乐实现跨界爆发。
影视、音乐双重出圈
《K-pop:猎魔女团》自6月20日上线以来迅速引爆话题。仅上线首日就创下920万次观看的惊人纪录,强势跻身Netflix全部93个国家和地区的Top 10榜单,更在包括韩国、巴西、法国、墨西哥、菲律宾等33个市场夺得榜首。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动画电影的影响力并未止步于影视维度。片中虚拟偶像团体 HUNTR/X的横空出世,让它顺利切入音乐产业赛道。影片原声带《K-Pop Demon Hunters》空降Billboard 200专辑榜第2位,7首歌曲全部闯入Billboard百大单曲榜。其中主打曲《Golden》更是多周蝉联冠军,Spotify的听众数量已经迅速超越BLACKPINK,成为当下全球最火的K-POP女团。

这部能够在影视和音乐两个市场同时占据高位的作品,堪称跨界打法的里程碑。
如果说《K-POP:猎魔女团》是全球化维度的“影视+音乐爆款”,那么在日本市场,《玻璃之心》则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同样的能量。作为一部围绕乐队与音乐梦想展开的青春剧,《玻璃之心》在日本乐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迅速发酵,上线后连续两周称霸Netflix日本区排行第一。

剧中虚构乐队TENBLANK的原创专辑《Glass Heart》,在剧集播出同期空降日本、台湾、香港、泰国区Apple Music专辑排行榜首,实体专辑也多次进入本土销量周榜Top 10。而接下来,乘着剧集热潮,主演佐藤健和同剧演员还将以剧中乐队TENBLANK的成员身份在韩国、台湾、香港三地展开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将剧集、音乐的热度进一步延伸到线下。
这种“双线出圈”的背后,自然离不开顶级音乐团队的加持。
例如《K-Pop:猎魔女团》的音乐部分由曾经为BTS和BLACKPINK等制作过多首热门金曲的K-Pop资深制作人Teddy Park和Lindgren操刀。
《玻璃之心》的剧集配乐则由曾为《狼的孩子雨和雪》等多部电影及影集创作配乐的高木正胜操刀。此外,还有野田洋次郎(RADWIMPS)、Taka(ONE OK ROCK)、川上洋平([Alexandros])、清 竜人、Yaffle、TeddyLoid与Tanaka等多位日本当代音乐界知名音乐人参与供曲,Zarame、ao等受到年轻世代喜爱的新锐歌手亦参与演出,让这部剧本身就像是一场豪华音乐企划。
无论是全球爆发的《K-POP:猎魔女团》,还是本土深耕的《玻璃之心》,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在流媒体时代,音乐已经成为影视项目不可忽视的出圈杠杆。
影视为什么成了“打歌舞台”?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由流媒体的崛起与跨媒介开发模式共同驱动的。
在传统的影视生产逻辑中,音乐更多是剧情服务的配角,或者作为类型元素存在。即便某些剧集出现“剧火带歌”的情况,那往往是先有影视爆红,再带动OST跟随升温,两者并不同步。
但在如今的生产逻辑下,音乐的地位被重新定义。它既是剧情的主角,也是一种可独立运营的内容资产。很多OST在立项阶段就被预设为可以打入榜单、独立传播的核心产品。换句话说,影视与音乐的开发节奏开始并行,而不再是先后关系。
这种模式亦带来了观众行为的巨大变化。观众不再只是“追剧党”,他们同时也是“乐迷”,会主动为OST消费、打榜、循环播放,甚至进行二次创作。最终形成一条横跨影视与音乐的完整传播链:影视内容带动歌曲,歌曲反哺影视,线上热度延展至线下演出,形成复合效应。
《K-POP:猎魔女团》的关键点就在于此。它借助K-POP的全球文化基础,把虚拟偶像HUNTR/X 打造成现实艺人,让追剧行为和听歌打榜融为一体,形成全球级别声量;而《玻璃之心》则借助日本乐队文化,把OST与剧情设定互文化处理,让剧内故事和剧外传播互相拉动,在本土市场完成“剧热+歌热”的双向循环。
当然,徒有先进开发逻辑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作品并非单纯依赖明星流量或粉丝经济,而是精准捕捉了文化特征与市场需求。
《K-POP:猎魔女团》把成长题材与韩流文化叠加,迎合了欧美观众对韩流的好奇与热情;《玻璃之心》则抓住日本观众对乐队题材的偏爱,叙事既青春热血,又带点现实基调,刚好契合日本文化语境。
在《K-POP:猎魔女团》的主角女团与反派男团成员身上,可以看到许多在现实中当红的女团、男团成员元素,同样的,在《玻璃之心》中的角色设定也混合了不少当红J-POP乐队成员的真实经历。把流行文化配上真实的故事,再来点抓耳朵的歌曲,这便是让流行文化在目标人群中获得强烈共鸣的金法则。
流媒体让影视作品变成了新的“打歌舞台”,跨界打法让内容突破了荧幕的局限,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场域。
音乐也能变成影视新引擎
当然,站在国内观众的角度,这两部作品的内容未必完美。分别只有 6.6 和 6.0的豆瓣评分,说明《K-POP:猎魔女团》与《玻璃之心》无论是逻辑还是剧情完成度,都存在一定短板。

但这仍然不妨碍我们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
中国观众对OST的接受度本来就很高,加上短视频与二创文化的发达,本土市场为OST的传播提供了天然土壤。只要能在立项阶段就引入“剧+歌”双引擎思路,完全有机会复制 Netflix 的跨界成功,打造属于本土的“影视+音乐”现象级案例。
更进一步,如果国产剧能像《玻璃之心》一样,直接打造限定乐或是虚拟偶像团体,并同步推进专辑发行与线下巡演,就有机会在“剧+歌+演出”的立体开发中,走出自己的爆款路径。
未来,音乐不再只是影视的配角,而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引擎”,为影视内容创造“第二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当影视遇上K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8868
相关内容
当BLACKPINK遇到Lady Gaga,背后是K当 K
冯提莫遇上热巴,代古拉k遇上孙怡,网红和明星的差距一目了然!
当K
美国影视圈新星小K:揭秘他的崛起之路与未来展望
代古拉k撞上孙怡,冯提莫遇上张韶涵,明星和网红差距不一般
暮光女小K真争气,32岁就当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转型成功?
当名画遇上影视剧
央视辟谣:关于K
K总病中遭冷遇:娱乐圈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