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朋友、不社交,校园里为啥越来越多“人机学生”
“寂静的一代”,把AI和虚拟社群作为“解药”
另一方面,现实中沉默寡言的“校园人机”,在网络中却可能是热情活跃的“社群达人”。
初一学生罗织同通过纯文字角色扮演(Cos动漫《时光代理人》中的反派角色),在小红书聚集了同好,组建小群进行剧情共创。投入的真情实感让成员间建立了紧密的共同体,体会到了从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愉悦。即使成员年龄不同(有大学生)、跨国界、身份信息寥寥,这些常规的“缺失”不被视为友情的阻碍。对她而言,这是“安全无害的友情替代品”。
初二学生邹司元因追星在闲鱼买卖小卡而结识的网友(一位福建大学生),虽信息有限,却能在日本旅行时特意为她购买周边并邮寄。这种能提供具体情绪满足的连接,在她心中已是“好朋友”。
他们孤独吗?看起来也很擅长对话,结交了一帮“网络好朋友”。他们不孤独吗?在虚拟空间努力聚合同好,本质还是在追求友谊,希望获得真诚、温暖,可以安全地表达与倾听,产生深度的情感联结。
孤独感出现的一个本质原因或许是“周边的消失”。
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忽略,还有心理上的疏远。他们不认同身边的人和事,不愿意参与周边的人际交往,不喜欢围绕在附近的氛围,没办法在当下的环境完成自我向往的社交方式。于是只能转向另外的空间,寻找交流对象或释放场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曾指出,这代孩子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交迁徙。从院落社交到屏幕社交,从血缘共同体到数据部落。
一种是真人之间的线上社交:打游戏、写作业“连麦”、进入B站虚拟自习室作伴;基于共同兴趣(游戏、明星、影视等)在网络上结成“同好”,进行创作、分享、点赞,甚至与素未谋面的网友“官宣闺蜜”。
另一种是人与机器的社交: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GC技术,搭建了全新的人机交流平台。研究显示,对存在社交回避行为的人群,与AI交流能带来更自在的体验:能全面输出观点、掌握话语主动权,并获得更多建议效用价值(而非情绪价值)。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消解现实世界的社交难题。他们也没有失去社交能力,甚至还在虚拟空间混得风生水起。
AI和虚拟社群作为“解药”,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和替代的连接。然而,这种主动构建的避风港,本质上是在高压环境与社交困境下的无奈之举。它缓解了当下的孤独,却可能延缓了直面真实人际关系、发展健全社交能力的进程,成为一种带着主动选择烙印的、新型的、嵌入技术环境的孤独。
网址:没朋友、不社交,校园里为啥越来越多“人机学生”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8845
相关内容
为什么有的人没朋友,有的人人际关系越来越好?今日爆款文章:朋友是越多越好吗
为啥都欠账的人越来越多?
明星效应越来越严重,校园成为影视综艺拍摄的宠儿
社交圈子真的是越多越好吗?这样的社交宁愿不要。
社交媒体土壤生长起来的校园红人:网得住商业,红出了模式
高中生暑假发朋友圈自拍照被学校通报处分 校规校纪也不能越界
为什么人到中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亲断交”?
学生课本里霍去病没了,鲁迅没了,可明星们却是出现的越来越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