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难道他是收养的?

发布时间:2025-08-21 02:20

古代人怎么称呼彼此,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

现在大家张口闭口都是“老王”、“小李”,简单粗暴。

搁以前,那叫法才叫一个五花八门,既有姓名,还有字什么,号什么,也有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姓却并非本姓,如果没点文化的话,还真搞不懂谁是谁。

比如刘备的养子,现在大家都叫他刘封,谁还记得他本姓寇?

这称呼的变化,背后藏着不少社会历史的变迁。

今天咱就来聊聊古人那些奇怪的称呼里,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前言

我们先来说说姓氏这玩意儿。

现在姓氏合二为一,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可是两码事。

“姓”代表你妈哪来的,也就是母系血统。

“氏”则是你爸这边的,代表父系血缘和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氏”的地位越来越高,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称呼里。

比如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们,都是姬姓,但后面跟着的“氏”或其他称号,这样一来,能看出他们在家族和社会中的地位。

古代姓氏的演化

谈到这里,就要说到周代的分封制了。

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一层层下去,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这分封制,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称呼。

被分封出去的王子皇孙,往往就用封地作为自己的称号,比如周公旦,他的采邑在周,所以就被称为“周公”。

商鞅也是个例子,他本是卫国人,后来被封到商地,就有了“商鞅”这个称呼。

封地成了身份的象征,也成了人们称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封地,尊号也是古代称呼中的一大特色。

比如姜太公,本名吕尚或姜尚,“太公”是他的官职,后世尊称他为姜太公。

再比如孝庄太后,她活着的时候不可能被称为“孝庄”,这个称呼是死后朝廷追封的尊号。

尊号体现了社会地位和后世评价,也让称呼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古代人的称呼,是名字,也是自己的身份标签。

它能反映出你的血缘、地位、官职、封地等。

比如“刘封”和“周公”,一个是用养父的姓,一个是用封地作称谓,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制度。

伯邑考这一称呼的来源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称呼方式也不一样。

比如周文王的长子姬考,活着的时候可能被称为“姬考”或“伯邑考”,但死后,人们为了表达敬意,更倾向于用“伯邑考”这个称呼。

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伯”代表了他长子的身份,这在古代时一种很常见的论资排辈的词语,“邑”就是他的官职了,而最后一个字“考”,才是他的名字。

这也是为啥他父亲叫姬昌,而他却被称为伯邑考的原因了,并不是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并非亲生的,或者是收养的!

这称呼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的演变,也让后人能一窥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结语

古人的称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影视作品里经常出现一些对古代称谓的误用,比如把秦始皇叫成“嬴政”,或者让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

这些错误显得很不专业,也容易误导观众。

尊重历史事实,准确使用古代称谓,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传承文化。

当然,研究古代称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史料有限,解读也存在争议,需要学者们不断考证和探索。

但正是这种探索,才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相,更深刻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对古代称谓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难道他是收养的?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8771

相关内容

周文王原本姓姬,为什么嫡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透过杨玏的眼睛再次注视弟弟姬发!
姓姬的名人
被姬发伯邑考的兄弟情谊所感动!
被姬发伯邑考的兄弟情深所触动!
姬姓历史名人名望有谁?有姓姬的明星吗?
妲己的手段实在狠毒,竟将伯邑考制作成了肉饼,强迫姬昌食用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与周成王究竟是什么关系?
姬姓刘氏
姓姬的名人 姓姬的明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