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谈话,能否深沉些﹖
——用接受美学读解电视娱乐谈话节目
曾昭晖
(中国传媒大学05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的"康士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把研究领域扩大到文学接受活动,以读者即受众接受的角度,强调接受活动和接受者在文学的历史与现实进程。"期待视野"是姚斯创立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方法论,读解了当前娱乐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格调不高,美学品位不足;并从观众"期待视野"的角度,提出了电视节目应借鉴接受美学"空白"的理论来满足观众对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期待视野:保持轻松格调并给人启迪。
关键词:接受美学;娱乐节目;期待视野;空白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谈话节目由于其本身人际传播的亲切性特征与谈话场客厅氛围的酿造,赢得了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随着电视娱乐时代的到来,谈话节目也移植到了电视娱乐节目中,形成了娱乐谈话节目这一板块,并与新闻谈话节目一样,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它坚持娱乐第一性,格调轻松,并充分运用戏拟、杂耍等多种搞笑手段,让受众从中得到轻松与休闲。由于其坚持娱乐到底的原则所带来的先天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娱乐谈话节目无形中被我们受众贴上了庸俗肤浅的标签,受众批评它只会耍嘴皮,拿人开涮,只会无原则的搞笑,煽情,猎奇,甚至有些受众批评它是电视节目中一种不很重要但很有害的节目类型。试问:这些娱乐谈话节目到底怎么啦﹖它什么地方冒犯了这些受众了﹖它是否真的需要改良或改革了﹖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为方法论,从受众的角度来读解一下我们目前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谈话节目,看它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一
众所周知,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的"康士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突破传统文艺理论界限,不主张单纯把文学创作、文学文本或作家作为研究的对象,把研究领域扩大到文学接受活动,以读者即受众接受的角度,强调接受活动和接受者在文学的历史与现实进程。
"期待视野",是姚斯创立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读者(受众)在阅读,欣赏一部艺术品时,原先的经验构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先结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人们所处的地位、状况、气质、教育水平、生活经历以及道德观、价值观而成的。那么我们娱乐谈话节目受众的期待视野是什么呢﹖不同的年龄、性格、文化修养的受众的期待视野是不一样的,一些青少年及有闲受众期待这些谈话给自己带来笑声、快乐,而另外一些受众想从中得到艺术教益与知识。那我们目前的娱乐谈话节目是否适应了受众的期待视野呢﹖
我们目前的娱乐谈话节目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如台湾的《小燕有约》,中央台的《艺术人生》,北京台的《超级访问》;另一些是以话题为中心的,如台湾的《非常男女》,北京台的《夫妻剧场》。以人物为中心的节目通过对公众人物的访谈,展示公众人物的内心世界或不为人知的人生道路,如《艺术人生》等,这类访谈沿用明星原则,用煽情手法,用明星辛酸的成名故事诉诸受众同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崇拜心理。以话题为中心的娱乐谈话节目通过两性话题,或有禁忌性的话题公开讨论,以满足受众的猎艳,窥视心理。应该说,这两类娱乐谈话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一大部分青少年受众的期待视野。但有一类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精英受众吧,他们对娱乐谈话节目的期待视野是:保持轻松格调并给人启迪。比如:他们呼唤娱乐艺术讨论节目。如美国电视上最叫响的娱乐谈话节目NBC的《今晚》,在这种节目中主持人邀请娱乐界的名流,权威人士就各种艺术流派、剧目、人物发表意见,并讨论涉及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这类节目既保持了轻松格调,又避免了庸俗肤浅,而目前国内这种节目几乎罕见。
"艺术作品问世时,以何种方式适应、超越、辜负或驳斥读者的期待视野,这就为确定其是否受欢迎,以及判断其美学价值提供了标准。" [1]客观地说,我们目前娱乐谈话作品在浅层面满足了一些观众的期待视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受众从笑声中获得了心理的松弛和压力的缓解。但相对那些追求笑声内涵的精英观众,他们对娱乐谈话节目中美学性的期待视野很难得到满足。文化消费时代,人人需要文化消费,但如果精英受众未能从这种娱乐谈话节目中获得这种文化消费的快感,他就会停止这种零价值的消费,对电视带来的直接损失即是失去这一部分受众,使自己的消费市场变得越来越窄。
二
娱乐谈话节目本身就是一个文本,对于这样的文本,接受美学认为包含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活力性",艺术的张力,为沟通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搭起了一座桥梁,我们的受众通过去解释,填补空白,去重建作品找到现实的审美价值。伊瑟尔称这种由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构成的文本结构为:文本的召唤结构。这种召唤性结构的文本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充分驰骋想象力的平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经验智慧投入到这个意义空白处。
客观上,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娱乐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许多动情点,高潮点,但很难发现精心设置的空白点。在这里首先来看一下这个动情点,在各种煽情类谈话节目中,编导将各种悲剧性人物请进演播厅,带着哽咽,含着眼泪诉说他们的悲惨故事,将他们的痛苦残忍地展示给受众,到动情点会做秀的主持人甚至会皱起眉头,故作同情状把谈话现场的凝重气氛锁定得更加凝固让受众随着主人公的凄凉遭遇,感受痛苦和悲戚,但通常节目完了之后带给受众的除了一串同情泪后,更多的是一种低劣的优越感,庆幸自己命好,这种事情没发生在我身上,这种简单的人性阴暗心理的满足,与我们在节目中一贯体现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是相背离的。再说高潮点,在一些猎奇的有关两性方面的谈话节目中,如《非常男女》,经常把一个个离奇性爱经历的个案充满刺激性地展示出来,在所谓的高潮点,我们受众从他人卧室的刺激与快感中,把自己的性爱经历在想象与幻想中合而为一,使自己为能进入他人的私隐领域获得了快感,满足了窥视他人的冲动。但冲动之后,我们道德伦理的思考在哪﹖我们知道即使一个性观念再开放的国家和性行为再开放的群体,人们都要受到各种道德、伦理的限制。我们真正呼唤的是谈话节目中能有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把我们的人生感悟与经验智慧投入进去的"空白点",而不是那些简单、有关明星吃喝拉撒睡的所谓的动情点,高潮点。这种空白点在内容文本上具有向读者所生活时代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法律等现存规范质疑与思辨的功用,也就是说内容文本常常打破受众意识中的"轴上的动力空白",受众在接受时往往有着某种现在社会的规范所束缚的视界。在接受中,这种旧视界常常被文本打破,即"否定"。这时思想上产生一种空白,需要进一步接受思考来获得新的视点,改变旧有视界来征服"空白"。
其实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很推崇"空白"这个概念的,尤其在绘画与书法中"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墨,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黄宾虹语。应该说中国美学的"空白"与西方接受美学说的"空白"是有出入的,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寓意的不确定性,属于言外之意,象外之至,给接受者提供了无限艺术想象空间和强烈的审美感受。
三
时下,对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批评声也很尖锐,说它庸俗,低级,说它正在把受众变为"耽于感官刺激的消费快感不能自拔,从而丧失个性的无差别大众","试图把观众掏空,变成傻子,只接受,不反馈;只傻乐,不说话;只观看,不思想。"[2]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批评有相当程度的道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这类谈话节目主创人员不注意节目深度意义开掘,无度的煽情、搞笑、猎奇所致。下面,我们以话题为中心的娱乐谈话节目《非常男女》2002年1月17日播出的一期节目为例,对开场白做一个剖析。
胡:根据我最近的明察暗访呀,访问到这些未婚的青年男女,甚至于访问到结婚大概平均在六年、七年的夫妻当中,深深的体会一件事情呢?
高:都很恩爱。
胡:恩爱当然不在话下,可是一谈到他们的性生活,几乎太太每个人都是孕妇的脸都出现了。
高:怎么会这样说﹖不是前一阵有个调查吗,说其实平均夫妻两个人一个礼拜会有一次亲密的机会嘛。
胡:是,一个礼拜算是很正常了。
高:一年52次了,各位
胡:结果我问这些夫妻呀,我觉得那个调查有出入了。
高:真的吗﹖
胡:我问的夫妻都是带两三个小孩,甚至一年还做不到20次,是15次,由此就可以深深的了解我们国人做爱的次数,尤其是夫妻之间,更应该增加频率。
高:但千万也不要因为经济不景气,或者自己的钱不够多而少做,因为你看真正有钱的不见得做用手指胡瓜。
这个节目开场话题一看就明白:是关于房事的,属于敏感话题,能够勾引部分受众原始的想象力看下去,接下来高怡平更是暗示性的煽情,用夸张的口气提醒观众"52"次,更加赤裸裸地刺激受众的原始听觉,请问像高怡平这种刺激除了使原始刺激变得更刺激以外,还能表达什么吗﹖接下来,主持人又自如地拿出港台式的开涮式搞笑技巧,高怡平开涮胡瓜:"千万不要因为经济不景气,或者自己钱不多而少做,因为你看真正有钱的不见得做。"这种搞笑给受众一个除了原始快感性的一笑外,我想最主要的是传达给我们的是高小姐也许是一个性观念极其开放的奇女子。其实,无论从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还是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我们能接纳包容这种节目,但问题是这种电视文本的意义是什么﹖但这种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很难得到答案。难道仅仅是观众简单的一笑﹖
姚斯考察了审美接受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就是最基本的层次,是您的快感与接受。第二层次体现了接受者在艺术接受中"获得心灵解脱并得到自我证实。"第三层次,通过艺术接受活动"更新对外部现实和自身内部观念的感知和认识方式,获得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和经验。"那么娱乐谈话带给的我们的是何种层次呢﹖况且"一个民族的接受思维和接受心理,摆脱不了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传统的影响。"[3]请问,目前的娱乐谈话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思维和心理吗﹖如果我们的娱乐谈话节目一味地追求煽情、猎奇、搞笑而抛弃我们已经积淀的审美基础的话,它最终不仅不会娱乐观众,成为我们电视节目中的恶之花,而且还会被观众抛弃、肢解。海德格尔在创立现代阐释学时说:所有的解释一定与生前理解不可分离,任何解释均以生前理解为基础。强调的也是要尊重一个民族的审美传统。
以上简略地用接受理论观点分析了一下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目的是想对火热的电视娱乐谈话节目做一个学理层面的思考。一方面,确实在这样一个残酷竞争的消费时代,后工业社会,娱乐谈话等各种文化消费为我们的人性挤压提供了一种减负方式,但从艺术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消费方式的确存在着格调不高、美学品位低下的通病。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我们呼唤娱乐及娱乐谈话节目更思想一些、更深沉一些,更有一些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娱乐艺术在金钱功利的诱惑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坚守艺术精神与神圣使命,才能给钢筋水泥中迷惘疲惫的心灵以滋润、以娱乐、以启迪。
让我们的娱乐谈话节目更深沉些吧。
[1] H·P·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359页。
[2] 宗匠著:《电视娱乐节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 应天常《"电视评论中主持人语言决定论"质疑》,载《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Could be Talked More Elegant: Analyzing th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Talk Show by Acceptance Aesthetics
Zeng Zhao-hu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Acceptance aesthetics is a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put forwar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onstance School Jauss and Wolfgang Lser in the late 1960s. On the basis of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 it expands its research into literature acceptance activity. It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the acceptance activities and acceptors i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literature. “Expectant view” is a key concept in acceptance aesthetics. Taking acceptance aesthetics as methodolog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ntertainment talk show: low tastes. It suggests meet the expectation of the audience in TV entertainment talk show, which is to keep leisure style and enlighten people.
Key Words: acceptance aesthetics, entertainment programs, expectant view, 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