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无论你们是多么好的朋友,总有一天会变淡的
友谊是个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几个知心朋友,友谊也是一个脆弱的东西,稍不留神就会断开。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40个参与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每隔7.2个月,人就会跟自己社交圈内的一个人关系闹僵,而且其中有40%的关系一年之后仍然没有得到修复。与此同时,修复友谊也更难,仅仅一句“抱歉”并不够。
曾经有人说过:
伴侣之间吵过架后还能和好如初,并且有时随着争吵还能解决有一些问题;但是朋友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即便和好,也不能如初了。
1、利益
朋友有生活中的朋友,也有商业上的朋友,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选择和生活中的好朋友一起创业。
合作者之间闹翻往往都因为“利益”二字。
吴军老师曾讲过:
我有一次在做分享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讲,他最初创业时,和公司的另外两个合伙人算是 10 年共事,近 20 年的朋友。在创办公司时,一起在地下室里同吃同住熬了 4 年,这样的交情,等到公司真的快上市时,撕得一塌糊涂,最后某个人将他和另一名合伙人以返还贷款的形式清账扫地出门。
最后,他感叹道,在很多人看来,为了一百万坏了交情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但是为了一个亿就值得去做,大不了一辈子不见面。
中国很多明星公司,如果仔细看看它们当初创立时的情况,和现在发达后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撕”的痕迹。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有句经典的台词:“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将,不要和想法比自己多的女人上床,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中国合伙人》的故事原型取自新东方,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正是以俞敏洪为原型。
这部电影第一版剧本的写作者是徐小平——新东方早期的三位创始人之一,而剧中所讲述的故事也基本“复刻”了新东方的发展历程,除了结尾。
在现实中新东方的三位创始者的结局远没有这么温馨,三人的内讧最后以徐小平和王强的离开而落幕,也许是有感于此,徐小平才写下了这句经典的台词。
不仅是新东方,在世界商业发展史上,企业创始人间的相互争斗鲜有各得善终,更常见的情况是各方撕破脸皮,最终只留下一个赢家。
2、借钱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不要向别人借钱,向别人借钱将使你丢弃节俭的习惯。更不要借钱给别人,你不仅可能失去本金,也可能失去朋友”
很多人对这句话感同身受,人们在借钱时的表现堪比奥斯卡影帝,但还钱过程堪比“碟中谍”。
特别是在中国,好朋友之间借钱很少有打欠条,寻找律师公证的情况,这就加大了追债的难度。
如果朋友问你借的是几百,几千块的小钱,你可以借给他,即便他不还也影响不了你,同时也认清了这个人,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
如果是几万、几十万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的数目,你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必要的时候“亲兄弟,明算账。”
3、违背承诺
这应该是朋友关系破裂最常见的因素,很多中国式的好人从小不会拒绝,对于别人的请求来者不拒,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后不仅疲惫了自己,也因为“办事不利”而失去了朋友。
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看双方的交情如何,而是自己的实力如何。
如果这件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且对方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我们可以选择答应对方的请求,但是也要提前告知对方:“这个忙我会帮你,但我不敢保证一定会成功。”
这样,即使最后没有帮上忙,也不至于失去朋友。
如果对方的请求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那就一定要和对方讲明道理,如果对方还是不理解你,那这个朋友你也没必要留了。
在东北,判断两个人是不是好朋友,要看他们彼此是不是“够意思“,后来随着《古惑仔》的兴起,”够意思“有了个新说法:义气。
但是义气是相互的,我可以为你两肋插刀,但前提是你也能为我这样做,“义气“一词听起来颇为豪迈,但却是互利主义的外衣罢了,我们在这样的友谊中寻找的是公平。
李笑来说过:“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人就是这样,即便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却是可以瞬间体会的。“
这种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说到底是时间配置问题。
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那个主动的人,必然是要承担时间成本的。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投资管理学教授陶迅在带着学生去拜访“股神”巴菲特的时候,巴菲特提到的关于友谊的观点:
“珍惜那些让你找到最好自我的人……你和谁在一起是你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例如你的伴侣。你将会从他们身上获得启示。”巴菲特说,如果你和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将会自然而然地朝着他们的方向前进。巴菲特举例说,他从1959年起就同查理·芒格共事,他们从来都没有争吵过。
巴菲特还说过:“如果你想要过快乐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特别是你的伴侣。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同等重要。”
朋友,是能让我们成长的人。李笑来说过:“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小的时候,能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长大了,即便住在一起的室友也未必会成为朋友。改变的不是朋友,而是我们的心。
社会心理学认为:两个人从熟人关系变成朋友,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是自我暴露,意思是说,你会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别人,和别人分享你的心里话。
当两个人能经常保持见面之后,有一方会冒着先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测试对方是不是会有相同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很快能成为好朋友。
想要维持长久的友情,我们要懂得该如何付出和索取亲密感。社会学家提出,当成年人的友情进入到维持阶段时,我们就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复的互动了,比如说搬家、异地,是不是能借给你钱,能不能帮你办什么事情等等,这些对维持友谊来说都没有多大作用。
他们发现,能不能懂得给予和索取亲密感,变成了维系友谊的关键。就是说,当面对对方的自我暴露时,那些知道该说什么话去回应,同时很少逾越界限的人,也就是亲密感维持得最好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的友谊。
朋友既不是单纯的“义气“,也不是一味的索取;
得到一个朋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互动,而失去一个朋友只需要一件事情;
不是什么人都适合成为朋友,朋友,是能给彼此带来成长的人。
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物质成功与对他人的接受能力有关。
交朋友,不是为了物质,但一个好朋友,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很多。
网址:心理学家:无论你们是多么好的朋友,总有一天会变淡的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6109
相关内容
心理学:无论你们的关系有多么亲密,最后总会变淡的心理探究:好朋友的关系是怎么慢慢变淡的?
十二星座的友谊是如何变淡的?你还有多少真心好友?
好朋友之间是怎么变淡...
好朋友之间是如何变淡的?
为什么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会变淡
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心理学:好朋友为什么会越来越疏远?最戳心的答案,却句句在理
与女朋友感情变淡怎么挽回,情侣感情变淡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