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OpenAI过河:明星企业的苦恼

发布时间:2025-08-19 07:50

01

头部阵列不断增员

GPT-5的表现没有达到市场期待的“颠覆性”高度,或许也和近两年来它层出不穷的对手们有关。

这两年来,OpenAI的对手们所发布的大模型越来越强,风头几次盖过OpenAI,这也影响到了OpenAI的融资进程和人才吸引力,这里暂时按下不表,先来看看它的竞品们。


马斯克旗下的初创企业xAI在2023年推出大模型Grok 1,短短两年间已经更迭4代。今年七月发布的Grok 4,已经敢号称“世界最强推理模型”,量化后的能力表现确实能和谷歌、OpenAI的大模型一战,堪称进步神速。

要说最让OpenAI头疼的,还是国内黑马DeepSeek-R1的杀出,引发AI大模型领域“鲶鱼效应”。DeepSeek的性能直接对标一线大模型,但成本只有其三十分之一。

凭借这种“高性能+白菜价”的策略,DeepSeek迅速破圈,用户量飙升至3000万,甚至直接带动AI聊天机器人进入“普惠时代”。


02

中国国内AI大模型异军突起

头部科技大厂更是群雄并起,一个都不想被落下。

今年3月,谷歌发布的Gemini 2.5 Pro一度冲到榜单前列;5月发布的视频生成大模型,人物口型能精准匹配配音,在社交平台TikTok上直接掀起一波创作热。相比之下,OpenAI的Sora视频生成大模型虽然从去年年初发布到年底已经真正开放,但彼时中国“可灵”“爱诗”等模型已经能与它打打擂台了,并不算新鲜。


GPT模型更新速度已经被后来者追赶

亚马逊投资的美国AI初创企业Anthropic,也在今年5月发布新一代大模型Claude 4系列,主打“马拉松式”编程,程序员能用它写代码且连续工作数小时也没问题。在此之前,Claude就因为出众的编程代码能力而受到海外程序员的追捧。

这一样看,在上一代大模型发布29个月才推出GPT-5的OpenAI确实有点慢了。哪怕ChatGPT依然有先发优势——坐拥近7亿用户群——但想要留下人才,又要防止用户被“好用又免费”的模型抢走,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技术战”了。

03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之苦

GPT-5隔了这么久才缓缓推出,或许真的与OpenAI内部人员的不稳定有关。

2023年底,在ChatGPT诞生整一周年时,OpenAI高层就曾因“公司是否要转向营利结构”而产生矛盾,进而发生跌宕起伏的“宫斗”事件。

在4天、100多个小时内,这家掀起新一轮AI浪潮的科技公司,先后“上演”了创始人兼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突然被罢免、董事长辞职、股东施压董事会、连换两次临时CEO、创始人跟着股东“再创业”、员工“逼宫”董事会、被突然赶下台CEO“官复原职”,随即董事会大换血等一系列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宫斗风波其实根源在于大模型商业化与AI安全性之间的分歧。尽管闹剧已经结束,但这场风波仍然造成了OpenAI大量核心人才流失。


Ilya Sutskever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

例如OpenAI前董事会成员Ilya Sutskever,他师从“AI教父”Geoffrey Hinton,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据内部人士称,在OpenAI的科学路线上,他才是指明方向的那个人,奥特曼更偏向于负责公司对外发声和融资等事务。

截至目前,包括Ilya Sutskever在内的OpenAI的前首席技术官(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前联合创始人约翰·舒尔曼(John Schulman)、“超级对齐(驾驭)”项目联席负责人Jan Leike、 ChatGPT和GPT-4以及o3等模型的联合研发者Shengjia Zhao等人都已离开OpenAI。

这些出走的开发者,要么自立门户,要么去到了竞争对手Anthropic和Meta等公司。

另一方面,希望盈利化的股东们,又嫌OpenAI商业化的不够快。

近年,除了引入微软这样的股东,OpenAI已进行多轮融资。在今年3月新一轮400亿美元的融资中,OpenAI投后估值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但如果OpenAI不能在今年年底变成一个营利性组织,投资方将会缩小投资额度。

04

坚持开源求独立

我国目前还没有哪家大模型公司面临以上困境,可能是因为还没有走到谋求商业垄断的那一步。

从GPT-3开始,OpenAI就不再公开核心权重与训练细节,以保留技术与数据优势。哪怕早期开源了GPT-2部分模型(如1.17亿参数版本),但也保留了更大模型(15亿参数)的闭源权限。

这都是通过技术垄断来维持API收费优势的手段之一。据了解,GPT-4o的API调用成本高达每百万Token 20美元。

而国内的大模型企业为了减少对外依赖、加速自立,同时吸引开发者共建、提升本地化部署,都将开源视作“抓手”。


围绕开源打造开发者生态与工程化能力是目前国内模型企业的主流选择

阿里的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就持续开源2.5系列和其他“小模型”,既满足开发者“开箱即用”,也服务企业私有化落地。DeepSeek更是将 V3 等模型与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开源化,以低成本、高性价比搅动价格战,迫使对手更新节奏并影响市场定价。

目前来看,持续围绕开源打造开发者生态与工程化能力,才是我国大模型企业的主要目标。


微信订阅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摸着OpenAI过河:明星企业的苦恼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3821

相关内容

0产品估值100亿美元!前OpenAI CTO的“明星创业项目”:要做“企业定制AI模型”
爆火的WAKUKU,摸着LABUBU过河
盘点娱乐圈身陷四角恋风波十分苦恼的十大明星
浙江富豪,摸着辛巴过河
21深度丨OpenAI内忧外患中的自我救赎
OpenAI遭集体诉讼,明星大模型变“数据小偷”?
奥尔特曼作为OpenAI的领导者,极大地
OpenAI人事大调整 技术理想主义又回来了
“盆景”当得苦 !“明星村”高光之下烦恼多
马斯克与OpenAI的恩怨始末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