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一时的少林方丈释永信,曾经站在高峰,但因为涉及贪腐和私生活混乱的种种指控,一夜之间从“高僧”变成了嫌疑人,曾经的光环瞬间褪去。他身边的明星、富豪和名流们也都迅速选择了保持沉默,甚至纷纷与他撇清关系。曾经众星捧月的场面不复存在,风头一转,众人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正是在这个人人远离的时刻,却有四位名人逆流而上,公开为释永信发声支持。其中,第一位是经济学者宋清辉,他提出了“功过相抵”的理论,虽然听起来有些道理,但实则漏洞百出。宋清辉在文章中详述了释永信近四十年来对少林寺的贡献,声称他把一个破败的寺庙发展成了全球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甚至贡献了当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他表示:“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希望法律能够考虑这些“功劳”,从轻处理。然而,问题在于,功与过能否真正对等?法律的天平怎么可能用“贡献”去抵消“罪行”呢?更重要的是,少林寺的成功,真的是释永信一人之功吗?李连杰的《少林寺》早在释永信之前就为少林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随后王宝强、释小龙等明星的出现更是为少林寺这块金字招牌镀上了层层光环。释永信的商业运作,更多是借力少林寺千年文化符号的巨大能量。
与宋清辉遥相呼应的还有网红鲁大魔,他提出一个“心灵拷问”:“如果把少林寺交给你,你能把它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IP吗?”鲁大魔试图将释永信的问题矮化为企业经营中的“失误”,以此模糊焦点。但他忽略的正是问题的根本:释永信不仅面临佛门戒律的谴责,还涉嫌非法侵占寺产,触犯刑法。其实,鲁大魔的立场也不难理解,有网友指出他曾有过涉足灰色产业的历史,这种“共情”或许出自个人经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立场显然也是他为了吸引流量的巧妙手段。
相比前两位理性支持者,另一些支持者则更带情感色彩,尤其是导演傅华阳。他不仅是释永信的皈依弟子,法名释延坛,还曾是少林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并且与释永信有着深厚的师徒关系。傅华阳甚至表示,即便师父确实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也将永远认他为师,甚至愿意为他养老,坚称“要讲良心、知恩图报”。这种表态似乎不顾法律和社会公义,而是将个人情感凌驾于公理之上,给人一种扭曲的忠诚感,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与傅华阳相似的,还有另一位弟子释延云。他将师徒关系比作父子,强调无论父母犯了错,他们永远是父母,并试图代表“所有少林弟子”表示心中始终为释永信留有一席之地。然而,这种代言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当年勇敢站出来举报师父的释延鲁,正是另一种少林弟子的代表。面对重大是非问题,所谓的“小圈子义气”显得苍白无力。
与此同时,像王宝强和释小龙等更多的少林弟子则选择了保持沉默。与这些弟子的沉默相比,那些公开力挺的声音显得格外突出。明星们深知,在这风暴中心,无论站在哪一边,都可能招来麻烦。选择沉默,无疑是最安全的选择,而这反衬出了那些公开发声者的“勇敢”——或者说,他们另有目的。
这四位支持者的辩护本质上都绕不开释永信的“功劳”,但这个功劳本身却值得深究。少林寺的商业化已经日益加剧,远离了佛门清净的初衷。很多商品,贴上“开过光”的标签后价格飞涨,这究竟是在弘扬佛法,还是在消费信众的信仰呢?更重要的是,官方已经明确指出释永信涉嫌侵占寺产,那些所谓的“创收”又有多少流入了他的私囊?
释永信将少林寺的商标注册了超过七百个,武僧团的全球巡演以及少林药局的年销售额一度高达八千万,这与其说是他的商业才能,倒不如说他成功将一个公共文化遗产变成了私人或小团体的摇钱树。而少林寺,缺了释永信,依然会是少林寺,甚至有可能回归佛法的本真,重新赢得世人的敬仰。
最终,法律的审判已然落下,这些逆流而上的力挺,无论外衣如何包装温情或理性,都显得苍白无力。它们或许能为发声者带来短暂的关注和流量,甚至自我满足的道德优越感,但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任何功劳都无法成为违法犯罪的挡箭牌。那些试图通过个人情感或片面功绩与公理和法律对抗的言论,最终只会在时代和公众的洪流中消失,被无情地冲刷,留下一片尴尬的空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