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误国?这4位明星被官媒点名,个个实至名归,黑子该闭嘴了

发布时间:2025-08-18 17:44

娱乐圈的 “硬骨头”:四位艺人用坚守与赤诚,定义职业信仰的重量

在流量当道、速朽成风的娱乐圈,“敬业” 有时成了营销话术,“热爱” 常被包装成吸粉标签。但总有一些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生死关头的抉择、低谷中的倔强,将 “演员”“歌手”“电影人” 的身份,活成了刻进骨子里的信仰。朱媛媛在癌症晚期的片场咳到直不起腰,仍坚持 “再来一条”;吴京押上全部身家,只为托举中国科幻的火种;陈楚生在流量浪潮中死守 “歌手” 阵地,拒绝综艺过度消费;肖战从全网群嘲的泥沼里爬起,用汗水改写 “流量明星” 的定义。他们的故事,无关热搜与话题,只关乎对职业最纯粹的敬畏,对梦想最执着的赤诚。

一、朱媛媛:生命最后一帧,仍在诠释 “演员” 二字

2024 年深秋,河北涿州《造城者》片场的冷风裹着沙粒,像无数把小刀子往人脸上刮。工作人员裹着加绒羽绒服,戴着围巾手套,仍忍不住缩着脖子搓手跺脚。唯有镜头前的朱媛媛,穿着单薄的戏服 —— 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外面套着薄款工装外套,这是她饰演的 “老城改造工程师” 的角色造型。

开拍前,副导演还特意叮嘱:“朱老师,要是冷了或者不舒服,随时喊停。” 朱媛媛笑着点头,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彼时,她已与癌症搏斗了整整五年,多轮化疗掏空了她的身体,体重从 110 斤降到不足 80 斤,颧骨突兀地撑起皮肤,原本圆润的脸颊凹陷下去,唯有一双眼睛,在灯光下仍透着对角色的专注。

“开始!” 导演的声音落下,朱媛媛瞬间进入状态。她饰演的工程师正与居民沟通拆迁方案,台词里满是耐心与恳切,手势、语气、眼神,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可就在台词说到 “咱们这老房子拆了,不是丢了回忆,是给新生活腾地方” 时,一阵剧烈的咳嗽突然袭来。

起初只是几声压抑的轻咳,她下意识地用手捂住嘴,想把咳嗽压下去,继续说台词。可咳嗽像失控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她 —— 她弯下腰,双手死死扶住膝盖,肩膀剧烈起伏,每一次咳嗽都带着撕裂般的痛感,脸憋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凸起,连声音都变得沙哑破碎。原本流畅的台词,被拆成断断续续的碎片,再也无法连贯。

片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风声和她压抑的咳嗽声。化妆师手里拿着羽绒服,几乎是踉跄着冲过去,想扶住她:“朱老师!先歇会儿吧,别硬扛!” 周围的工作人员也围了上来,有人递热水,有人想叫救护车。可朱媛媛却轻轻推开化妆师的手,摆了摆姿势示意大家别慌。她扶着身边的道具桌,慢慢直起身,深吸了几口带着寒气的空气,喉间的刺痛让她皱紧眉头,但她还是对着导演的方向,用沙哑却清晰的声音说:“抱歉,耽误大家了…… 再来一条。”

导演看着她苍白的脸,眼眶有些发红:“朱老师,真不用急,咱们先休息半小时,等你缓过来再说。”“不了,” 朱媛媛摇了摇头,抬手擦了擦眼角因咳嗽溢出的泪水,又理了理有些凌乱的头发,“现在状态刚好,再试一次,别让大家等太久。” 她甚至还对着镜头笑了笑,试图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狼狈,“刚才情绪没接好,这次我注意。”

第二次开拍,朱媛媛调整了呼吸,尽量让声音平稳。可说到动情处,喉间的痒意又涌了上来,她硬生生把咳嗽憋回去,只在台词结尾处留下一丝细微的颤音。导演喊 “过” 的时候,她长长舒了一口气,身体却晃了一下,幸好身边的演员及时扶住她。她靠在道具上,接过热水抿了一口,低声对导演说:“要不…… 再保一条?刚才那下颤音,可能影响角色情绪。”

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谁都知道,她不是 “状态刚好”,而是在硬撑 —— 化疗后的身体连站半小时都费劲,更别说在冷风里反复拍戏;她也不是 “怕耽误大家”,而是怕辜负角色,怕辜负这部讲述 “普通人坚守” 的剧本。从确诊癌症那天起,她就没对外界说过一个 “苦” 字,连剧组里的年轻演员,都只知道 “朱老师身体不太好”,却不知道她正与死神赛跑。

2020 年春天,朱媛媛在话剧《雷雨》的巡演间隙,总觉得浑身乏力,咳嗽不止。起初她以为是劳累过度,直到一次排练时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检查,才确诊为晚期肺癌。拿到诊断书那天,她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没有哭,只是反复翻看手机里《雷雨》的排练视频 —— 那是她最喜欢的角色 “鲁侍萍”,她原本计划巡演结束后,再打磨一个新版的舞台呈现。

医生说:“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接受化疗,否则最多只剩半年时间。” 她却跟经纪人说:“先把手里的话剧巡演做完,票都卖出去了,不能让观众失望。” 经纪人急得哭了:“命都快没了,还管什么演出!” 她却很平静:“我是演员,站在舞台上,就是对观众负责。” 那段时间,她白天化疗,晚上瞒着剧组去剧场排练,化疗的副作用让她吃什么吐什么,她就提前吃止吐药,硬撑着完成每一场演出。直到巡演最后一场落幕,她站在舞台上鞠躬,台下掌声雷动,她才笑着说:“谢谢大家,我可能要休息一段时间了。”

休息的日子里,她也没闲着。躺在病床上,她反复看剧本,琢磨角色,甚至还帮年轻演员改台词。有人劝她:“你现在是‘抗癌斗士’,可以多跟媒体说说,既能获得关注,也能鼓励更多人。” 她却拒绝了:“我不想用生病博同情,演员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眼泪换来的,是靠角色。”

《造城者》是她复出后的第一部戏,也是最后一部。剧组知道她的身体状况后,特意把她的戏份都安排在白天,还准备了休息室和医疗设备。可她从不用特殊待遇 —— 大家吃盒饭,她也吃;大家熬夜赶进度,她也跟着守在片场,哪怕没有她的戏,也会坐在监视器旁,看其他演员表演,偶尔提出自己的建议。年轻演员问她:“朱老师,您都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这么拼?” 她想了想,说:“成功不是演了多少戏,是每一部戏,都能让观众记住你的角色;不是得了多少奖,是多年后有人提起你,会说‘哦,她是个好演员’。”

2024 年 12 月,《造城者》杀青后不久,朱媛媛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 52 岁。消息传来,新华社、央视新闻都发文悼念,新华社的评语写道:“朱媛媛用一生诠释了‘演员’二字的分量 —— 不是光鲜的外表,不是喧嚣的热度,而是在镜头前的每一秒专注,在角色里的每一分投入,哪怕生命只剩最后一帧,也要演好属于自己的戏份。”

她的葬礼上,《造城者》剧组全员到场,导演捧着她最后一场戏的剧本,哽咽着说:“那天她咳到说不出话,还跟我说‘别删那场戏,角色当时就是这么难’。现在我才懂,她不是在演角色,是在演自己 —— 一个把演员当生命的人。” 如今,《造城者》已经播出,每当镜头里出现朱媛媛的身影,总有观众留言:“看她演戏,就像看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在为老城奔走,忘了她是演员,只记得那个叫‘林慧’的角色。” 这,或许是对一位演员最高的致敬。

二、吴京:押上 3000 万家产,托举中国科幻的火种

2018 年,《流浪地球》剧组在青岛东方影都的摄影棚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投资方突然撤资,2 亿的拍摄资金断链,已经搭建好的太空舱布景、定制的道具服装、几十人的特效团队,瞬间面临 “停摆” 的命运。导演郭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烟灰缸堆满了烟头,手机里存着几十条未接来电 —— 有演员经纪人询问 “是否要解约”,有供应商催要尾款,有剧组工作人员问 “还能不能继续拍”。

彼时,吴京作为主演,已经进组拍摄了一个月。他饰演的 “刘培强” 是影片的核心角色,也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第一个 “太空英雄” 形象。得知投资方撤资的消息时,他正在拍摄一场 “与儿子视频通话” 的戏,镜头里的他眼含热泪,戏外的他,心里却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经纪人第一时间找到他:“京哥,咱们赶紧走,投资方都撤了,这戏十有八九要黄。你是主演,按合同走,没人会说你什么,别在这儿耗着了。” 身边的朋友也劝他:“你现在是票房保证,有的是戏拍,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一部可能烂尾的电影上,万一传出去,对你口碑也不好。”

吴京却没急着做决定。他走到摄影棚里,看着那些已经搭建好的 “行星发动机” 模型 —— 高达 10 米的金属结构,上面布满了精细的管线和灯光,是特效团队熬了三个多月才做出来的;看着角落里堆放的演员戏服,每套都印着 “中国航天员” 的标志,是服装组参考真实航天服设计的;再看着剧组里那些年轻的工作人员,有的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有的是第一次参与大制作,眼里满是失落和不甘。

他突然想起进组前,郭帆跟他说的话:“京哥,咱们拍《流浪地球》,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也能拍好科幻片,中国也有自己的科幻英雄。”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了他心里。当晚,他找到郭帆,推开办公室门时,郭帆正对着剧本发呆,眼里布满血丝。

“这戏,不能黄。” 吴京的第一句话,让郭帆猛地抬起头。“可没钱了,” 郭帆苦笑,“我把能借的都借了,还是差一大截。” 吴京沉默了一会儿,说:“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你只要保证把戏拍好,其他的不用管。” 郭帆以为他只是想帮忙找新的投资方,直到几天后,吴京把一张银行卡放在他面前:“这里面有 3000 万,是我这些年所有的积蓄,你先用着。”

郭帆愣住了,手都在抖:“京哥,这不行!这是你的全部家当啊!要是这戏赔了,你怎么办?” 吴京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不是赌票房,我赌的是咱们中国电影人的那口气。要是连咱们都放弃了,中国科幻就真的没希望了。”

没人知道,这 3000 万对吴京意味着什么。从 6 岁开始学武术,8 岁因受伤差点瘫痪,14 岁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20 岁进入演艺圈,从《功夫小子闯情关》里的新人,到《杀破狼》里的硬汉,再到《战狼》系列的导演兼主演,他用了 20 多年,才从一个 “功夫小子” 熬成 “票房保证”。这 3000 万,是他拍每一部戏时 “不用替身、亲自上阵” 换来的 —— 拍《战狼 2》时,他从非洲草原的卡车里跳下来,摔断了左腿,养了三个月才恢复;拍《长津湖》时,他在零下 30 度的雪地里趴了一整天,冻得失去知觉,差点截肢。这些钱,是他对家人的保障,是他未来可以 “放缓脚步” 的资本,可他却毫不犹豫地,全部投进了一部前途未卜的科幻电影里。

有人说他 “疯了”,有人说他 “想靠科幻片封神”,甚至还有人调侃 “吴京这是把家底都赌进去了,要是赔了,就得回去再拍十部《战狼》还钱”。面对这些声音,吴京一句话都没辩解,只是继续留在剧组,不仅零片酬完成了剩余的拍摄,还主动帮郭帆协调资源 —— 找朋友借特效设备,联系影视公司争取补贴,甚至亲自去说服其他演员 “降片酬”。

拍摄 “刘培强驾驶空间站撞向木星” 的那场戏时,需要吴京在绿幕前完成一系列情绪爆发的表演 —— 从对儿子的不舍,到对地球的责任,再到最后的决绝。为了找到最佳状态,他反复琢磨剧本,把自己关在休息室里,对着镜子练习表情,甚至还写了 “刘培强日记”,记录角色的心理变化。拍摄当天,他连续拍了 12 条,每条都全情投入,直到最后一条,他喊出 “前进三” 时,声音都带着哽咽,连导演都忍不住哭了。

2019 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上映,首日票房破 2 亿,随后一路逆袭,最终拿下 46.86 亿票房,成为当年春节档冠军,也创下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票房纪录。当郭帆拿着票房分账的钱,想把 3000 万还给吴京时,吴京却拒绝了:“这钱不用还,就当我给中国科幻的启动资金。以后要是有新人想拍科幻片,咱们也能帮衬一把。”

央视新闻在报道《流浪地球》时,特意提到了吴京的 3000 万:“这不是一笔普通的投资,是一个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赤诚,是一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正是这份赤诚与勇气,让中国科幻电影迈出了第一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力量。”

而吴京的 “硬气”,从来不止于《流浪地球》。拍《战狼》系列时,为了演好军人,他特意去南京军区某部体验生活,和士兵一起出操、训练、站岗,每天跑 5 公里,做 100 个俯卧撑,吃大锅饭,住集体宿舍。三个月下来,他晒得跟黑炭一样,体重增加了 10 斤,全是肌肉。有场戏需要从 3 楼跳下来,导演说可以用替身,他却坚持自己来:“军人跳楼的时候,不会想着找替身,我作为演员,也不能想着找替身。” 结果跳下来时没掌握好平衡,左腿骨裂,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三个月,他却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拄着拐杖回到片场,坐着轮椅完成了剩余的拍摄。

有人问他:“你都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这么拼?” 他说:“我是个演员,也是个中国人。我拍《战狼》,是想让观众看到中国军人的样子;我拍《流浪地球》,是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幻的样子。这些事,总得有人去做,哪怕难一点,哪怕险一点。” 这份对职业的敬畏,对国家文化的担当,让他成为了中国电影圈里的 “硬骨头”—— 不是靠肌肉和动作,而是靠信念和赤诚,撑起了属于中国电影的一片天。

三、陈楚生:在流量浪潮里,死守 “歌手” 的阵地

2025 年《歌手 2025》发布会现场,聚光灯下,几位嘉宾正配合主持人聊得热火朝天。话题从 “准备了什么惊喜舞台” 聊到 “想和哪位嘉宾合作”,再到 “会不会在节目里尝试综艺互动”,气氛热烈得像是一场娱乐派对。唯有陈楚生,坐在角落的位置,手里拿着一杯温水,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却很少插话。

当主持人把话筒递到他面前,笑着问:“楚生,这次节目组为你安排了很多互动环节,比如和观众一起做游戏、分享幕后趣事,这些环节能增加话题度,你觉得怎么样?”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综艺市场,“互动”“话题” 是流量密码,几乎没有嘉宾会拒绝这样的安排。

可陈楚生却轻轻放下水杯,语气平静却坚定:“抱歉,互动环节可能不太适合我。我来这个节目,是想唱歌给大家听的,不想让太多其他东西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主持人愣了一下,赶紧打圆场:“楚生还是这么专注于音乐啊,不过适当的互动也能让观众更了解你……”“我觉得,观众了解我最好的方式,就是我的歌。” 陈楚生打断了主持人的话,眼神里没有丝毫退让,“他们花钱买票,是想听歌,不是来看我做游戏、说笑话的。如果想做这些,我不如去参加综艺,而不是来《歌手》。”

现场空气瞬间凝固,其他嘉宾互相递着眼色,工作人员赶紧上前打岔,才化解了尴尬。发布会结束后,有记者问他:“你就不怕得罪节目组,影响曝光度吗?” 他笑了笑:“曝光度不是靠互动来的,是靠歌来的。如果我的歌不好听,再多人关注我,也没用。”

这样的 “不合群”,陈楚生坚持了 18 年。2007 年,《快乐男声》火遍全国,26 岁的陈楚生抱着一把吉他,穿着简单的白 T 恤,用一首《有没有人告诉你》征服了亿万观众,最终拿下全国总冠军。那首歌,成了当年的 “神曲”—— 出租车里、商场里、地铁里,随处都能听到 “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 的旋律;他的海报贴满了大街小巷,粉丝挤爆了他的签售会,甚至有人为了见他一面,在酒店门口彻夜等待。那一年,他是真正的 “全民偶像”,手里握着无数橄榄枝 —— 影视公司递来剧本,邀请他跨界拍戏;综艺平台开出高价,希望他成为常驻嘉宾;带货机构找上门,承诺 “一场直播能赚普通人十年的钱”。

经纪人兴奋地把这些机会摆在他面前:“楚生,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多领域发展,能更快站稳脚跟。” 可陈楚生翻完那些资料,却摇了摇头:“我是个歌手,唱歌才是我该做的事。要是把精力分到其他地方,歌就唱不好了。” 他拒绝了所有跨界邀请,只留下了几家音乐公司的合作意向,转头就钻进了录音棚,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张专辑。

第一张专辑《原来我一直都不孤单》筹备了整整一年。为了一个吉他音色,他和制作人在录音棚里反复调试,从清晨熬到深夜;为了一句歌词的情感表达,他对着麦克风唱了几十遍,直到嗓子沙哑;专辑封面设计,他拒绝了华丽的特效,只选了一张自己抱着吉他坐在窗边的照片,他说:“这样才像个歌手。” 专辑发行后,销量突破 50 万张,其中《与你同在》《有没有人告诉你》等歌曲再次引发热潮,可他却没趁着热度参加多少宣传活动,而是带着乐队去了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 livehouse,一场一场地唱,和台下的观众近距离交流。

有人说他 “傻”,放着轻松赚钱的机会不抓,偏要跑小场地吃苦。可他却乐在其中:“在 livehouse 唱歌,能听到观众的呼吸声,能看到他们跟着旋律点头,这种感觉,比任何热搜都让我踏实。” 他的 livehouse 演出从不售票,只通过粉丝群免费发放门票,他说:“不想让音乐变成赚钱的工具,只想让真正喜欢歌的人听到。”

后来的几年,娱乐圈的流量浪潮越来越汹涌。曾经和他一起参加《快乐男声》的选手,有的成了影视明星,有的成了综艺红人,只有他,还在坚守 “歌手” 的阵地。他很少出现在综艺节目里,偶尔参加音乐类节目,也从不炒作话题,只专注于舞台。有一次,他参加一档音乐竞技节目,节目组为了制造看点,想让他和另一位歌手 “互怼”,他直接拒绝:“我们是来唱歌的,不是来吵架的。” 节目播出后,他的片段没有多少话题度,可他演唱的《山楂花》却冲上了音乐榜单,有观众留言:“听陈楚生唱歌,就像在听一个朋友讲故事,没有华丽的技巧,却能打动人心。”

他对音乐的 “执拗”,在录音棚里表现得淋漓尽致。2023 年,他筹备专辑《凡人诀》时,为了一首写给普通劳动者的歌,反复修改了三个月。歌词里 “凌晨的豆浆摊,冒着热气的暖;深夜的写字楼,亮着灯的窗”,是他在街头观察了半个月才写出来的;旋律里的唢呐元素,他特意邀请民间艺人来录音棚演奏,为了一个音符的节奏,和艺人反复磨合了一整天。制作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了,听众听不出来这么细的差别。” 他却很坚持:“我能听出来,这就够了。音乐是给懂的人听的,也是给我自己听的,不能敷衍。”

专辑《凡人诀》发行后,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却凭借口碑慢慢火了起来。其中《摆摊的阿叔》《加班的姑娘》等歌曲,因为真实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被很多网友转发分享。有摆摊的商贩在短视频里翻唱《摆摊的阿叔》,配文 “这首歌,唱的就是我”;有加班的年轻人在评论区留言 “听到‘键盘敲到凌晨三点半,咖啡凉了又热一遍’,瞬间破防”。陈楚生看到这些反馈,只是笑着说:“能让大家从歌里找到自己,这就是我写歌的意义。”

2025 年参加《歌手 2025》,是他时隔多年再次登上大型音乐综艺的舞台。节目组为了博话题,多次建议他 “增加舞台特效”“尝试流行曲风”,他都拒绝了。在舞台上,他总是抱着一把吉他,穿着简单的衣服,安安静静地唱歌。他唱《将近酒》,用沙哑的嗓音唱出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豪气,没有华丽的伴舞,只有一束追光打在他身上,却让全场观众听得热血沸腾;他唱《凡人诀》,邀请了几位普通劳动者上台伴唱,他们穿着工装,拿着话筒,和陈楚生一起唱 “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光”,台下的观众纷纷落泪。

节目播出后,有网友评价:“在这个追求流量和噱头的时代,陈楚生就像一股清流,他不迎合,不妥协,只专注于音乐,把‘歌手’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 人民日报也发文称赞他:“人人都想当多面手的时代,陈楚生守住了歌手的阵地。他用 18 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热爱,从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在浪潮中守住初心。”

面对这些赞誉,陈楚生依旧很平静。他在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什么‘清流’,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唱歌对我来说,不是职业,是生活,是信仰。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唱歌,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哪怕没有热搜,没有流量,也没关系。”

如今,他依然会定期举办小型 livehouse 演出,依然会在录音棚里为一个音符反复打磨,依然会拒绝那些与音乐无关的邀请。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他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任凭浪潮拍打,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而那些被他的歌声打动过的人,也会永远记得,有一个叫陈楚生的歌手,用一生的时间,把 “唱歌” 这件事,做到了最好。

四、肖战:从全网群嘲的泥沼,走出一条 “实力演员” 的路

2020 年的那个冬天,对肖战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场因同人文引发的舆论风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他卷入了全网群嘲的泥沼 —— 代言的品牌纷纷解约,待播的作品被无限延期,社交平台上满是刺耳的骂声,甚至有人跑到他的小区楼下大喊侮辱性的话语。那段时间,他不敢出门,不敢看手机,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的雪花飘落,一遍遍地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当演员?”

在此之前,他的演艺之路本就充满坎坷。24 岁才以男团成员身份出道,比起那些年少成名的艺人,他晚了整整一步。刚转型当演员时,他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只能从配角做起。在《哦!我的皇帝陛下》里,他饰演的 “北堂墨染” 虽然圈了一些粉,却也因 “眼神僵硬”“台词生硬” 被网友吐槽 “只会耍帅”;在《狼殿下》中,他的戏份被删减大半,播出后也没能引起太多关注。

2019 年,《陈情令》的播出让他一夜爆红。他饰演的 “魏无羡”,从少年的肆意洒脱到成年的隐忍沧桑,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部剧不仅让他成为顶流明星,也让他收获了大批粉丝。可爆红的背后,是无数的质疑 —— 有人说他 “靠颜值吃饭”,有人说他 “演技全靠粉丝滤镜”,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肖战就是个流量明星,火不过两年。”

正当他想用更多作品证明自己时,舆论风波突然爆发。那段时间,他的粉丝为了维护他,与其他群体发生争执,而他作为艺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肖战滚出娱乐圈” 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他的每一条动态下面,都有无数负面评论。有媒体调侃:“肖战的时代,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在这样的绝境里,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退圈,或者转行做幕后。可肖战没有。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负面评论都看了一遍。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辩解,只是把那些批评他 “演技差”“没实力” 的话,一条一条记在笔记本上。他对经纪人说:“别人骂我,说明我还有很多不足。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流量明星也能成为好演员。”

从那天起,他开始了 “闭关修炼”。他请了专业的表演老师,每天在家练习台词、琢磨演技,从最基础的 “眼神控制”“情绪表达” 学起。为了练习台词,他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对着镜子朗读剧本,把每一句台词的重音、停顿都标出来,反复练习;为了提升演技,他把国内外经典影片找出来,一遍一遍地看,模仿演员的表情、动作,甚至还会把自己的表演录下来,和经典片段对比,找出差距。

有一次,他练习一场 “哭戏”,因为找不到情绪,对着镜子哭了整整一下午,眼睛红肿得像核桃。老师劝他:“别这么逼自己,休息一下再练。” 他却摇摇头:“现在不逼自己,以后就没机会逼自己了。” 那段时间,他瘦了 10 斤,每天只睡 4 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

2021 年,他接到了《王牌部队》的剧本,饰演一名军人 “顾一野”。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 —— 从懵懂的少年到成熟的军官,人物的成长跨度很大,而且需要展现出军人的硬朗和坚毅。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主动提出去部队体验生活。在部队里,他和士兵一起出操、训练、站岗,每天跑 5 公里,做 100 个俯卧撑,吃大锅饭,住集体宿舍。夏天的太阳把他晒得黝黑,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的寒风把他的脸吹得开裂,他却从不叫苦。有士兵问他:“你一个明星,为什么要这么拼?” 他笑着说:“我是演员,要演好军人,就得先成为军人。”

拍摄一场 “从山坡上滚下来” 的戏时,导演说可以用替身,他却坚持自己来。山坡上全是碎石和杂草,他滚了一遍又一遍,身上被划出一道道伤口,衣服也被磨破了。直到导演喊 “过”,他才从地上爬起来,笑着说:“刚才那个动作不够真实,要不要再拍一条?” 身边的工作人员看着他满身的伤痕,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王牌部队》播出后,肖战的表演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他饰演的 “顾一野”,少年时的青涩、参军后的坚毅、失去战友后的痛苦,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有观众评价:“看到顾一野,我忘了他是肖战,只记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和人民奋不顾身的军人。” 这部剧不仅让他赢回了口碑,也让更多业内人士看到了他的潜力。

2022 年,张艺谋导演邀请他出演《满江红》中的 “孙均”。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 表面上是奸臣的手下,内心却藏着家国大义,需要在 “隐忍” 和 “爆发” 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接到剧本后,肖战提前两个月进组,每天和张艺谋导演讨论角色,把剧本里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琢磨透。拍摄一场 “刺杀” 戏时,他需要在短时间内展现出 “狠辣” 和 “挣扎” 两种情绪,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连续拍了 20 条,直到张艺谋导演说 “可以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孙均”,他才松了一口气。

《满江红》上映后,票房突破 45 亿,成为当年春节档冠军。肖战的表演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张艺谋导演评价他:“这孩子能吃苦,悟性高,是个好演员。他没有被流量困住,反而用实力打破了大家对‘流量明星’的偏见。”

从全网群嘲到被张艺谋认可,从 “演技差” 到 “实力派演员”,肖战用了三年时间。这三年里,他没有靠粉丝刷数据,没有靠炒作博话题,而是靠一部部作品、一场场戏,一点点赢回了尊重。他在采访中说:“我知道,流量就像泡沫,很容易消失。只有实力,才能让我在这个行业里长久地走下去。以前别人说我是流量明星,我不反驳,因为我知道,说再多都没用,不如用作品说话。”

如今,他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接拍《射雕英雄传》时,为了演好 “郭靖”,他提前学习骑马、射箭,把原著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还研究了宋代的历史文化;拍摄《藏海传》时,他为了贴合角色的 “隐忍” 性格,特意减重 15 斤,让自己看起来更瘦弱、更内敛。他的努力,也让他收获了更多机会 —— 越来越多的大导演向他抛出橄榄枝,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他的演技。

有人问他:“现在回头看那段被全网骂的日子,你会不会觉得委屈?” 他笑着说:“委屈肯定有,但更多的是感谢。那段日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更坚定了要靠实力说话的决心。如果没有那些质疑,或许我不会这么努力,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肖战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 “流量明星” 的另一种可能 —— 不是靠颜值和粉丝,而是靠努力和实力,从泥沼里爬起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 “实力演员” 之路。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光芒,从来不是靠热搜和话题堆砌的,而是靠汗水和坚持,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结语:娱乐圈的 “硬骨头”,是职业信仰的最好注脚

朱媛媛用生命最后一刻的坚守,诠释了 “演员” 的极致;吴京用 3000 万家产的豪赌,托举了中国科幻的希望;陈楚生用 18 年的执拗,守住了 “歌手” 的纯粹;肖战用三年的隐忍与努力,打破了 “流量明星” 的偏见。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同样的 “硬骨头”—— 对职业的敬畏,对梦想的赤诚,对初心的坚守。

在这个速朽的时代,娱乐圈从不缺光鲜亮丽的明星,缺的是像他们这样,把职业当成信仰,把热爱当成生命的人。他们不迎合潮流,不妥协于流量,不畏惧困难,用自己的方式,在喧嚣的娱乐圈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的故事,不是为了成为 “榜样”,而是为了证明: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心怀敬畏,坚守初心,就能把平凡的职业,活成不平凡的信仰。

愿这样的 “硬骨头”,能在娱乐圈里越来越多;愿每一份坚守与赤诚,都能被看见、被尊重;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像他们一样,活得有信仰,有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戏子误国?这4位明星被官媒点名,个个实至名归,黑子该闭嘴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1691946

相关内容

“戏子误国”,官媒点名批评的三位明星,谁也不值得同情!
央视点名“表扬”的9位明星,最后一个实至名归!
“戏子误国”,这三位知名明星被央视点名批评,一个也不值得同情
“戏子误国”:被官媒痛批的三位明星,谁也不值得同情!
娱乐圈无人敢黑的4位明星,何炅上榜,最后一位实至名归
“黑子”,请闭嘴!109场85球夺4冠,尤文这一亿欧花的值
戏子误国!被央视点名批评的5位明星,恶贯满盈没有一个值得同情
麦琳又被官媒点大名了!实在太爽了
金鹰奖上最耀眼的4位明星,个个拿奖,实至名归,皆被观众喜爱
白玉兰奖上最耀眼的4位明星,个个拿奖,实至名归,唯独他引争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