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意图
©Morgane Fadanelli
“所有与别人的相处,都是为了让我们这个仅有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能够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委屈。”
本书延续了蔡康永前作《蔡康永的情商课》《说话之道》的脉络,但更聚焦于“个体与社会的共生关系”,被称为“成人社会生存的温柔指南”。书中通过大量生活场景案例,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既尊重他人也不委屈自己。
蔡康永《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节选)
如果你想要认识陌生人,可以怀抱这样的小信念:“我们之间一定有关联,只是你还没发现而已。”
回想我们小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朋友,适合什么样的朋友,反正抓到篮子里的就是菜。等到长大,我们越来越觉得,抓到篮子里的不一定能做菜,有的洒了太多农药,有的价格太贵,有的其实是蜡做的。把事情都推给别人,当然很轻松,但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越来越忽略自己在很多事里其实是最关键的决定者。
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活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活得有没有选择。因为有的选择,是感觉幸福的基础。没的选择的时刻,永远是我们最郁闷的时刻。
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别人,就没办法形成所谓的自己。所谓离开俗世的出家人,许愿要度化众生,那也要有众生,出家人才有对象可以度化。世上任何物种,如果只剩最后一只,那很快这个物种也就会灭绝。
既然没有别人就无法有自己,那就无可回避地剩下一件事:如果真心想要“做自己”,我们一定是在别人环绕之下做自己,而不是搭火箭到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去做自己。做自己的人,人际关系是这样的:是由你来引导别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被迫接受别人的看待;是想要独处的时候才独处,而不是被迫一个人孤单;是恰如其分地理解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照别人的意思而活。
人生既然一定要有别人,当然就要把别人搞定,接着才能搞定人生。不要自暴自弃地去跟一些容易被搞定的人混在一起,而是反过来,找到值得在一起的人,想办法把他们搞定,开放地去想象、去感受他们为什么可能进入我们的人生,会带给我们什么,又会从我们这儿得到什么,他们适合在我们的人生里待多久,我们适合在他们的人生里待多久,等等。
所有与别人的相处,都是为了让我们这个仅有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能够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委屈。想象、感受,并且迈出步伐、付诸行动去安排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才有机会住进内心那个柔和又坚固的居所:做自己。
一个情商高的人,能令别人感到“如沐春风”,春风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特定的企图,春风既不是来拍人马屁的,也不是来压人跪地的。春风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要成为一阵一阵的春风,有各种形成的条件。
什么是乐于与人接触的表情?除了人人都知道的微笑之外,另外有两个表情来自FBI的心理学专家的传授:一个是略微歪歪脑袋,也就是让头部别那么直挺挺的,变斜一点。据说歪歪脑袋是为了把脆弱又至关重要的颈动脉袒露出来,非常符合动物向对方示好的原则。
然后呢,FBI专家说,有一个非常少人会察觉的表情,就是快速而轻微地挑一下眉毛。专家说,我们可以观察任何人,当他对另一个人有好感的时候,眉毛一定会动一下。
同样特质、同样态度,常常是友谊的基础。两人如果都知道某款手机的某个隐秘功能,或者都讨厌同一个倒霉的明星,都可能是一段友谊的开始。交朋友跟买东西不一样,你会精挑细选一个感觉无瑕疵的洗衣机或钻戒,但你不太会想要跟一个感觉无瑕疵的人做朋友。
友谊这种东西,跨过了门槛,房间里就宽敞了。能令你自在的,才算是朋友这一端;会令你焦虑的,那应该算是所谓的“人脉”那一端。这种分类是当然的,友谊的存在本身就是情感的回报,不见得能派上什么实际的用场;而人脉的建立,本来就是为了派上各种用场。
有些人在抱怨朋友太现实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先用了现实的标准去衡量友谊。当我们自诩“很有原则”的时候,最好同时提醒自己:这些原则,只是我的原则,不见得是大家的原则。对所有的人际关系,我们最好都培养一个简单的态度:先把对方当一个人,有个性、有偏好、有缺陷的人。
有选择的人一个人时,那叫“独处”;没有选择的人一个人时,那就难免是不得已的“寂寞”了。我们要尽量成为有选择的人。请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不管你把自己设定为什么风格的人,都要让对方收到你的关心。
木讷的人,有木讷的表达方式;油滑的人,也有油滑的表达方式。只有在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时,友谊才可能延续。有关心,才会有关系。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只拿不给的人。如果一直只拿不给,那你的人际关系很快就会只剩人际,而没有关系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