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
吉米老师前言:中国最有个性的演员兼导演。23岁与中国最红的女明星谈恋爱;今年55岁,功成名就,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这样的男人,遇到的问题竟然与你我一样……
近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许知远问他 ,“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说很多啊,比如我和母亲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给母亲买房子,但是她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她还不去住,她不喜欢。当年考上中戏,给母亲看通知单,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啪的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姜文说话时眼神流露出不加掩饰的茫然和落寞,表情语气变化微妙,铁汉意外展现出的柔情,触动了不少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母亲太严厉,小时候挨揍深夜被“预约”
小时候的姜文经常惹母亲生气,“挨打”是常事。
姜文表示“揍我”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提前预约,他说:“有一次已经午夜12点了,我妈妈还把我叫起来,为的就是要打我,还问我,‘你知道你哪里犯错吗?’老实说,我连自己做错什么事都不知道,但我妈妈打我,一定确实是我有犯错。”
虽然经常被臭揍一顿,但姜文还是很孝敬妈妈,早年接受采访时更说是“孝敬”不是“孝顺”,不用“孝顺”原因就是妈妈太常打他了,所以长大后更不能顺着她。
然而之后很多年,尤其姜文自己的女儿出世之后,他却你对父母一直都很照顾。“可能女儿一朗的出生让我对他们更温柔一点,不像原来那么“对立”。原来对他们的照顾也是很对立的照顾。”
母子对立的关系,需要有人妥协
姜文曾经分析过他与妈妈的关系:
比如说我妈妈根本就不想住新房子,就想住她那平房,我就强行把她搬到楼房里去。因为我觉得我妈妈不能住得比我差,我自己想住一个好房子,所以我得先把我妈安排得比我更好。这样做看上去我对我妈挺好的,实际上她并不舒服。她总想住那个平房。
但我觉得那平房不安全,是清朝的一个宅子,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电线也没人修,几种原因使我逼着她离开那地方,那时我“威胁”她说:“如果不搬,你就见不着一朗了。我本来就不想让你在那儿住,也担心一朗在那儿玩,万一下大雨,我更睡不着觉了。”
她也为了一朗,说:“好,那我就去你认为安全的地方住吧。”我觉得有了一朗,我们大家都能妥协了。
但事后姜文又觉得如果重新来过,他会让母亲选择,不喜欢就不喜欢,让她还住自己喜欢的平房。
小时候妈妈对姜文很严厉,因为妈妈认为,姜文是长子,更需要管教,她觉得把大的管住了,其他孩子就都好办了,姜文感慨:“所以我和我弟弟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弟弟姜武也说:“小时候我比他乖,大人都喜欢我。”
除了看我的片子她不信,看谁的都信
当记者问姜文:你认为你的母亲教育你的方式跟别的母亲有什么不同?
姜文这样回答:
原来我觉得我妈挺没追求的,除了小时候打我,让我好好读书之外,我大学一毕业,她再也不逼着我看什么书。她永远是两句话,“吃好。睡好。”
我说:“怎么这么没追求?整天就吃好睡好。你能关心我点别的吗?”等我有了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这两句话对人、对生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是妈对儿子说的话。
当年我报考中戏的时候,妈妈好像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后来看我演的电影,她也没觉得有多好,就因为在她眼里,那不是演员,而是他的儿子。
现在我也给她看我拍的录像带,比如《鬼子来了》、《寻枪》等,结果她骗我说她看了,其实她没看,她爱看的是《大宅门》、《黑冰》,迷得不得了……
我说你看它干嘛,她说好看好看。还跟我说,你看这王志文演得有多好,你把他弄来我请他吃顿饭好吗?
除了看我的片子她不信,看谁的都信。
想想也是,如果我将来看自己的孩子演戏,我可能也不容易进入她那个角色。因为我是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带大的,我知道她是谁。
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会那么吝啬?他们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么冷漠以对、视而不见,要么打压,理由是“怕孩子骄傲”。
而为什么有的父母表达爱时又那么让人负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人喘不过气。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合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赞赏和喜爱?
父母怎样表达爱,会给孩子压力
为什么明明是父母在给予,却让孩子如临大敌?为什么你不断付出,孩子却不懂得感激?为什么孩子会宁愿你不要这么爱他?
因为你表达的爱,让孩子倍感压力。
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过度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一些父母经常习惯性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全家供你上学,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
爸妈老了就指望你了,别让我们失望啊。
你一定要给爸妈长脸啊。
当孩子总是被迫沉浸在这种现实期望里,一方面会承受来自于父母的精神压力,担忧未来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惠。
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极端地认为父母的付出带有功利性质,觉得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给父母养老而已。
这种家庭模式出身的孩子成年以后,虽然他们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也可能很难和父母有真正的亲近感。
我身边有一些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的朋友,毕业以后便刻意远离家乡,虽然会定期给家里打钱,但基本长年在外不愿意归家,和父母也甚少交流。
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当孩子慢慢长大,一些父母仍然习惯以对待幼童的方式对待已经独立的孩子,一味施加自己的庇佑和保护,介入孩子的生活,无形之中成为孩子的负担。
现在大家经常反感的所谓妈宝男,本质上也是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界限感的结果。当这样的孩子进入一段情感关系,往往也容易因为父母的插手而衍生出复杂的家庭矛盾。
我曾经的一个同学,父母老来得子所以对他颇为宠爱,甚至大学期间随他举家搬迁到学校所在城市,只为每天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毕业后他谈了几场恋爱,但最终都不欢而散。因为他父母不放心他跟异性的交往,每一任交往对象都亲自把关,还时时监测着两人的关系动向,让他苦不堪言。
缺乏对孩子的真正了解我每天跟我妈视频,可是并没有感觉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聊来聊去总是在说“吃的什么呀”“工作累不累啊”,真的没什么意思。
我知道她是在关心我,但是总是关心不到我的心上。
因为缺少和孩子的共同话题,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这种生活层面的问题,孩子自然对这些显得“多余”的关心很不耐烦和焦躁。
而有的父母则习惯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孩子指指点点,缺乏对孩子的体谅。
当父母只顾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念,并强制性要求孩子接受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到抗拒和排斥,从而愈发不愿意亲近父母。
表达爱,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爱
为什么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为了负担?也许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究竟真的完全是出于爱,还是多少也有出于自己的控制欲和过于自我的期望。
到一定年纪时,相比孩子需要父母,其实是父母更需要孩子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全方面的照顾和看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则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出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重新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
尤其当孩子成年离家以后,一些父母可能会有空虚、惶恐等不适感。有的人已经习惯了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填充自己的生活,或者孩子的存在曾经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的掌控欲。
但是,孩子终究需要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而父母则需要懂得适时放手,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一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清楚,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仅仅是我们养老的保障。
孩子的存在更多是丰富了父母的人生体验,所以,不要以家长的高姿态自居,不要理所应当地对孩子过多苛求。
我们需要带着感恩和惜福的心意去看待这段亲子缘分,而只有当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感受,你才能真正看到他的真实需求。
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理解有的父母会用刺耳的语言表达关心,比如“让你多穿点你不听,我说的话你当耳旁风是吧?”是担心你的身体,可是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不适,感受不到爱和尊重。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自我发掘和人格塑造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包容、接纳和悉心陪伴。
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不仅需要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也要从高阶需求出发,了解孩子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价值需求。
这需要父母学会用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而不是急着以过来人的姿态一味说教。
对于大多父母来说,此生都是第一次担任父母的角色,而父母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板。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重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