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我活在母亲的差评里,这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发布时间:2025-08-17 20:18

英语口语

吉米老师前言:中国最有个性的演员兼导演。23岁与中国最红的女明星谈恋爱;今年55岁,功成名就,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这样的男人,遇到的问题竟然与你我一样……

近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许知远问他 ,“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说很多啊,比如我和母亲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给母亲买房子,但是她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她还不去住,她不喜欢。当年考上中戏,给母亲看通知单,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啪的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姜文说话时眼神流露出不加掩饰的茫然和落寞,表情语气变化微妙,铁汉意外展现出的柔情,触动了不少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母亲太严厉,小时候挨揍深夜被“预约”

小时候的姜文经常惹母亲生气,“挨打”是常事。

姜文表示“揍我”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提前预约,他说:“有一次已经午夜12点了,我妈妈还把我叫起来,为的就是要打我,还问我,‘你知道你哪里犯错吗?’老实说,我连自己做错什么事都不知道,但我妈妈打我,一定确实是我有犯错。”

虽然经常被臭揍一顿,但姜文还是很孝敬妈妈,早年接受采访时更说是“孝敬”不是“孝顺”,不用“孝顺”原因就是妈妈太常打他了,所以长大后更不能顺着她。

然而之后很多年,尤其姜文自己的女儿出世之后,他却你对父母一直都很照顾。“可能女儿一朗的出生让我对他们更温柔一点,不像原来那么“对立”。原来对他们的照顾也是很对立的照顾。”

母子对立的关系,需要有人妥协

姜文曾经分析过他与妈妈的关系:

比如说我妈妈根本就不想住新房子,就想住她那平房,我就强行把她搬到楼房里去。因为我觉得我妈妈不能住得比我差,我自己想住一个好房子,所以我得先把我妈安排得比我更好。这样做看上去我对我妈挺好的,实际上她并不舒服。她总想住那个平房。

但我觉得那平房不安全,是清朝的一个宅子,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电线也没人修,几种原因使我逼着她离开那地方,那时我“威胁”她说:“如果不搬,你就见不着一朗了。我本来就不想让你在那儿住,也担心一朗在那儿玩,万一下大雨,我更睡不着觉了。”

她也为了一朗,说:“好,那我就去你认为安全的地方住吧。”我觉得有了一朗,我们大家都能妥协了。

但事后姜文又觉得如果重新来过,他会让母亲选择,不喜欢就不喜欢,让她还住自己喜欢的平房。

小时候妈妈对姜文很严厉,因为妈妈认为,姜文是长子,更需要管教,她觉得把大的管住了,其他孩子就都好办了,姜文感慨:“所以我和我弟弟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弟弟姜武也说:“小时候我比他乖,大人都喜欢我。”

除了看我的片子她不信,看谁的都信

当记者问姜文:你认为你的母亲教育你的方式跟别的母亲有什么不同?

姜文这样回答:

原来我觉得我妈挺没追求的,除了小时候打我,让我好好读书之外,我大学一毕业,她再也不逼着我看什么书。她永远是两句话,“吃好。睡好。”

我说:“怎么这么没追求?整天就吃好睡好。你能关心我点别的吗?”等我有了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这两句话对人、对生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是妈对儿子说的话。

当年我报考中戏的时候,妈妈好像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后来看我演的电影,她也没觉得有多好,就因为在她眼里,那不是演员,而是他的儿子。

现在我也给她看我拍的录像带,比如《鬼子来了》、《寻枪》等,结果她骗我说她看了,其实她没看,她爱看的是《大宅门》、《黑冰》,迷得不得了……

我说你看它干嘛,她说好看好看。还跟我说,你看这王志文演得有多好,你把他弄来我请他吃顿饭好吗?

除了看我的片子她不信,看谁的都信。

想想也是,如果我将来看自己的孩子演戏,我可能也不容易进入她那个角色。因为我是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带大的,我知道她是谁。

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会那么吝啬?他们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么冷漠以对、视而不见,要么打压,理由是“怕孩子骄傲”。

而为什么有的父母表达爱时又那么让人负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人喘不过气。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合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赞赏和喜爱?

父母怎样表达爱,会给孩子压力

为什么明明是父母在给予,却让孩子如临大敌?为什么你不断付出,孩子却不懂得感激?为什么孩子会宁愿你不要这么爱他?

因为你表达的爱,让孩子倍感压力。

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过度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一些父母经常习惯性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全家供你上学,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

爸妈老了就指望你了,别让我们失望啊。

你一定要给爸妈长脸啊。

当孩子总是被迫沉浸在这种现实期望里,一方面会承受来自于父母的精神压力,担忧未来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惠。

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极端地认为父母的付出带有功利性质,觉得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给父母养老而已。

这种家庭模式出身的孩子成年以后,虽然他们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也可能很难和父母有真正的亲近感。

我身边有一些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的朋友,毕业以后便刻意远离家乡,虽然会定期给家里打钱,但基本长年在外不愿意归家,和父母也甚少交流。

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

当孩子慢慢长大,一些父母仍然习惯以对待幼童的方式对待已经独立的孩子,一味施加自己的庇佑和保护,介入孩子的生活,无形之中成为孩子的负担。

现在大家经常反感的所谓妈宝男,本质上也是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界限感的结果。当这样的孩子进入一段情感关系,往往也容易因为父母的插手而衍生出复杂的家庭矛盾。

我曾经的一个同学,父母老来得子所以对他颇为宠爱,甚至大学期间随他举家搬迁到学校所在城市,只为每天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毕业后他谈了几场恋爱,但最终都不欢而散。因为他父母不放心他跟异性的交往,每一任交往对象都亲自把关,还时时监测着两人的关系动向,让他苦不堪言。

缺乏对孩子的真正了解

我每天跟我妈视频,可是并没有感觉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聊来聊去总是在说“吃的什么呀”“工作累不累啊”,真的没什么意思。

我知道她是在关心我,但是总是关心不到我的心上。

因为缺少和孩子的共同话题,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这种生活层面的问题,孩子自然对这些显得“多余”的关心很不耐烦和焦躁。

而有的父母则习惯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孩子指指点点,缺乏对孩子的体谅。

当父母只顾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念,并强制性要求孩子接受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到抗拒和排斥,从而愈发不愿意亲近父母。

表达爱,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爱

为什么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为了负担?也许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究竟真的完全是出于爱,还是多少也有出于自己的控制欲和过于自我的期望。

到一定年纪时,相比孩子需要父母,其实是父母更需要孩子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全方面的照顾和看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则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出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重新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

尤其当孩子成年离家以后,一些父母可能会有空虚、惶恐等不适感。有的人已经习惯了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填充自己的生活,或者孩子的存在曾经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的掌控欲。

但是,孩子终究需要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而父母则需要懂得适时放手,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一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清楚,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仅仅是我们养老的保障。

孩子的存在更多是丰富了父母的人生体验,所以,不要以家长的高姿态自居,不要理所应当地对孩子过多苛求。

我们需要带着感恩和惜福的心意去看待这段亲子缘分,而只有当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感受,你才能真正看到他的真实需求。

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理解

有的父母会用刺耳的语言表达关心,比如“让你多穿点你不听,我说的话你当耳旁风是吧?”是担心你的身体,可是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不适,感受不到爱和尊重。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自我发掘和人格塑造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包容、接纳和悉心陪伴。

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不仅需要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也要从高阶需求出发,了解孩子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价值需求。

这需要父母学会用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而不是急着以过来人的姿态一味说教。

对于大多父母来说,此生都是第一次担任父母的角色,而父母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板。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重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姜文:我活在母亲的差评里,这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https://mxgxt.com/news/view/1689148

相关内容

【鹤专访】姜文:一生,我获奖无数,却得不到母亲的一句认可
和母亲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的又何止姜文?评论中的回答让我泪目
孙燕姿妹妹发文断绝姐妹关系:我在她阴影里活了20多年
才知道姜文和姜武至今住在一个院里,还有一个妹妹叫姜欢!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演员文淇:嵌在生活里的天赋型选手
盘点娱乐圈里的亲兄弟,胡兵、姜文都在其中,谁是他们的亲兄弟?
张韶涵母亲姜柔伊:背叛与金钱,究竟她的生活如何?
硬汉姜文谈起母亲,险些落泪:一生最爱的女人,让我没有自信
梁代文终于知道了母亲去世的真相,打破了这么多年给他心里留下的阴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