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孩子来说,懂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一个孩子来说,太懂事意味着孩子离开了自己自然自发的状态,过早选择了适应环境而生活。
1、存在性
很小的孩子原初的“出厂设置”本来越是纯自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生活中如果他哭的时候,屡次感到旁边人的态度比较负面,又因为对孩子来说,自己是谁要从周围重要他人的评价中感知,哭如果让他威胁到了他的社会性依存,即“哭让别人不喜欢我了”。他就会收敛起自己自发的想哭的冲动。
此处主观感受的强度是重要变量,越敏感的孩子越能感受到旁人的态度,而同样程度的被嫌弃,不敏感的孩子可能感觉不到什么,所以不会做任何克制自己内在冲动的反应。
这个敏感的孩子,下次想哭的时候,他就要想想,我哭了结果不太好。
一旦想到他人可能的态度,也许他想哭的冲动就没了,自然不哭了。
上面只是用想哭但不哭举例,你想想如果这个孩子早期的环境里都是这种与环境的互动模式,那么他自然习得了压抑自己而察言观色的本领。
这时候内心的审判之眼就形成了。内心的审判之眼,就好像有一个内心的眼睛盯着他,以后不管做什么事,也不管外在是不是有人在盯着他说他,他内心就会自动先衡量我这样做符合外在要求吗。这种“审判”抑制了他所有自发行为,好像被突然被阻断了。
在孩子早期生活环境里,周围重要的人所表达的对错价值(审判规则)越多,越敏感的孩子就吸收性越强,他建立起来的自发性感受被阻断机制就越多。
2、外部充能
上述自发的内在世界被外界的侵入性评判阻断还是其一,懂事的孩子还同时被外力拉到社会性评价中。
假设一家人吃完饭了,孩子因为主动去收拾碗筷,被表扬了。在这个场景里,首先孩子感知到的是一种“被建构”。有一个“我”被拉到了某个聚光灯下高光充能(审判之眼带来的光)。
这种情形多了,他渐渐习惯被“外在评价充能”。
假设我们定义自发行动的孩子是因为做某件自发想做的事、结果又给做到了,他会觉得自己真棒而被充能了;那么懂事的孩子则不一样,他是因为被外力拉到评价系统感到被权威认同,而感到“自己不错”被充能了,并且慢慢他就习惯这种能量来源。越被动、身弱、父母关注度高的孩子越会如此。
注意,我说自发的孩子是觉得“自己真棒”被充能,说懂事的孩子是“觉得自己还不错”被充能,这是不同的。
你感知一下什么是真的被充能,什么是假的被充能?
因为懂事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天然对自己的生物和身体上一体化的认同感,把自我认同外包给了外在权威,所以外在的认同只是让他免于虚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但丝毫带不来真正的生命力。他不会觉得自己很棒,只是说外在表扬会释放一些他感到自己一无所是的压力感,因而“觉得自己还不错”而已。
而且,他潜意识里越觉得自己虚无,越会去做一些满足他人的事情,让自己获得存在的证明,否则他都觉得自己“不见了”。
后者是不良依赖性的自我证明,就如借酒消愁一样是曲折、自损式解决“我不存在”问题的权宜之计。但是它会形成依赖性。
对酒鬼来说,如果把酒拿掉,他的愁无所依附。所以酒戒不掉。而对很多懂事的孩子来说,把懂事拿走,他的自己该如何存在呢,他内里的空虚怎么办呢。所以越懂事的孩子越是善良、也越是人际依赖性的。
审判之眼的存在是一种生存不易的证明,长大后即使环境安全,但审判之眼已经挂在心里了,遵守某些环境里的规则,不断感知它,也成了这种孩子的自动选择。
成年人自然会有被规则规训的一天,像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迟早会知道任性必有代价。
但是在一个懂事孩子那里,他过早地被压制天性,代表他都没有确定自己的力量过。一个人总要大闹天宫以后,才在被压在五行山下时依然天然知道,“我有一身本事,我可以上天入地,这些是我的力量”,而天庭的要求和这些力量是分开的,我完全确认我自己是谁。
不知道二者可以分开,就是懂事孩子的思维盲区。
3、懂事和抑郁
孩子的懂事过早,还是让成年人心疼的,因为成年人会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的孩子,从而映照出自己成长后的“不自由”。
过早成熟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守护自己其他不被允许的内心冲动,他的这种不越界的娴熟,已经让人看到他的早期经历。
他有严苛的环境,而不一定是严苛的父母,是说环境中也许有一种不良互动。比如孩子自己高敏感,加上父母过多关注、过分爱他而没有边界地侵入他的自发意识,与他成为一体,从而过度灌注了自己价值观。
在我的来访者中,找一个具体情况举例你就明白了。这个孩子从小父母关系不好,母亲总是向孩子诉苦,孩子出于同情妈妈,不由自主地选择被妈妈的情绪填满,去做一切让妈妈高兴的事,减轻妈妈在两性关系中的痛苦。
她会作自动解读一切信号,把利于妈妈情绪的当作“善”,反之当作“恶”,比如自己听话学习进步,帮妈妈干活,帮妈妈仇视疏远爸爸,那就是她会做的,这是她的懂事,可是,这些善良的选择没有一个是自己的自发感受促成的,都是被拉到了妈妈这个外在的评价系统而做的。这让她考上好的大学也没多少高兴,只是觉得妈妈可以为她骄傲了,这是她理所应当要做的事。因为应该做而已。
由于常年她和妈妈结为一体排斥爸爸,长大后她有了更多视角,她开始理解爸爸,但同时她感到了非常割裂,理解共情爸爸意味她背叛着妈妈,也感到自己过去对爸爸的恨意很不应该——终于她的懂事、懂所有人的事,让外在的父母矛盾成了她内心的矛盾。
她就得了抑郁症。抑郁症就是长期自我冲突和消耗,他们常常都是懂事、被动、敏感、善良的孩子。
回顾起来,一切最早的开始,就是他共情他人的情感,而放弃了活在属于自己的感受中开始。
这就是一个从小越懂事的孩子,最后很大可能会抑郁的心路历程。
4、人的长大和绽放
一个人要活得幸福,需要有一个通道,就是表里如一的表达自己。
感到自己的内心冲动,又允许自己以此做事,常常无条件就觉得“自己真棒生活很充实”,因为确切感到自我存在、而且可以绽放,下次更感到想要做事的冲动和自信,这是很大的生命正循环。
而对懂事的孩子来说,长大后很容易感到平庸而无聊,甚至抑郁,一不想过多参与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有关部门审判,会很累,二也不想做很多事,因为没有一件是出于内在冲动,所以做事都让自己成为外界要求的奴隶,那我还有什么理由去做更多事呢。
没有一个真正快乐的通道表达真实的自己,他遇到挫折,可能最大的主动性,仅仅是让自己再次更努力地去满足外在要求,去寻找“我还行”的证明。
但那些外在努力正是他感知不到内在自己的用力补偿,所以即使他在外在获得了很多表扬和肯定,那些东西也不能转化成“我真的充满活力”的内在感受。
我不是说懂事的孩子一定会得抑郁症,我是说越早懂事越容易感到抑郁情绪的底色。
就像生命力刚是火苗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被灯罩罩在该在的地方。生命力的本性是野火,需要向周围自由扩展蔓延,然后依据蔓延时遇到的各种易燃物,不断随机转化成自己的燃料、加大火焰的强度。
过早懂事就意味着有限的生命体验,和过早被定义的选择标准。
学校里懂事又听话因而成绩好的孩子,往往长大成就有限,倒是有些思维活跃,常神游规则之外、有点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长大后不一样的成就。原因是他们和外界相处时,消化处理外部标准和自己关系的机制不一样,更为钝感和自我中心。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要教、更要育,教是从外到内给予你知识原理,育是培植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的力量扶植起来。
“自信”,即信一种由自己生发出力量,谁也不能覆盖“我”真正的感知,我一生都在理解、完善、顺着这个感知去行动,这是我核心的人生导航系统。
由此,我可以被这个导航导向与别人和谐共处,那是因为我感知自己让我有了洞察力,所以我像理解自己的感受一样理解着周围的人,所以可以和他人搞好关系。它是真正地“懂人事”,而不是解读到环境给我的要求、不由自主要去符合要求的所谓“懂事”。
如果你身边有懂事的孩子,记得他需要的不是表扬,而是多一点真正的爱和看见,这是为了能帮助他更多去链接自己,用很多他自己的真正感受去填满她的人生,而不要再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作者:Miss蘑菇姑姑,情景疗愈写作推广人,蘑菇心理自习室创办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一位深耕心田的书写者,已出版书籍《一边焦虑,一边成长》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已获授权。
影响女孩一生的10种强者心态,12岁之前一定要教给她
咨询预约微信号:130-7119-5923 /客服电话:186-1257-6320
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网址:对一个孩子来说,懂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1685421
相关内容
路人缘对一个明星到底意味着什么 ?你有哪些看法?明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做公益对明星到底意味着什么
孙俪在儿子十岁生日发文引发热议——亲子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
你觉得粉丝对于偶像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亚男宣告正式解除婚约,这对于朱家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把玩女孩子的辫子意味着什么呢
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
关注:做公益对明星到底意味着什么
粉圈文化对艺人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