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在全国领先,人口突破1.28亿,广东这片土地的潜力似乎注定与娱乐产业息息相关,成为娱乐界的梦想之地。然而,现实却出乎意料,尽管港台、京沪、成渝、江浙、湘鄂等地的娱乐产业风生水起,广东本土的娱乐业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广东的电视台质量偏低,明星光芒不再,仿佛被淹没在其他地区的娱乐繁荣之中,几乎看不到它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抖音等平台上,粉丝数过千万的广东“顶流”账号,几乎全是新闻类节目,包括“广东台触电新闻”、“珠江新闻”、“羊城晚报”、以及粉丝数高达2200万的“今日关注”。这些节目承载着几代广东人的记忆,是《630新闻》的延续,是《羊城晚报》油墨香的再现。而与娱乐圈相关的内容,似乎并未引起广东观众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广东人并未真正关心这些娱乐节目。
在广东,像《今日关注》与《DV现场》这样的新闻节目,曾被誉为民生新闻的“双璧”,尽管它们的口碑早已大不如前,但仍在艰难撑起广东电视台的脊梁,这背后有着更深的原因。与其他省份的电视台以“综艺”和“热剧”为主打节目不同,广东电视台却坚持以新闻节目为唯一支柱,而其娱乐节目则困于本土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这些陈旧的老剧,和以老年群体为主要观众的配音剧当中,显得格外陈旧和滞后。
那么,广东的本土娱乐圈究竟在哪里?本土明星又究竟在哪里?答案或许并不在北上广的聚光灯下,而是在这片土地的日常生活中。假如《外剧》是娱乐圈,那么《七十二家房客》便是,若“苏妙婵”是明星,“八姑”也是明星,那么广东的娱乐圈便有其独特的一面。但如果仅仅以此为标准,也难以称之为真正的娱乐之地。
在这样一片“娱乐沙漠”中,艺人想要脱颖而出,实在是难上加难。举个例子,刘涛若没有北上,恐怕只能永远定格在电视剧中的“三嫂幸子”形象;张颂文若一直待在广东,可能也会止步于地方剧中的“有德镇”角色。可以说,广东并非没有演艺人才,而是这片土地更擅长塑造“街坊明星”,而非那些遥不可及的顶级偶像。
对于大部分广东人来说,无论娱乐圈如何风起云涌,或是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它们似乎并未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娱乐”。以央视春晚为例,不少广东网友表示:“我们不看春晚,是因为永远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对于广东人来说,春晚那冗长的仪式感仿佛成了一种负担,明星们的面孔陌生,语言类节目的笑点距离太远,几乎无法引发普遍的共鸣。这种“疏离感”并非刻意排斥,而是根源于文化基因中的差异选择。
广东的务实与低调,正如岭南的气候与水土,深深扎根在广东人的心灵深处。在他们看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虚幻的明星和娱乐产业几乎是一种浪费,甚至是一种奢侈。在面对本土娱乐产业的“欠发达”现状时,许多广东人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清醒的幸运。
一方面,当前娱乐圈的浮躁和价值的错乱,和广东人崇尚实干、注重家庭的传统价值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娱乐工业的飞速发展常常伴随着对本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侵蚀。无论是充满祝福象征的“利是”红包,还是理性而克制的彩礼观念,广东人始终坚守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坐标,在时代的浪潮中,倔强地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平衡。
事实上,当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广东“娱乐圈”的真正面貌才渐渐显现。在广东人心中,真正的娱乐从来不局限于方寸之间的荧屏。祠堂里虔诚的祭拜,热闹的宗族聚会,都是广东人心中最真实的娱乐;新春花街的喧嚣,庙会的熙攘,都是盛典;舞狮的锣鼓震天,舞龙的翻腾身姿,龙舟竞渡时溅起的浪花——这些才是广东人血脉中汩汩流淌的“顶级娱乐现场”。每逢节庆,广东的城市与乡村便因为这些活动而沸腾,参与其中的融入感和沉浸感,是任何电视节目都无法比拟的。
当广东人把祠堂的香火、龙舟的鼓点、花市的喧闹视为他们的“娱乐圈”时,这种文化的宣言便自然而然地成形。在娱乐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广东人依旧默默守护着更朴素、接地气的娱乐精神。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编织成最动人的娱乐诗篇:庙会的热闹是他们的背景音乐,祠堂聚会的笑声是最美的对白,龙舟竞渡时的浪花是他们最炙热的舞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