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笔下农村社会的3大特征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它深刻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书中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对泥土的依赖、不流动性以及熟人社会。
1 泥土的依赖:生存之本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泥土是农民生存的根本。这种依赖关系体现在几个方面:
生计来源:“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农民的生活和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他们通过耕作土地来获取食物和经济收入。土地的肥沃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
文化认同:“从土里长出过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土地不仅是物质资源,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寄托。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土地是他们身份和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社会稳定:“大体上来说,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土地的稳定占有和传承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中国农村,土地的分配和继承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不流动性:乡土社会的常态
不流动性是乡土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上的固定:“乡村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由于对土地的依赖,农民往往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很少迁移。这种地理上的固定性限制了人们的流动性。
社会结构的稳定:“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在乡土社会中,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往往由出生和家族决定,不易改变。
文化和习俗的传承:“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不流动性也意味着文化和习俗的稳定传承。乡土社会的文化和习俗往往世代相传,变化缓慢。
3 熟人社会:基于信任的交往
熟人社会是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关系往往基于血缘和地缘,即家族和邻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长期相处和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
信任和合作:“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由于长期的相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和信任,这有助于合作和互助。
社会控制和规范:“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熟人社会中,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较强。人们的行为受到周围人的评价和监督,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信息的传播:“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在熟人社会中,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和非正式渠道。由于人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
这三个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面貌,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乡土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结语:
《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和特性的社会学著作。它不仅是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变迁冲突的深刻分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和文化,以及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挑战。
举报/反馈
网址:《乡土中国》:费孝通笔下农村社会的3大特征 https://mxgxt.com/news/view/1683925
相关内容
费孝通:他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熟人社会:乡村社会的运作机制
2023“乡村振兴大讲堂”开讲 农业品牌专家讲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
《国土资源报》“明星村”背后的国土故事征稿
《花儿绽放·乡村季》:新综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乡土景观再生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土特产大会:风物出圈记桂林米粉篇》助农售卖活动在我市举行 央视乡村助农 桂林米粉c位
1980年3月7日费孝通获得马林诺斯基名誉奖
费孝通获得马林诺斯基名誉奖
贾平凹的《秦腔》:中国乡村的最后一曲挽歌
费孝通: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婆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