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真挚感情+社会价值:中国女性电影范本

发布时间:2025-08-14 15:20

一部影片非常自然地打动人,让人不自觉潸然泪下,一定是引发了人们的共鸣点。刚看完影片时,我对《你好,李焕英》的短评是: “影片本身制作水平3分,真挚而表达充沛的感情+1分,社会价值+1分,很难得见到这样的母亲形象,值得高票房。” 关于这三部分,我想特地详细展述一下。

一、一个完整的好故事

我觉得能把故事讲好的中国电影不多,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方式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同样让我在影院里泪流满面的《和你在一起》。虽然很多人批评陈凯歌这部电影有过分煽情之嫌,以及虽然陈导后续电影风格剑走偏锋越来越飘,我仍然始终记得《和你在一起》的故事脉络,以及高强度代入主角的感情共鸣。假如是在今天的电影市场上映,这部片子可能也会打破新的观影记录。2010年以前的电影似乎在讲故事上都没有什么短板,能够完整把一个故事的缘起、高潮和结局展现给你看,让观众理解和认同。之后的电影工业飞黄腾达,特效技术一日千里,讲故事的能力确是每况愈下。因此,能看到一部把故事讲得男女老少都懂的电影,已经是令人满意了。

《你好,李焕英》从开头就明确交代了这是女儿和母亲的故事,虽然很多地方透露出小制作的痕迹,比如穿越的特效基本是直接复制以往穿越剧格式,但是所有的特效和镜头显然都是为了故事情节服务。故事主脉络上,前半段每一个桥段都是带着观众完成贾玲的任务,让观众有跟进感,同时张小斐的绝妙演技一点点地埋入伏笔。前半段把贾晓玲对母亲的记忆和感情叙述得非常充实,观众基本已经进入贾晓玲的主观感情世界,希望能够实现贾晓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夙愿。

而到故事高潮反转时,观众从李焕英的角度重新温故一遍剧情,母亲的主观世界突然敞开,观众在修正了之前的误解之后,能够迅速领会到母亲的所思所想(以及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母爱),才意识到母女关系的两头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陷入丰富的回味之中。整个观影过程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部分,循序推进,翻转也有伏笔,观众从女儿的视角中过度到母亲的视角,最后获得母女关系的充分理解。

可以说电影的情节和节奏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没有明显的逻辑硬伤,避免了人物动机缺失或者导演独自沉醉理想世界的陷阱(陈凯歌后期电影就属于这种自我放飞)。看前半段的时候,我也觉得李焕英这个角色过于理想化,甚至有点人偶化,特别是那种不属于20岁的慈爱微笑,差点要给电影打个差评,因为真的见到太多人偶化母亲的影视剧PTSD。看到后面知道这是反转伏笔,实在构思巧妙。

对于整个故事到底是女儿的梦还是母亲的梦,还是女儿走进了母亲的梦,还是女儿幻想母亲留下的梦,观众们可以各有解读,这也这个故事令人叫绝之处。无论哪一种解读,母女双方的感情关系依旧不变,甚至各有升华。这证明了一个完整的好故事即便留下许多留白和延展余地,它的内核必须是坚韧的。

影片能够讲好故事,而且故事不突兀,没有破绽,让人能复述回味,在我这里就是3分及格了。当然,《你好,李焕英》最大的亮点是贾玲基于亲身经历而注入的充沛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是很高级的,与叙事过程相符合的。

二、真挚而表达充沛的感情

这部电影短评区有一条是与《唐人街探案3》作比较的:“ 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我觉得唐探3倒也不见得不算真诚,只不过站位是真诚地娱乐大众。而《你好,李焕英》是用喜剧的元素,真诚地去表达一种深刻的悲痛的情感,甚至是挖掘人心最深处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情感。观众最终不仅是为电影角色的感情动容,更是能仿若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为回想起自己的个人经历而动容。人们并不是对李焕英这样一个角色“陷进去了”,真正让人陷进去的是观众自己心头涌上的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显然唐探3并没有这种照镜子的功能,如果有的话,也是仅对20岁以下的青少年,并不像本片这样适用广泛人群。

影片中开头李焕英出车祸,贾玲在医院奔走的表演,就让我有点惊讶。可能是平时看到的都是她作为小品喜剧演员出场,总是习惯于她略显夸张造作的表演形式。再看到这部电影时,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是在认真表达一个普通女孩的反应,并且“动了真情”。看电影前我也了解到这是她对母亲的追思之作,改编于她几年前的小品。片中贾玲的表演应该来说没有太多艺术性或者细节处理,仍然是熟悉的耿直大妞人设,接地气的日常口语表达,情感外露性比小品表演收一点点,毕竟不用老是需要对着观众和镜头讨掌声。但是流畅的情节依旧让整个影片无处不流露感情,而且蒙了一层柔和的电影质感,显得更为动人。尤其看到贾玲的泪流满面,让人忍不住去相信她是真的在为母亲突然离世痛哭,而不是简单在表演。

一直以贾晓玲第一视角代入故事情节的观众,也会很容易理解贾晓玲的行为,再叠加贾玲自身的经历,这种感情的力度就更上一层楼了,这也是为什么看前半段也会哭的原因。关于后半段的情节逻辑,我个人倾向于仍然是贾玲一厢情愿的梦境,她自己给自己反转,是为了说服自己母亲一直都爱她,在弥留之际也了无遗憾,就算她一直没出息但是母亲也已经很满足。“原来母亲一直都在”这句话恰好也是许多观众自我感动的原因,也成微博转发的“金句”。我认为整部电影都是贾玲和自己的对话,导演在其中纾解自身遗憾——而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遗憾,才会引发如此大的共鸣。

三、丰富多面的社会价值

片中的李焕英有没有主体性呢?她可能是导演贾玲幻想出来的母亲回应,但至少在片中她有一段独立视角,和贾晓玲的对话是独立的立场,与贾晓玲是有区分的两个人物。因此独立的李焕英以及她的同龄小姐妹们就使这部电影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我认为这部影片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主要分三点来讲。

第一点是从李焕英这个角色本身来讲,李焕英显然是一个荧幕上不太常见的母亲形象。她独立自主,对幸福有自己的理解,勤劳勇敢坚定,对孩子抱有最纯真的爱,对世间事物也有自己的憎恶。换言之,我们常见的母亲形象是勤劳但忘我,对子女付出但要求回报(望子成龙),为子女可以勇敢却总是为自己软弱,对某些理念坚定到近乎偏执但对其他事情常常动摇,对世间事物的反应总是依赖于或者受制于她的丈夫或者子女。常见的形容词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也就是女子除了变成母亲以外不能坚定追求任何其他目标,只有母亲的身份赋予她刚强的理由,也是把女性框在了“母亲”这个框框里。

显然,李焕英不是这样的人物。她不是母亲的时候,就坚定自己的幸福选择,就有所取舍,即便在小姐妹看来错过了一些机遇,她也能接受现实的处境。这种不抱怨不是为了子女忍气吞声,而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她乐观开朗,幽默风趣,为女儿尽可能提供全面的成长环境,真诚地希望女儿越过越好,就算是高考失利也能接受女儿的成果。难怪许多人感慨这简直是“神仙母亲”了。看到影片前半段时,观众还只是为了女儿的拳拳孝心感动,而影片后半段反转给到李焕英视角,很多人感到影片立刻升华了,连挑剔母亲形象的观众也不禁眼睛亮了——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李焕英。片尾字幕“我记忆中的妈妈总是中年人的样子,可我不知道在我出生以前,她也是个女孩”也成了影片恰如其分的落款。

现代年轻人并不希望有一个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母亲,因为上一代“成龙”的定义过于狭窄,反而会限制现代社会人的发展,压力多过了鼓励。李焕英的形象一定程度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美好母亲的需求,希望母亲有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幸福。贾晓玲也是始终希望让母亲更开心——这几乎是现在所有年轻人希望做到的。但是很可惜,上一代的母亲大部分婚姻乏善可陈,对子女又期待过高,一生都在不平衡的自我奉献中付出,这种情况下给出的爱也是干瘪难受的,让子女更有负罪感。想要满足这样母亲的愿望,必须改写自己的人生,更有郑爽式父母试图剥夺女儿的人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第二版本,这对子女来说代价太大。

贾晓玲本来也是一个希望让母亲开心的好孩子,担心自己没有出息让母亲难堪,才会用伪造录取证书的方式讨母亲欢心。而李焕英并不需要她改写自己就会感到满足。然而这样的母亲是真的存在的吗?还是当代年轻人幻想出来满足自己不切实际的愿望的呢?有多少人看完电影在想哪里去找这样的母亲呢?至少我相信贾玲是拥有过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母亲,或者李焕英女士在贾玲心中是这样的一个美好的形象的。

另一方面,当代年轻人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母亲的时候,也能变成像李焕英这样的母亲。我们已经厌倦了过去对母亲的刻板印象,我们希望荧幕上有一个新的母亲形象让我们可以学习。不要总是被不靠谱的丈夫或者老派的亲戚邻里指着鼻子说“哪个妈妈当时不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终于有一个李焕英让年轻的姑娘们觉得有光明,“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这样过来的”,成为母亲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孩子的爱也可以真心付出,孩子也会真心爱父母。虽然这样的梦,可能也是梦。

据说很多年轻父母带孩子去看电影,孩子看的时候感动流泪,回家之后照样惹妈妈生气。究其原因,还是这部电影是给现在的80后和90后看的,满足他们对完美母亲的期待,而也许在00后10后看来,这或许又是过时的母亲角色了。但好处是,至少00后10后可能认为母亲就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挣扎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第二点,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母女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女导演镜头下的母女关系,和男导演镜头下的父子关系截然不同。

我们常常见到戏剧影视中的父子关系是竞争的、冲突的,儿子最终要替代父亲,因为权威是唯一的,想要成为权威,必须“杀死”父亲,如若“杀不死”,儿子就会一辈子活在父亲的阴影下。负面的阴影造就儿子扭曲的性格,正面的阴影也就是父亲的教诲则会使儿子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母亲在父子关系中,要么是一个被忽视的工具人,要么是一个权力的象征,表现为:“被占有”,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想要夺取母亲心中的地位;或者是“被拯救”,也就是拯救母亲于父亲造成的水火之中。父子关系要么是师徒,要么是仇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父子故事。

《你好,李焕英》所表现的母女关系,以贾晓玲和李焕英那场半夜酒局戏最为典型,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闺蜜情”的感情。两人提到“下辈子我当妈,你当女儿”,这样的心理潜台词是“我想照顾你”,也就是两人都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能力照顾对方。想象一下在父子关系中会是怎样?会有父子讨论下辈子谁来当父亲或者儿子吗?可能也就是争着当爹去管教儿子吧。

这里展现的母女关系的核心是“照顾”,彼此依赖,互相想让对方开心地过一生。而通常父子关系的核心是“管教”,必须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父亲管教不听话的儿子,儿子管教不省心的爹。母女关系如果照着传统父子关系来写,则很虚假,因为传统家庭关系中,能够管教子女的一家之主只有父亲,女儿则是未来的外人,所以女儿和母亲之间并没有“管教”的核心关系。传统家庭中的女儿是物件,母亲只是附属父亲,送女儿出走的心碎人,更有重男轻女者不赘述。现代剧中有一些独生女的形象,结婚前近似于独生子“小霸王”的形象,但是叙述到结婚时依然过度到传统家庭关系。可以说荧幕上的良性母女关系十分缺乏,因此本片中这种不受父权干预,纯粹存在于母女双方的感情关系更显得十分可贵。

正如李焕英是80后和90后理想的母亲形象,李焕英和贾晓玲的关系也成为了理想的母女关系。我们在多年影视片中追求一种不吵架、不别扭、不仇恨、不漠视、不彼此控制的母女关系,实在太难了,感谢《你好,李焕英》提供了这样的范本。这个范本也正面叙述了要想获得良性母女关系,母亲和女儿都要先能自尊自爱,成为独立有担当的人,才能彼此扶持。所以从80后和90后开始,希望更多年轻妈妈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能给予良性的爱,获得子女天使般的回馈。希望每一个母亲都为此生选择别无遗憾,这也是每一个女儿的心愿。

第三点,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位居中国票房榜第二更是让人激动的事情。这其中细讲的话,可以分为三方面的成就。

第一个方面是女性导演作品,而且是以小成本制作和口碑逆袭,超过了同期许多大制作以及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票房,证明影片确实是质量过硬,观众买单,女性导演可以依靠才华横溢赢得大众认可。我相信会有更多在途的青年女导演受此鼓舞,投身导演事业,为观众创作出女性视角的影视作品。

第二个方面是因为主演恰好是贾玲——一位身材体型都不是大众追捧的影视圈美女。张小斐也是非网红脸顶流脸的35岁而无知名作品的女演员。这两位结合创作的作品不仅给予了观众女性友好的观影体验,还造就了“妈系偶像”的新偶像标准。与诸多试图迎合已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视作品不同,这是难得的电影改变大众审美、引导大众审美的标杆。贾玲的角色也不再是一个丑角和配角,她能真真正正地做一个主角,告诉观众:胖女子(并不是画丑妆的,也并不会瘦下来的)也是生活的主角,这个女子就是美丽的、善良的、可爱的、高贵的、赢得万千观众喜爱的主角。

第三个方面是贾玲所讲述的女性故事,影片主要角色主体都是女性,包括李焕英和贾晓玲母女之间、李焕英和她的小姐妹之间,李焕英和她的职场对手之间。这些女性故事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不是“小时代”式狗血,就是“北京女子图鉴”式架空,而且往往三观不正,以天上掉馅饼的剧情去表现女性独立自主,完全脱离真实社会。我们难得看到一个正常的女性奋斗的故事,而且大部分人其实也并不能获得年薪千万、香车宝马、豪宅别墅。李焕英和小姐妹们给我们的是一个女性如何自尊自爱的故事,如何在这艰苦的世间认清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这比所有引诱女性追逐竞争的故事更加有价值,它让人内省,让人安定。这也让《你好,李焕英》受众不局限于北上广一线,能够真正覆盖全国各级城市的原因。

我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女性导演,敢于讲述女性视角的故事,乐于去表现当下年轻女性的所思所想,把这一时代的女性声音真正发出来,贴地气又引人思考。市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类题材的消费力,就请不要让这样的成就被消费主义窃取,我们需要鼓励更多女性发挥才华,创作有深度的作品,改善我们的内容市场。我真诚地希望,未来有更多作品能够沿着《你好,李焕英》开拓的航道奔涌向前。

(本文同步发于“小长大话”微信公众号)

网址:好故事+真挚感情+社会价值:中国女性电影范本 https://mxgxt.com/news/view/1679051

相关内容

范小勤电影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解析
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属性,揭秘微电影进阶“撒手锏”
娱乐圈中的真挚友谊:瞿颖与胡兵的故事
女性导演如何重塑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故事
英国真实故事改编传记电影精选
《好东西》背后的女性们,聊好电影的幕后故事
中国少数民族电视剧的电影溯源与价值转型
赵丽颖的真挚友情故事
中国电影“走出去” 从讲好中国故事开始
娱乐圈中的纯友谊:跨越性别的真挚情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