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评论员告诉你怎样写评论:“正”要有价值,“野”要接地气

发布时间:2025-08-13 20:32

导读

当下,如果讨论时评写作,底色一般是凝重和低沉的,有人说“时评已死”,有人认为“时评已经过时”,但事实上,当一个热点的、可议的事件发生,众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还是会一起发起冲锋,抢占言论阵地,评论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突破性和力量感。

在极目新闻的评论撰写中,基于近千篇稿件的客观质量和传播力,笔者总结认为:评论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文体,一个门类,一个固定的概念,一种表达的形式,而应该成为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一种基本思维。

现在的评论是什么?应该写什么?

本文所讨论的评论,不包括一些随感,一句话评论,而是成文的、适用于大众新闻媒体的,由媒体从业者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所撰写的新闻评论,其目的是在新闻之外给予读者更多新的信息量,包括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结论等。在评论写作实践中,笔者总结认为,写评论就是一个寻找选题,提炼观点,架构逻辑,充实论据的过程。

评论界常有一句话,“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尤其是在当下,靠热点形成流量效应,靠标题增加传播效应的环境中,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尤为重要。在严守宣传纪律把好“导向关”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按以下三个原则筛选。

其一,写新近发生的事,越新近越好,抢夺注意力的战斗是争分夺秒的。

其二,写公众特别关注,且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当前,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的事,往往会登上各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但其中并非每一个都适合作为评论选题,有些事件虽然热度很高,但与公共利益没有紧密关联,有些可能存在私德瑕疵,有些甚至纯粹是个人隐私被曝光,或是私事上网“公审”。这种时候,媒体评论要不要介入,考验评论员的公共素养和判断能力。

就以娱乐事件的评论为例,此前,流量明星王俊凯延迟毕业一事,在社交平台闹得沸沸扬扬,很多自媒体都发了评论,但事实上他延毕并不违反任何规定,与公众也没有太大关系,之所以引发关注,纯粹是因为他流量明星的身份。所以,最终笔者选择不介入评论。

但2022年9月11日,明星李易峰嫖娼被警方通报,评论就第一时间介入了,包括此前邓伦偷税漏税、吴亦凡涉嫌犯罪等,同样是娱乐事件,但因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就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了,所以评论必须及时跟进,这也是新闻评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最后,要写有把握的事。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新闻反转”时代。互联网信息变化太快,以前报道一个新闻,记者会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采访清楚,再来成文,但现在的新闻都是分段传播,先发“疑似”再发求证,先发结果再找原因,反转几乎成为日常。所以,新闻评论也需要掌握分寸,在谨慎的基础上求快求锐。

以鲜明的观点,淬炼评论的灵魂

观点是评论的灵魂,没有观点,就不成其为评论。现在网络上写评论的人很多,每个热点事件都有各种营销号出来写评论,但是却很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套路化的陈词滥调往往较多,其本质就是观点不够突出和鲜明,说话绕圈圈,凑字数。所以,每次动手写评论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先将观点挖掘出来,并且磨得光光亮亮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关于观点提炼的技巧和要点,简单地根据工作实践做了下总结:

一是单篇内论点不要贪多,一个就好。越是复杂的事件,观点越要集中。比如,“低俗直播”这一话题,展开来说可以说很多观点,主播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法治意识,平台加强监测的主动性和能力,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善,受众无脑追捧、打赏机制的上瘾性等等。但是一篇评论内,最好不要混在一起说,选一个点深入去说,其他的要么就不说,要么就简要地说,或以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角度去说,观点才能更鲜明和突出。

二是要表达正确的观点,要有个性更要有原则。首先当然是要遵守法律法规,符合政策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其次,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符合人之常情和公序良俗。

此前有一篇评论,《给农村大龄男“暖被窝工程”很有必要》引发了网络舆情,被骂上了热搜。但细看全文,也只是阐述了当地的一个政策,而且还是个鼓励性的政策,并不是强制性的,为什么会被骂呢?就是因为这个观点提炼得太刺眼了,把女性物化成给男人“暖被窝”的“工具人”,不符合男女平等观念,对女性非常不尊重,违背了绝大多数网友的心理期待。

三是表达有意义和有传播力的观点。有传播力的观点,大部分都是有意义的,但不是所有有意义的观点,都具有传播力。评论的传播力与选题本身的传播力关系密切,但就算新闻本身很有意思,观点过于平淡和陈旧,肯定也是没有传播力的。个人倾向于将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观点先待定,考虑一下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可提炼,然后再作出综合的研判和选择。

“正”要有价值,“野”要接地气

构思评论的过程很像是烹饪,提炼观点就是观察和处理“食材”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让成品色香味俱全的做法。那么不同的选题和素材如何去处理,与个人写作风格紧密相关。

笔者将现在所写的评论类型,大致分为比较“正”的评论和比较“野”的评论。

所谓比较“正”的评论,就是宣传意味比较浓厚,高屋建瓴擘画蓝图,或是典型人物评论,提炼人物精神品格,传递正能量等等。比较“野”的评论就是更具话题性,带一定的舆论监督性质,也就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针砭时弊的时事评论。

个人的心得和经验是,越是“正”的评论越要接地气,不能写得过于高高在上,过于套话空话,这样不但很容易词穷,缺乏新意,而且说教意味重,行为枯燥乏味,难以得到有效传播。

比如说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相关评论,我曾经连续两个多月中,只写这一个主题,既有常态化的专栏,也有重大节点的深度评论,如果都是高谈阔论喊口号,肯定是既难写,又难看。所以我会力求在每一次写的时候都去找一个新的,小的切口,把写作的对象具象化,具象化为某一个细节,某一个人物,某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甚至某一种思绪。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去理清思绪,振奋信心,得到力量。包括写典型人物事迹也是一样,越是宏大的主题,伟大的精神,越要以接地气的方式去表达,用微小的切口去进入,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而让更多人接收到写作者要传递的感受和能量。

越是“野”的选题,越要上价值。这与前述的选题要“与公共利益相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有大量的热点新闻,其实是非常琐碎、无聊甚至恶趣味的,那么新闻报道也好,评论也好,要去介入去谈论,就一定要发掘出其中可供公共讨论的价值。

结语

一直觉得,写评论其实是一件有趣的事,评论的写作中有很多兴奋点需要自己去发掘,也有很多内在逻辑需要自己去构造,就像盖房子一样,一步步清晰地搭建,展开,最终通往中心论点。

这其实完全可以,也应该作为日常思考和写作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每一件事情,去分析它最值得注意和讨论的点在哪里,从哪里突破,如何展开,这种理性的思维能力,无论是用于新闻工作,还是用于其他工作,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助于我们更正确地认识世界。

(作者单位: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3年5月(上),原标题 《让评论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引用请参考原文。

来源:新闻前哨

热文回顾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全媒体时代 新闻小白进化记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

温报集团欧华联合时报: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1个人1年间,216篇报道,

一位年轻女记者的黔边黔中行

《浙江日报》变宽了

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

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

传媒评论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资深评论员告诉你怎样写评论:“正”要有价值,“野”要接地气 https://mxgxt.com/news/view/1677654

相关内容

娱乐节目评论量数据分析报告怎么写
电影评价数据分析报告怎么写范文
评论:学术明星的娱乐价值
演员尹正发长文道歉,自我评价“很糟糕”,评论区却成大咖聚集地
不正经论文范文 王尼玛假装不正经有关论文写作资料
正观快评:明星发论文,跨界要有“正确姿势”
人人都是评论家时代,我们有权评价“看不懂”的艺术吗?
影视评论写法.doc
《哈佛东方新秀:哈佛女孩陈海雯告诉你如何成为最有价值的人:= An eastern Harvard scholar》【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时尚评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