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邀明月入花梦,且将红尘慢慢行”。仔细品读,这句话美不胜收,世间万事纷扰,明月几曾入花梦?薄薄纸页漫卷,卷得了金银珠玉,卷不住先贤豪气,子夜明月牵梦回,点点滴滴,且行且回眸,一望过千年。此一闲篇儿,扯一扯眉州青衣陈氏,此陈氏名人辈出,那么由陈少张说起,再到比他有着更大名气的陈希亮、陈季常、陈与义,这一连串沉重了中华历史的名字都与叶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一、叶县尉黄庭坚之友——陈少张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治平四年(1067年)春,赴礼部试,登许安世榜第三甲进士,调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尉。有《初至叶县》一诗:“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十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包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宋代全国分十二路,叶县属京西北路汝州。黄庭坚莅叶是叶县的幸运,后生晚辈在他的无数诗篇文章中遐想被他描绘的这片土地,流年易逝,人和事因名人效应而得到更多地沉淀,如这陈少张,若非黄庭坚的这篇墓志铭,千年后,谁还能知道这个名字?《陈少张墓志铭》见于同治辛未版《叶县志》,全文如下:
《陈少张墓志铭》(黄庭坚)
君讳纲,少张字也,眉州青衣陈氏。曾大父显忠,赠尚书兵部侍郎,大父希世,赠职方员外郎,父谕,职方员外郎,知蜀州。及叔父太常少卿希亮,兄太子中允庸,同年登进士第,眉州号其所居坊曰“三俊”。蜀州官不达,乃买田叶县而葬于洛师,遂为汝州叶县人。君天资明爽,奇书异闻,无所不读。锐意举进士,三绌于有司。乃叹曰:”吾为功名乎?今富贵而有功于民,垂名不朽者谁耶!吾为温饱乎?田园岂不足哉!“遂沉浮里中三十余年。筑居第重堂复屋,寓意于花竹间。居虽富,未尝什一也,方开书馆,欲聘奇士与游,令子弟作佳进士以雪耻,不幸死矣!享年五十有四,实元祐某年三月初九日。初室郭氏,天章阁待制辅之女,继室蒲氏,福州闽清县令远犹之女。六男子:宁之三班奉职;宽之、完之举进士,宰之、宜之、寂之尚幼。两女子:长嫁进士朱篪,次在室。后九年,蒲夫人及诸子乃克葬君于蜀州之墓次,而宽之走陈留,乞铭于予。予曩为叶尉,与君游,相好也。又与君有连,其可不铭。铭曰:赫赫兮计行,默默兮心亨;白驹兮过隙,拱木兮同声。佳城兮郁郁,水深兮卜吉;谷为陵兮见白日,勒于铭兮诏勿伐!
这篇墓志铭对陈少张身世做了清晰地描述,籍贯、出身、世系、个人资质、运势迁徙、夫人子女等,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他的叔父陈希亮,即苏轼所做《陈公弼传》中的陈公弼,陈公弼第四子陈季常,乃苏轼《方山子传》中的方山子,均为声名赫赫之辈,此二人后面专门记述。陈氏一门“蜀州官不达,乃买田叶县而葬于洛师,遂为汝州叶县人。”叶县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夏、商时,叶县属豫州之域。春秋属楚。三国属魏。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叶州。五代时属汝州。宋时叶县仍属汝州,隶京西北路。陈氏原籍眉州远离京师,偏居西南一隅而言颇多优势,而叶县距离东京汴梁的直线距离300里,相比之下,私下认为陈氏一门在叶县买田而居有改善其“蜀州官不达”之运势的考虑,以我俗人的想法,靠近京师毕竟比偏居一隅要好得多。黄庭坚在叶县做县尉四年余,因为文中有“予曩为叶尉,与君游,相好也。”,可知他们交往颇多,关系颇近,不仅仅是泛泛的师朋文友。当时的县城在澧水之阴的叶邑故城,《叶县志》建置志中说:“周汉以还,叶治在今之旧县,近县治乃汉之昆阳县城也。始建于北齐阜昌七年,刘思忌因旧址修筑之。隋、唐复治旧县。宋无考。然苏文忠赋昆阳城云[忽孤城之如块]以昆阳为孤城,则知宋亦治旧城也。”由此知黄庭坚做叶县尉时,他的办公之地在今天的澧水南岸的旧县,那是个山水相依之地——汇高凤漂麦之水,融太白吟风之气。千年之后,在这方厚土之上,澧水翻卷的浪花一如往日,只是那曾印在古城的足印荡然无存。读诗读史,淡淡一点遗存足以让吾辈浮想联翩。
时光荏苒,1060年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莅临此乡,苏轼写下《昆阳城赋》。叶有双凫观,苏辙有《题双凫观》诗传世:
王乔古仙子,时出观人寰。
常为汉郎吏,厌世去无还。
双凫仙为戏,聊以惊世顽。
不然神仙迹,罗网安能攀。
纷纷尘埃中,铜印纡青纶。
安知无隐者,窃笑彼愚奸。”
此时离黄庭坚来叶履职还有七年之久。“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苏轼在他的《陈公弼传》中这样写道。这里的公是指陈希亮,可见苏、陈两家不仅仅只是同乡,而且为世交,苏洵、苏轼、苏辙、陈希亮、黄庭坚,这些举足轻重名垂青史的宋代名人在叶县这片土地上衣袂交织,闪转腾挪。在叶县买田安家的陈家,不知是否是苏洵父子过叶时的落脚之地,他们来此曾和谁觥筹交错,都已经不得而知。时光掠过,只有名家大作光耀千古,一篇《昆阳城赋》让昆阳古城血染的风采之外别有柔情。如今翻阅被时光淘洗之后遗落的点滴人和事,只觉得彼时的叶县风物怡人,文脉风流。
二、陈少张之叔父——陈希亮
聊陈公弼之前,先说说叶县的一条河——石塘河。
历史上的石塘河不仅仅是流经叶县境内的一条河流,而且是北宋都城汴京漕运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具《宋史食货志》记载,汴京有四条河以通漕运。一曰汴河,一曰黄河,一曰广济河,一曰惠民河。汴河负责运输淮南、江南的米粮及其其他物品至汴京,黄河运输关中及河北的粮物,广济河运输京东路的粮物,惠民河即菜河运输京西路的粮物。石塘河经沙河与菜河相沟通,属于惠民河漕运水系,即所谓“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师者”。为了充分发挥石塘河的漕运功能,有宋一代曾经数次兴工开凿襄汉漕渠,欲使石塘河与汉江水系的白河联网通航。《宋史 河渠志》载:“白河在唐州,南流入汉。太平兴国三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菜河达于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发唐、邓、汝、颍、许、菜、陈、郑丁夫及诸州兵,凡数万人,以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季神佑、刘承圭等护其役。堑山湮谷,历博望、罗渠、少柘山,凡百余里,月余抵方城。黄庭坚作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诗《寄顿主薄时在县界首部夫凿石塘河》:
杨柳青青春向分,遥知河曲万夫屯。
侵星部曲随金鼓,带月旌旗宿渚门。
畚插如云声汹汹,风埃成雾气昏昏。
已今访问津头路,行约青帘共一樽。”
作为北宋汴京漕运系统惠民河漕运水系组成部分的石塘河,即今流经河南叶县南部的干江河。石塘河繁荣了整整150年。北宋末年,随着金军南下宋室南迁,汴京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汴京漕运系统的瓦解,石塘河遂湮废无闻。
叶县境内的石塘河千年之后在地理上已经难寻遗迹,但从史册上依然有迹可循,而且与眉州陈希亮有着一段故事。陈希亮与叶县的这一段缘分正是缘起于石塘河。因为石塘河役兵叛乱,陈希亮作为京西转运使处理此事。“陈希亮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自称大王,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吏请以兵从,公不许。贼见公轻出,意色闲和,不能测,则相与列诉道周。公徐问其所苦,命一老兵押之,曰:“以是付叶县,听吾命。”既至,令曰:“汝已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这段话翻译成现在汉语大意是:石塘河役兵叛乱,其头领周元自称周大王,震动汝洛一带。陈希亮去到后,当天带少数人出城巡视,官吏请带兵前往,陈希亮没有答应。贼党二十四人在路上遇到陈希亮,由于陈希亮带的的人很少,神态闲和,猜不出他的目的,就在路上围过来申诉。陈希亮慢慢地询问他们的痛苦,命一老兵押解,说:“把这些人交给叶县,听候我的命令。”到县后,下令说:“你们因为自首,所以都免于治罪,但你们一定知道谁是主谋。”众人不敢隐瞒事实,于是斩周元示众,流放军校一人,其余都派去继续像当初那样服役。运筹帷幄,成竹在胸,陈希亮果然非同凡响。 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做行状墓碑,但他敬重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了《陈公弼传》。
“公讳希亮,字公弼,姓陈氏,眉之青神人。其先京兆人也,唐广明中始迁于眉。曾祖延禄,祖琼,父显忠,皆不仕。公幼孤,好学。”黄庭坚在《陈少张墓志铭》有讲到显忠是陈少张的曾大父,在此,显忠是陈希亮的父亲,由此陈希亮是陈少张的叔父,他们是一笔难写二字的一家人。
“陈公弼为人清劲寡欲。长不逾中人,面瘦黑。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实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以教学养士为急,轻财好施,笃于恩义。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师,母老子少,公养其母终身,而以女妻其孤端平,使与诸子游学,卒与忱同登进士第。”陈希亮为人清廉刚直不求私利,喜怒不形于色,从王公贵人到部属百姓,都对他十分敬畏。他见义勇为,不计祸福。所到之处,奸吏刁民,纷纷改变原来的言行,不改者必诛。但他做事出于仁爱,所以虽严厉却不残暴。年少时和蜀人宋辅交往,宋辅后来在京去世,母亲年老,儿子年幼,陈希亮为其母养老送终,又把女儿嫁给其子宋端平,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求学,后来考中进士。透过东坡先生的笔墨恍然可见一位先贤古人的模样儿,不高且黑瘦,目之所及冰雪寒光,让人深感其不怒而威的不凡气度。对“恩义”果然不愧于一个“笃”字,其爱恨分明、高风亮节足以让后人汗颜。
“公没十有四年,故人长老日以衰少,恐遂就湮没,欲私记其行事,而恨不能详,得范景仁所为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为公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时光漫过流年,斯人斯事依然熠熠生辉,文传百代以为功。陈希亮有四子:陈忱,度支郎中;陈恪,滑州推官;陈恂,大理寺丞;陈慥,字季常,下文专门讲述。
三、陈希亮之四子——陈季常
苏轼写下那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河东狮子吼”,指太太的吼叫怒骂声。河东这两句是戏笑他的朋友龙邱居士(陈季常)的可怜,一天到晚只知谈“空”说“有”的论说玄学,谈的直忘了睡眠,他的太太又凶悍又善妒,龙邱居士曾经忽然听到太太如河东狮子般地吼叫声,人一呆,不觉拄杖落手,整个心为之茫茫然。“河东狮子吼”,常被用来形容女人的大发雌威;“拄杖落手心茫然”,常用来形容突然遇到特殊情况或打击时的茫然彷徨,不知所措。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此时苏轼已从黄州贬地回来。吴德仁是蕲春人,为当时名士。黄州离蕲春很近,苏轼曾到蕲春兰溪游玩,终未能与吴德仁晤面,引为遗憾。在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吴悠闲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自己的学道,还是陈季常的念佛,都不及吴洒脱,饮酒食肉,寓物不留物,在家就学得了忘家禅。被后人误读附会成一出《狮吼记》之后,“陈季常”三个字演化为“季常癖”,也就成了“惧内”的代名词。
历史中真实的陈季常又会是怎样的呢?陈季常,名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陈季常本是豪侠性格、嗜酒、又有些狂放傲世,所以怀才不遇,最终,愤然“毁衣冠、弃车马、遁迹山林”。因为他家老爷子官至工部侍郎,他们家在洛阳有园林府邸,富丽豪华不亚于王侯公卿;在河北还有良田千亩,所以,像他这种人,纵然隐居也是衣食无忧的。可是这些他却统统不要,而是选择一个深山穷谷,在一个叫做黄州(现今的黄冈)的地方,隐了起来,黄州新洲三店街,宋朝时叫龙丘,故别号龙丘居士。他有个老婆,名字叫做柳月娥,“性悍而妒”。平时,她基本啥事儿不干,寸步不离老公,深怕会有“第三者插足”;但在宋代那个时侯,尤其是家庭里,女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有客人来也上不得厅堂,她就得回避。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作陪时,柳氏就在邻屋用木棍敲打墙壁,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最终也只得被逼散去,弄得陈季常很丢面子。再说说他和苏轼的关系,按辈份来说,他们应是叔侄儿关系,由于苏陈两家都是四川眉山人士,故为数代世交,陈季常的老爹陈希亮在任陕西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签书判官,便也与陈季常十分相识。北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路过歧亭,到陈季常家拜访,亲历陈妻之凶悍,故才有了这首妙趣横生之作,也有了河东狮吼这个特别的成语。
苏轼有《方山子传》全文如下: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四、陈公弼曾孙——陈与义
陈与义是陈公弼的曾孙,陈公弼第四个儿子陈慥陈季常之子。史料讲陈与义生于洛阳,不知是否确切,宋代叶县归属汝州管辖,这点毋庸置疑。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但他母亲辞世他到汝州服丧守孝这一细节可以表明他的母亲居住汝州。叶县文史界人士公认陈与义家于叶,其依据大概就是黄庭坚为陈少张所做那篇墓志。
同治辛未《叶县志》收录有陈与义《将次叶县道中》:
荒野少人迹,竹舆伊轧声。
晴云秋更白,野水暮还明。
寂寞信吾道,淹留谙物情。
王乔有遗舄,借我一长征。
诗后附字曰:参知政事陈与义涪人迁叶。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师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宋史》有陈与义传: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局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留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及金人入汴,(今河南开封),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1137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透过时光,挤进历史的缝隙,有文字刻记一个曾经温美的生命,任流年似水。陈与义颇具乃祖遗风,天资不凡,幼年即有盛名,高卓与同辈之上,只是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因为国家大势如此,金人进,宋人退,南迁避乱,宦海沉浮,曾作为皇帝近臣议理朝事。四十九岁时,以疾去世,以当今的寿命标准衡量,四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惜,那个因墨梅诗见赏于徽宗的诗人才子从此不见,只余诗词依然不减当年熠熠光芒。 清人冯金子伯辑《词苑萃编》卷之五有陈与义《桂花词》。
陈与义,蜀人季常之孙也,为高宗所眷注。词品极佳,语意超绝,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有桂花词云:黄衫相倚。翠葆层层底。八月江南风日美。弄影山药水尾声。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无住庵中新梦,一枝唤起幽禅。
陈与义《临江仙》张叔夏云:“去非临江仙一阕,真是自然而然。”其词云:”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都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眺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清婉奇丽,集中惟此最优。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陈参政《简斋集》二十卷晁氏曰:陈与义,字去非,汝州叶县人。中进士第。宣和中,徽宗见其所赋《墨梅》诗,喜之,遂登册府。建炎中掌管内外制,拜参知政事以卒。晚年诗尤工,周葵得其家所藏五百余篇刊行之,号《简斋集》。陈氏曰:去非其先蜀人,东坡所传陈希亮公弼传者,其曾祖也。崇、观间,尚王氏经学,风雅几废绝,而去非独以诗名,中兴后,遂显用。后村刘氏曰: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墨梅》之类,尚是少作,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状。《元日》云:“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除夕》云:“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记宣靖事》云:“东南鬼火成何事,终待胡锋作争臣。”《岳阳楼》云:“登临吾、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又云:“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闻德音》云:“自古安危关政事,随时忧喜到樵渔。”又五言云:“泊舟华容县,湖水终夜明。凄然不能寐,左右菰蒲声。穷途事多违,胜处心亦惊。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腐儒忧平世,况复值甲兵。终焉无村策,白发满头生。”造次不忘忧爱,以简严埽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当在诸家之上。
更有《送人归京师》诗曰: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虞美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及至诗人四十九岁亡故,那一段子规、落日牵起的故国愁情也未能消减。春风年年,桃红易散,燕梦千年。眉州陈氏逶迤在叶县的故事淡而不远,因为,有些人和事一旦沉淀便不会被遗忘。
以此文纪念先贤!
附历史沿革:夏、商时属豫州。西汉时属应国。据《史记》载:成王与弟戏,削桐叶为圭,以封小弟于应,故名“叶”。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先属韩、后属魏。秦时置叶阳、昆阳二县,叶阳属南阳郡,昆阳属颍川郡,西汉时改叶阳为叶县(今旧县),属南阳郡,昆阳仍属颍川郡。东汉因之。三国时属魏。晋时属南阳郡,隶属荆州郡。南朝时属宋,隶雍州南阳郡;后属齐,隶雍州北襄城郡。北魏时属南阳郡。526年于叶置襄州。东魏、北齐仍置襄州。北周时废襄州,隶豫州部。隋时,叶复治旧县,属颍川郡,隶豫州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叶州。五代时属汝州。宋时叶县仍属汝州,隶京西北路。元朝时罢州,并昆阳、舞阳入叶,县治移昆阳城(今县城)至今。明、清时属南阳府。民国时属河南行政督察区南阳专区。1947年11月叶县解放,属豫西行署,1949年属许昌行署,1983年12月划归平顶山市至今。
感谢大家提供资料,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投稿作者在文章后面,属上名字、电话、作者简介及生活照片一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