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之间存在一种持续而隐秘的危害,并不是你以为的打骂或者争吵,而是作为女儿的你长期承担着妈妈的负面情绪。
最近有个综艺,《是妈妈也是女儿》,展示的是几位艺人跟自己妈妈的相处模式
最出圈的是歌手李嘉格的妈妈,说女儿从小都很乖,5岁就知道帮忙拎行李箱,但是大了就不听话了,不让结婚非结,结了婚,被婆婆带歪了,更不听话,脾气太急,动不动就大声说话。
这是妈妈眼中看到的。
镜头转到李嘉格呢,她觉得自己从小就开始照顾妈妈,因为妈妈有很多情绪,经常哭,她一直努力赚钱,直播嗓子哑得一塌糊涂,她说,我觉得自己在做我妈的老公。
结婚5年没有跟老公一起过年,要陪妈妈,因为妈妈说,如果你不跟我们过年,我会伤心。
但妈妈还是经常不高兴,打电话跟她抱怨。
节目里,李嘉格在镜头里对着全国观众哭:妈妈,我负担不了这么多负面情绪了。
但是一边哭,节目里一边还是为了妈妈的不高兴而不高兴。
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孩童时间,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爸妈吵架了,妈妈跟她抱怨爸爸,小孩子看着伤心的妈妈,心里就会对爸爸产生愤怒,但是一转头,发现爸爸也有爸爸的辛苦,又会对爸爸产生内疚。
后来小孩长大了,爸爸还是那个爸爸,有冲突就会隐身,妈妈还是那个妈妈,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会给女儿打很长的电话,讲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顺心。
哪怕到了30岁,我们依旧会在这一刻不知所措。
因为这件事,我跟我妈没少冲突,我总是会为此炸毛,你能不能不要再跟我爸爸吵架时再跟我说了,那是我爸爸啊,你让我怎么面对我爸。
有一次,我妈说了一句话,她说,可是我没有姐妹,我跟谁说呢,我只能跟你说。
你看又会陷入对我妈的愧疚。
两头都被堵死了。
但是那次冲突非常有价值,给我带来了一个觉察,
“我妈她在当下没有办法消化痛苦,她只能转移。”
请注意,她没有办法。这是一个事实。
在那之前,我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不接受这个事实。我不能接受妈妈有负面情绪,我觉得这是我必须要去承担的,妈妈不能不高兴,她不高兴,就是我的错。
事实是用来看见和接受的。
对于事实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妈妈其实是可以不高兴的。且不高兴绝大多数跟你无关,是她自己要面对的课题。
妈妈的负面情绪,就不该是女儿负担的。
这句话乍一听很残忍,很多善良的女孩一听就退缩了,要对妈妈这么冷漠吗?还是会心疼啊。
不是的,其实这才是母女关系走向健康的一个起点。
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如何拯救彼此,而是如何与彼此的痛苦平静共处。
温和而坚定的,如如不动地面对她。
怎么做到?
就是两句话,是我们在做成人教育,和自己内部面对员工培训时一直强调的。
第一句,叫做如其所是。
我们的妈妈,她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苦恼,所以她转移到了我们这里。—— 这是事实,如其所是。
你心里就会稍微安定一下,不太会有波澜,什么愧疚啊,烦躁啊,不太有。
你阻抗什么,就是在喂养什么。你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
你接纳妈妈的负面情绪,那些负面情绪,就不会对你做功。
母亲节那天,我老公跟我妈有一次冲突。
在餐厅,每一道菜都很好吃,一上来就被分光,我猜我妈是怕小朋友够不着,几次要动手给小朋友夹菜,我老公说,哎呀你今天就别操心了,从早饭就开始操心。
他的本意是,今天你过节,我来分就好了,你就安心享受。
但是呢,表达方式的确容易被误解,语微急了点,声音呢,稍微大了点。
我妈当场挂脸。
以前我会怎么做呢?
我会跟我老公吵,你看你这事儿办的,你要理解妈妈,这么多人面前,她要面子的啊。她觉得自己的付出被人嫌弃。
我会跟我妈吵,我说你就不能改改吗,这么要面子,你没听出他就是希望你不要那么辛苦吗。
最后大家都不高兴。
为什么啊,因为我觉得我要为我妈妈的高兴负责,如果在她不开心的时候我不做什么,妈妈会对我失望。
可是,学会接受妈妈的失望,就是我们很重要的一课。
黄圣依在节目里说,我妈从来没有赞美过我。
李嘉格说,我是很期待我妈能肯定我的付出,但是她写那封信,觉得我可能会是个麻烦。
我们在线下课,有学员会哭着我,我一定要证明给我妈看。
我承认,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肯定。
但是如果你遇到的就是不会肯定你的父母呢?近乎偏执地想要他们满意,心里会很苦的。
我们来人世间走这一遭,是为了活成自己,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妈妈完全满意的女儿。
自由不是摆脱关系的枷锁,而是在关系中保持完整的自我。
那天在餐厅里,在我被卷入妈妈的人生之前,我试着如其所是:
我看到了一个事实:我老公和我妈,两位都有引领优势的人,在家庭这个小单元里,就“主控权”这个问题,产生了小小的冲突。
这就是事实,不要为事实苦恼。
然后呢,带着平静的心,去做些什么。
于是就来到第二句,叫做如我所做。
不是说冷漠旁观,而是问自己:
“那面对她的课题,我作为第三方能帮上点什么呢?”
后来我妈跟我抱怨我爸时,如果我能量不够,就嗯嗯嗯,能量充足的时候,就多问她几句,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不把自己卷入,时刻记得,那是他们夫妻的主要课题。
几次三番,我发现我妈不怎么跟我抱怨了,大概是因为,她觉得,索然无味,又或者我的态度让她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母亲节那天也是。
看到她不高兴了,我也没太干预,就正常跟她聊天,给她夹菜。
后来我们一起去看房子,她也不去,就坚持坐在车里。
得承认,在后视镜看到我妈不肯下车,其实心里是会有压力的,都说母女连心,但你就是得学着克服下意识,一次次拉开一点间隙。
这时候不做什么,就是最好的“做”。
跟我老公呢,也照旧相处,一起看综艺,周末就这样过完了,总体都是轻松自在的。
2天之后,我问我老公,从你的视角,我妈为什么生气啊?
我又问我妈,你是不是因为他态度不好才生气啊。
就只是聊一聊,不说服,不强求,不卷入,做一点作为家人,我能做的。
而由于没有我的强力参与,我发现,他们俩作为两个成年人,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平复那次冲突。
比如我妈在群里发跟姐妹的照片,我老公就在下面疯狂点赞,哇,照片拍的好好啊,好有野趣。
超可爱。
《苦尽柑来遇见你》里有一个细节,(我又要提这部剧了,真的太喜欢了)
“你不要可怜我,这是我的人生。你要过好你自己的人生。”
弹幕都说,好羡慕。
羡慕归羡慕,但是不要执着。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如果还是认定,如果母亲不改变,我就没办法幸福,就相当于把自己的人生拱手于无奈和痛苦之中。
有句话我很喜欢,说,一个人不是生下孩子就是母亲,而是被孩子造就为母亲。
我们作为已经成年的孩子,时刻都有机会,在刺激和反应之间,重新做一个选择。
可以随着我们新的选择,母亲会被我重新塑造为一个新的目标。
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比自己想得,要自由得多。
你说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