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占领民谣圈半壁江山的十三月文化如今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09 18:56

事实上,作为民谣界代表人物的万晓利、苏阳等等都曾是十三月文化旗下的签约艺人,“土摇”界的旗手谢天笑也曾是十三月文化的签约艺人。圈内人爱把十三月文化拿来与摩登天空相比,因为两家公司和老板都在做着“颇有情怀”的事情,所以外界关心的是他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除了好妹妹乐队、好声音冠军张磊、麻油叶马頔、宋冬野,说起民谣,你还会想起谁?更加小众的李志、万晓利、苏阳、山人乐队、马条、川子、钟立风?

事实上,作为民谣界代表人物的万晓利、苏阳等等都曾是十三月文化旗下的签约艺人,“土摇”界的旗手谢天笑也曾是十三月文化的签约艺人。

十三月唱片由卢中强创建于2006年,十年的时间,这家唱片公司一直保持着在民谣圈的活跃状态,出唱片,承办音乐节,策划了一场持续5年时间、声势浩大民谣全国巡演——“民谣在路上”,这个活动几乎引发了一场文化现象。

圈内人爱把十三月文化拿来与摩登天空相比,因为两家公司和老板都在做着“颇有情怀”的事情,所以外界关心的是他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摩登天空在沈黎晖的带领下,获得融资,与复星共同成立基金,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步入正轨,那么十三月文化呢?

十三月文化也获得了来自微影时代的A轮融资,那么微影时代的投资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小娱采访了十三月文化创始人卢中强,从山人乐队、苏阳、马条、川子,到众筹、众乐纪、新乐府,卢中强说他希望建立一种“十三月文化=民谣”这样一个标识。

卢中强

采访的最后,卢中强将他们接下来将会呈现在新乐府里面的音乐demo放给小娱听,传统+现代,至于融合得怎么样,小娱不说什么,留待你去评价。

玩民谣的都没钱,随着近两年民谣的“复兴”,持续了5年的“民谣在路上”活动的曝光度反倒是有所下降,似乎有些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十三月文化接下来将会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新乐府和电影,也许会刷新你对十三月文化的认识。

新乐府是什么?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包括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那么新乐府“新”在哪儿?说白了, 新乐府就是跨界,对中国戏曲进行年轻化、现代化包装,形成年轻化传播。

十三月多年来其实在做一件事,就是民谣的民族化,比如山人乐队,比如苏阳,比如川子。新乐府则是把中国最传统最核心最民族的东西——戏曲、民歌,来进行现代化改造和传播。

概念太抽象,小娱来给大家举几个栗子,比如 话剧+广东粤剧,电子+黄梅戏,电子+昆曲,电子+京剧,电子+评弹,后摇+古筝弹唱宋词 等等。

事实上,在过去的2015年,十三月文化的重点依然是民谣在路上,新乐府处于初试阶段。

15上半年,十三月文化只举行了11场新乐府演出,而没有大范围铺展开去。卢中强说“最近这3个月是完全在苦练内功”,“在今年3、4月份,新乐府会有一个特别密集的发布,现在一共有6档唱片都在等待发布”。

“在策划新乐府的过程中,昆曲也好,评弹也好,越剧也好,黄梅戏也好,我们都是跟一线艺术家合作,因为他们接触过大量的转型跨界”。

而在这11场新乐府演出过程中,经过调研,十三月文化十分自信地确认新乐府是一个对的方向,“但对的方向需要极致的产品呈现,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细致的准备,这批唱片的后期都是在英国完成的,投入很大”。

“新乐府将是改变华语音乐生态的一套产品”,卢中强如是说。

新乐府的推广也将会配合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进行,3月份,新乐府的发布会将会联合乐视做线上直播,5月份,十三月文化将会策划一个新乐府演出季的音乐节。

新乐府依然是民谣,十三月的核心也会一直是民谣。

按照卢中强的看法,民谣的定义不局限于流派、门类的划分,好的内容都可以归入十三月文化定义的民谣, “民谣就是一个有人文精神,有独立思考的音乐内容”,如果要再加上一点,就是“收藏价值”。

川子

随着渠道的丰富,新媒体的发展,内容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出口,而不再仅限于唱片、甚至音乐节,IP的强化需要多维度联动。

而事实上,“民谣在路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由艺人经纪、唱片、线下演出、电影等多层次的内容构成的IP。

在卢中强看来,单从内容上面来讲,从创造力上来讲,民谣的创作没有以前好,“现在还是没有人比万晓利牛逼,原生态的,你玩不过山人,玩不过苏阳。”

但是,好妹妹乐队以及陈粒等新人们胜在懂得营销。“在有好内容作为导向的基础上,好妹妹的走红是一个特别值得这个行业去研究的娱乐营销案例”。

“比如李志,他做的一个不插电演唱会,从整场的包装、视频,到乐队的状态来看,是一个成熟的产品”。

而好妹妹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包装”,他们有自己的电台,参加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众筹工体演唱会卖三万张门票,他们懂得维护歌迷,转换粉丝。

卢中强说,“这两个孩子本身也属于拥有特别高的情商”,“他们知道怎么样利用自媒体发声,形成一个事件,这都是极其聪明的”,“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

实际上,十三月文化“民谣在路上”目前进行了300多场演出,一共构成了5000多万的收入,收入的80%分给乐队,盈利不错,然而只是赚了些小钱。

但去年他们做了“大冰和他的朋友们”这样一个民谣在路上活动,慢慢地摸索到“要从一个单个IP的生态转变为构建一个相对来说多渠道的生态”,也找到了更大的商业化空间。

“大冰和他的朋友们”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从而形成了一个现象。

通过整合从高校巡演到音乐厅演出、书籍出版以及新媒体的运作,这件事情获得了更大的商业可能。

卢中强告诉小娱,2015年,十三月已经初步尝到了自媒体带来的直接收益。 “2015年,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卖票150多万,周边产品卖了50多万”。

而通过与大冰合作, 15年十三月文化走了200多座高校,建了200多座高校的微信群,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持群活跃,而这种用户的黏性也间接地为他们带来了收益。

尝到了甜头,2016年,十三月文化计划有高校巡演300场,音乐厅和剧场演出50场,外加3个音乐节。另外,他们将要参股一些微信公号,进入公号的运营,因为卢中强非常看重自媒体。

除此之外,十三月文化在喜马拉雅和荔枝两个平台上的听众将近7万也保持了很好的活跃度。而他们的音乐广播节目现在落地了7个城市,接下来,将会扩展到40个城市。

同时,十三月文化也在充分发掘校园巡演部分的娱乐营销价值,他们曾经在巡演的过程中,完成电影《一切都好》的宣发。

以上这些都是十三月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营销与IP构建的成功试验。

虽然有过成功的尝试,但卢中强告诉小娱,“新乐府的推广有一个先天的传播瓶颈”,因为这件事情太小众!那么如何去做普及呢?

“在高校巡演的过程中,我们会请那些特别酷的电子音乐家,以及戏曲大师,一块现场去教孩子们remix”,通过现场体验与互动,大学生们会慢慢地接受这种跨界的形式,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另外,十三月文化线下演出场所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目前仍处于实验性质的演出场所今后直接可以与草坪音乐节联系起来。

“我希望我们的内容有一个我们自己生态下的贯通性和协作。”

卢中强告诉娱乐资本论,“2016年,我们会做一部音乐节和众筹的电影”,“因为微影投了我们,我们会更多地做一些音乐IP向影视的转换升级。”

“微影的野心也好,版图也好,它构建出来一套东西,是充满了想象力的”,“我们希望在它的大生态下构建一个民谣的小生态”。

微影时代为什么投了十三月文化,在卢中强看来有两点,就是十三月文化发掘新IP和开拓跑道的能力。

如今,渠道在增长,但是资本留出了很大空间需要好的内容去填充,十三月文化做的就是内容发掘与培育。

“渠道和平台是一种想象,但基于好内容的平台和渠道,才是更好的想象”,“中国音乐产业的问题,在于内容的不堪”。

在之前,十三月文化也有过网剧项目,但2016年,十三月文化在音乐IP的影视转换方面将集中在电影上面。卢中强向小娱透露,这部电影名字叫《民谣在路上》,类似于《放牛班的春天》那样的题材,“会是比较偏真人秀的方式,目前选定了在康定的一个藏族孩子合唱团,他们来唱他们的民歌”。

当然,这个电影有可能会做成一个系列,“今年我们做了藏区,明年可能会是内蒙”。

电影《民谣在路上》将会在2016年末上映,卢中强说“我觉得是一部特别温暖的电影,它不是公益,不是建希望小学,或者捐硬件”,他们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这些孩子们天籁一样的歌声,能够和民谣在路上一起让更多的人知道。

现在,从挖掘内容和布局民谣全生态链的角度考虑,十三月文化也在做自己的投资, 他们投资了一个新锐民谣音乐品牌“众乐纪”,用于收集民谣“遗珠”。

从一群民谣歌手坐着火车满中国去演出,到做新乐府和《民谣在路上》电影,就像卢中强说的那样“十三月永远要做新的东西,这才有价值。”

网址:曾经占领民谣圈半壁江山的十三月文化如今怎么样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1662674

相关内容

大院文化影响一代人,如今大院子弟占娱乐圈半壁江山,看看都有谁
流量明星占据娱乐圈半壁江山,很难想象二十年后娱乐圈是什么模样
12月投诉排行榜前十:凯美瑞和天籁上榜,大众占据“半壁江山”
为什么说东北占据了全国娱乐界的“小半壁江山”?
赵本山在东北的势力有多大 称霸东北三省无敌手占据北京半壁江山
娱乐圈当红的她们竟是少数民族!满族占了娱乐圈“半壁江山”?
《我是唱作人》首发歌手8位,东北人占了半壁江山,东北唱作人?
网络小说成改编宠儿 已占荧屏半壁江山
娱乐圈8大同学帮霸占圈内半壁江山 董卿和陆毅薛佳凝竟是同学!
占据娱乐圈半壁江山的东北人,如此有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原来是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