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大学走出校门后就一直在行政部门呆着,看的多了,也接触多了,就会自己的一番思考。不敢说自己看的说的都是有代表性的,但终究是可以反映某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象前段时间在网络和各种公开报道中说到的关于老实人的提拨使用问题,大家都对如何使用“老实人”(跟我题目中的“老黄牛”应该是同一种对象)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我们不难看到,不少真正有能力、有正气、讲原则、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干部吃不开、走不顺、受冷落。他们在评先选优时也许都能被评上先进,有的甚至是可以做为名人来宣传,可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候,特别是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却永远没有排上号,即便是提拔了,多数也只是一个“安慰”性质的职务,而很少能在重要岗位出现。前段时间本地的宣传部门曾经推出了一个先进典型,说的是一个消防战士如何英勇救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很大贡献的事迹。当听完他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有个同事就问我,象他这样的英雄,为什么入伍那么多年,到现在还只是个班长,而他原来的手下提干的提干,升官的长官了,他自己却还纹丝不动呢?这一问真的把我问倒了。确实,这样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平心而论,我们队伍中的“老黄牛”干部,他们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一身正气,讲原则,讲党性,不搞团团伙伙,不去拉拉扯扯;他们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干实事而不会“来事”;他们对待工作敢负责、敢较真、不推诿,从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他们像“老黄牛”那样,只顾埋头干活,踏实干事。可以说,这样的干部应该是党的事业最有力的依靠和支撑,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和学习的榜样。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往往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说得太直而容易得罪领导,因为不善于拉关系而容易被人冷落,因为不太圆滑而容易让人认为不灵活……在一些人的眼里,这样的“老黄牛”通常是成为清高、骄傲、古板的代名词。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缺少这样的人来做事,来支撑门面,但这样的人始终是“只能重用,不能提拔”。工作的时候会想到你,提拔的时候却被排除在领导的视线之外。
时代需要“老黄牛”,事业更需要“老黄牛”,不让“老黄牛”干部流汗又流泪,也成了我们很多领导的共识了。个人认为,光有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用人新导向。从制度上保证他们能干事、好干事、干成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前途上为他们提拔使用进行认真考虑,坚持同等从优、同等从先,让干成事有正气的“老黄牛”脱颖而出,得以提拔重用。
在体制内,用怎么样的人就是一个导向。只有让有能力、会做事、肯做事的“老黄牛”干部不再受伤、受排斥,让这样的干部真正吃香、有前途。这样的干部就会成为我们干部队伍的标杆,一种引人学习的榜样,一种干部成长的动力,一个干部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我们干部队伍中目前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