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了两条微博。
一条是周笔畅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的片段。 当被问及这些年来最感谢的人时,她几乎没有犹豫地说出了汪涵的名字。
镜头里的她,眼神里有种很难形容的安定感,那种安定不是客套,不是感激,更像是——找到了港湾的安全感。
另一条是长沙街头的偶遇。39岁的周笔畅,素颜、洞洞鞋,短袖牛仔裤;51岁的汪涵,白胡子、大裤衩,人字拖。两人坐在手语咖啡馆门口的塑料椅子上,举着咖啡杯,聊了整整一个小时。
路过的路人好奇地拍下这幅画面发到网上:"这俩人看起来像父女,但仔细一看,原来是周笔畅和汪涵!"
01
2005年,长沙。
那一年,19岁的周笔畅站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她穿着一件普通的T恤,顶着一副黑框眼镜,双手紧握着麦克风,紧张得脚尖一下一下地跺着地板。
而站在舞台旁的汪涵,正是那场比赛的主持人。 他身穿西装,嘴角带笑,眼神里却藏着一丝担忧。 或许,他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青涩又害羞的小姑娘,竟然能用一首《天黑黑》唱哭全场,拿下亚军。
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汪涵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后台的化妆间。 那时候他刚结束《越策越开心》的录制,路过时听到有人在轻声哼唱。 循着声音找过去,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女孩,手里拿着歌词本,一遍遍地练习着,神情专注得像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这孩子,挺用功的。" 汪涵后来在一次访谈中回忆起那个场景时说。
那时候的周笔畅,还不知道这个路过的"汪叔叔",会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之一。
02
真正让汪涵对周笔畅刮目相看的,是一次录制间隙发生的小事。
那天录制到很晚,所有人都累了。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周笔畅坐在休息区,手里拿着一瓶水,但她没有急着喝,而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工作人员。
看到有人咳嗽,她会主动递上润喉糖;看到有人累了,她会悄悄让出自己的椅子;看到有人饿了,她会分享自己的小零食。
"她总是这样,"一位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明明自己也很累,但总是先想着别人。 那种善良不是装出来的,是骨子里的。"
汪涵看在眼里,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触动。 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孩,身上有种很难得的品质——善良,而且是那种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善良。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选秀舞台上,这样的品质尤其珍贵。
从那以后,汪涵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着这个女孩。 他发现,周笔畅在台上唱歌时是自信的,眼神里有光;但在台下与人交往时,总是显得小心翼翼。
她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而紧张,会因为担心打扰到别人而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笔笔这孩子,太会照顾其他人的情绪了。"汪涵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2006年,《超级女声》结束后,周笔畅签约了华谊兄弟音乐,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 但现实比想象中要残酷得多。
据媒体报道,她的首张专辑《谁动了我的琴弦》虽然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销量并不理想。 公司对她的态度开始变得微妙,资源倾斜也不如预期。 那段时间,周笔畅经常一个人坐在录音室里,对着话筒发呆。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
就在这个时候,汪涵出现了。
他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也没有给什么建议,只是陪着她坐在录音室里,听她唱歌。 有时候,他会带一些小点心过来,说是路过买的,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专门为她买的。
"那段时间,汪涵老师经常来录音室,"周笔畅的制作人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他从来不打扰笔笔工作,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但你能感觉到,有他在,整个氛围都不一样了,更安心,更有力量。"
有一次,周笔畅录歌录到很晚,声音都哑了。 汪涵默默地递给她一杯温水,然后说:"笔笔,你知道吗? 真正的好声音,不是完美无瑕的,而是有温度的。 你的声音,就是有温度的。"
那一刻,周笔畅的眼泪掉了下来。 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被理解。 在这个追求完美、追求商业成功的行业里,有人告诉她,做自己就够了。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笔畅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 她的音乐风格逐渐成熟,从最初的青涩逐渐蜕变为独具特色的"笔式情歌",粉丝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但汪涵对她的关心,从未因为她的成功而减少。
2010年,周笔畅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时间》。 那是她第一次开个唱,紧张得不行。 据当时的工作人员透露,彩排的时候,她的声音都在颤抖,一遍遍地问:"这样行吗?会不会让大家失望?"
汪涵那天特意推掉了《天天向上》的录制,从长沙飞到北京。 他没有坐在VIP席,而是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静地看着台上的周笔畅。
演唱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周笔畅在台上说:"今天有一个对我很重要的人来了,他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关怀,什么叫做陪伴。" 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汪涵所在的方向。
台下的汪涵,眼眶红了。 那一刻,所有人都看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友谊。
这20年,娱乐圈光怪陆离,流量明星换了一茬又一茬。
周笔畅从那个紧张跺脚的小姑娘,唱成了如今的"笔总"。她剪掉了超女时期的长发,换上了利落的短发;她从单纯的歌手,变成了词曲创作者,甚至开起了个人工作室。
汪涵呢?从台上的"涵哥"变成了台下的"涵叔"。他离开了主持了十几年的《天天向上》,头发白了,胡子也白了,甚至有些发福了。
但他开始做更多公益,创办了"手语咖啡馆",为听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这20年里,他们的身份在变,年龄在变,外貌在变,但有些东西没变,比如他们的关系。
每次周笔畅回长沙,汪涵家的门永远开着;每次汪涵举办公益活动,周笔畅永远第一个到。
这次周笔畅长沙演唱会结束,第二天就直接去了汪涵的"手语咖啡馆"。 两人点了杯咖啡,穿着洞洞鞋,坐在路边聊了一个小时。
这些年来,周笔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汪涵给她的那份关怀。
"笔笔现在也成了大家的'知心姐姐',"一位与她合作过的歌手在微博上写道,"她身上有种很特别的力量,能让人感到安心。
而汪涵,依然是那个默默守护着她的人。
"有些人的友谊,是热闹的;有些人的友谊,是安静的。" 周笔畅在一次访谈中这样形容她和汪涵的关系。
2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这一切,都是时间留下的答案。
毕竟,在这个连"永久会员"都有期限的时代,"20年"这三个字,确实值得我们多品一品。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友谊,也都能成为别人生命中的那份关怀。 愿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更多这样的友谊,而变得更加美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