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创团 哎呀妈
本文首发小十点
在小区带女儿遛弯,跟几位相熟的奶奶聊了起来。
看到我和女儿有说有笑的样子,这些奶奶不禁感慨,语气中透露一丝丝抱怨:
“我家孙子跟你们一样,现在只亲妈妈,都不跟奶奶玩了。”
“以前都是我把孙女带大的,特别黏我,怎么大了都不理我了呢?”
“我孙子也是,爸妈一回家就冲过去,我喊他吃饭都不听,白养他这么久,真不孝顺。”
听她们分享,好像真有这么一回事。
我女儿也是奶奶从小帮忙照顾的,头几年工作忙回家比较晚,女儿都跟奶奶睡。
自从去年上大班,女儿一反常态,非要等我下班跟我睡,奶奶怎么哄都不行。
自此,女儿明显不怎么“亲”奶奶,奶奶说带她下楼晃悠也不跟。
深究背后的原因,发现不是孩子不孝顺,而是他长大了。
奶奶的爱
渐渐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说起对孙辈们的疼爱,奶奶绝对榜上有名。
像我女儿是家里第一个孙女,奶奶从小宠到不行。
经常买好吃的进口水果给孩子吃,一到周末就去逛商场买孩子的衣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女儿在屋里觉得热,随口说“要是有冰淇淋吃就好”,奶奶听到后,大中午偷偷跑去小区外商场里买。
怕冰淇淋融化,还一路小跑回来。
看她这么“爱”孩子,我既欣慰,又心疼,提醒她别太宠孩子。
可那时奶奶觉得,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开心,她出钱出汗都值得。
慢慢女儿大了,虽然她知道奶奶很疼她,但却不想奶奶管她太多。
不再“听”奶奶的话,吃奶奶准备好的水果,穿奶奶一早给她准备好的裙子。
女儿甚至大声朝着奶奶喊:“别收拾我的书桌,我的模型还没做好呢。”
刚开始奶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小声嘀咕着:“脾气这么差,对奶奶都没礼貌了,难教啊。”
这,就是大部分奶奶都遇过类似的情况。
这种爱的方式,孙子孙女明明小时候很受用,为什么长大后态度就完全变了呢?
担心怕孩子磕着碰着,难免过度保护孩子。
互动方式也较为单一,总希望孩子听话懂事,有时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
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这时,他更需要被理解、被支持,渐渐不喜欢和奶奶亲近了。
正如一个孩子说的:“每次回老家,奶奶总是叫我吃东西,我不想吃,她还硬塞,有点讨厌。”
虽说奶奶对孩子的爱,是本能,毫无杂质。
但孩子大了,还是要提醒家里的老人:给爱松下绑,孩子大了,就放手让他自己做决定。
只有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和特质。
不控制、不干涉、不包办,给他有边界感的爱,他才能以成熟的心态去面对身边每段关系。
而奶奶对他的关心和爱,则会成为他童年时代最温暖的底色,不断激励他前行。
微妙的婆媳关系
让孩子的心理天平失衡
心理咨询师摩卡有个学员,十四五岁,性格稳重又体贴,很少发脾气,大家都喊他小暖男。
可有次回家,他跟奶奶爆发巨大的冲突,甚至跟前来了解情况的爸爸大打出手。
摩卡耐心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孩子跟奶奶发那么大的火,是奶奶一直在他面前数落妈妈的不是。
从小到大,妈妈辛苦照顾着整个家,可奶奶像看不见一样,总在鸡蛋里挑骨头。
不仅天天在家里唠叨,还当着他和爸爸的面,说妈妈的各种坏话。
说完了还要反问他:“你说是不是?”
这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一开始只能在心里替妈妈鸣不平,生奶奶的闷气。
可奶奶越说越过分,还批评他跟妈妈一样态度不好。
那一下,他心里的委屈、不满,终于压抑不住爆发了出来,选择和奶奶对抗。
结果爸爸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和母亲吵得激烈,也加入这场混战中,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也许大部分人的家里,未必会起这么大的冲突。
但有些奶奶对孩子妈妈的不满、否认和打压,在孩子听来,就是说给自己听的。
就像心理咨询师摩卡事后的总结: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自己的妈妈,在一个孩子面前否定他的母亲,等于让孩子否定自己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孩子有多大的容量,能接纳别人对自己父母的负面评价?
他又怎么可能理解得了婆媳之间的复杂关系,中立地看待彼此的矛盾和问题。
谁说妈妈的坏话,念叨妈妈的不是,他就本能地讨厌谁,就算爱他的奶奶,他也一样选择疏远。
所以说,家里的大人要学会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不要让夹在中间的孩子为难。
如果老人爱念叨,说话没有遮拦,父母要跟孩子澄清老人的本意,免得孩子误解,疏远老人。
如果关系真存在嫌隙,避免在孩子面前说彼此的坏话,更不要互相攻击,孩子不该参与到大人的矛盾和恩怨里。
孩子要受到牵连,及时安抚他的情绪,说明不是他的问题,大人们会好好处理,不用太担心。
有些事说开了,才能守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他远离站队的纠结和为难。
孩子和老人的代沟
无比避免越变越大
之前看过一个采访视频。
小谭是个留守儿童,从小就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
虽然老人家疼爱他,自己也很依赖,但他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并不好。
偷偷拿家里的钱,沉迷网络,晚上还溜出去打游戏,爷爷奶奶打电话给他他不听。
小时候不听话,家里会打他,可长大后,爷爷奶奶拿他没办法,他也不跟家人说任何话。
他说,自己和爷爷奶奶隔了两代,代沟很大。
在老人家看来,他就是贪玩,想干嘛就随他意,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跟他沟通,引导他变好。
小谭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许多孩子越长大,越不亲奶奶的另一个原因。
如今新事物层出不穷,资讯信息过于发达,孩子每天生活的世界,和老一辈的差别巨大。
他们习惯在游戏、短视频里找乐趣,可奶奶们,连手机怎么语音聊天都未必知道,更别说跟上孩子的节奏和步伐。
有次看到一个五年级孩子和奶奶的对话,明显感觉到奶奶的局促和尴尬。
奶奶从红色塑料袋里掏出个喜羊羊玩偶,满脸笑容跟孙子说:“你看,奶奶特地给你买的。你小时候最喜欢了。”
一直低头玩手机的孙子,微微瞥了一眼,不耐烦地回答:“现在还有谁玩这个啊。”
冰冷的语气,冻结了奶奶的笑容。
说实话,孩子长大的速度,太快了,快到老一辈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变得陌生、不亲。
那些奶奶最喜欢问的“吃饱了没”、“考试考得怎样”、“听话,让你爸爸妈妈省心点”,每一句话都成了孩子的耳边风。
听了就算,很难走心。
沟通无法同频,交流格外费劲。
时间久了,孩子也就渐渐不愿和奶奶呆在一起了。
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跟老人相处,父母要做好引导和示范。
告诉他老人的思维逻辑模式,设身处地理解老人表达爱的方式。
同时,多给孩子和老人呆在一起的机会,教他怎么跟老人聊天,多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必要时,主动带家里的老人体验现在的信息环境,接触新资讯,不至于落伍,跟不上新时代的潮流。
家里有老人的帮忙,无疑给我们做父母的减轻很多养育压力。
感恩他们的付出之余,别忘了,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老人就要适当退出了。
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有条件的话,亲自带孩子。
实在需要爷爷奶奶帮忙,则要留意这些具体的时间段:
3岁前,孩子的生活需要放第一位,老人可以多参与一些。
3岁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父母要花时间陪伴,教育,给他立规矩。
6岁开始,孩子上小学,重心从家庭转移到学校,老人退出,父母回归,亲自肩负教育的责任。
所谓的“退出”,不是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圈,放下和孩子的关系。
而是父母接力,回到自己的舞台,用更好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引导孩子向上。
最后,借用一位教育大师的话和各位父母们共勉: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转变,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和孩子的关系。
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好好托举你的孩子,他才能感知爱,分享爱,一生在爱中得力前行。
-作者-
哎呀妈 高校教育心理学老师,小十点签约作者。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