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人屡次“被去世”?
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媒介》中说道:“公众有爱好不幸、灾祸、死亡的病态倾向。附和并参与谣言在心理上获得的慰藉广泛证实了人们对谣言的可信性并不是那么吹毛求疵的。获悉一个谣言能使我们根深蒂固的感情获得安慰。谣言远不是有幻觉的人一时神经错乱的行为,而是一个警告的呼声。”
这样看来,制造名人“被去世”的谣言,有时候只是造谣者对自我心理的一种满足。
但如果仅仅靠造谣者的力量,并不见得可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1. 新媒体是助推器
1994年互联网技术传入我国,给我们带来了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并且大部分都是“草根阶层”,虽然覆盖面更广,但由于传播主体的素质高低不同,因此辨识能力不佳。加上网络自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自由性和交互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此外,与以往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受众更多,与受众的亲和力更强,而这种亲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更相信谁的话。但网络信息没有正规的发布渠道和公信力,因此传播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出问题。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呈现出的许多不理性特点,也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一个谣言的扩散器。
网络媒体的跨越性、多样化、交互性、小世界传播、拓扑结构都可能助长谣言的泛滥。但,为什么主流媒体在谣言上有时候也“傻傻分不清楚”?
2. 主流媒体把关失职
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主流媒体为和新媒体争夺时效性,有时候还未核实信息真实性,就已经将信息传播出去。而主流媒体身为信息的主流传播渠道,在群众在具有更强的公信力,因而从主流媒体流传出来的谣言被信服和采纳的可能性也越高。
此外,权威机构封锁消息等措施的失效、“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检验网络真实的间接和滞后性等特点,都有可能激化谣言传播。
学者泽奈普?图费克奇(Zeynep Tufekci)指出,“几十年来,主流媒体的记者都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判断什么样的信息值得公众讨论,什么样的观点又太过激进,”但新媒体的出现削弱了“把关人”角色,“削弱既有利处又有弊处;既有机遇又有危机”。
哥伦比亚大学Tow数字媒体中心主任(Tow Centre for Digital Journalism)、斯考特基金会(Scott Trust)董事会成员贝尔(Bell)也说 :“过去5年,我们的新闻生态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媒体出版人不再能够控制新闻的传播,如今很多读者对新闻的消费都要经过“无法预期及身在暗处的算法和平台的过滤”。
如何避免这些谣言?
1. 核实网络信息
各个媒体在发布新闻信息时,要核实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不能道听途说去助长谣言之风,更不能以未经核实的网上信息为线索进行报道。主流媒体作为更加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对于网络信息更要加以甄别,确认信息来源后再进行发布,发现谣言立即进行硬性干预,不要为抢时效和独家就跟风传播信息。
2. 及时报道真相
谣言容易被人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主流媒体在事件发生后对真相报道的不及时。所以,主流媒体在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发布消息来抑制谣言的函数,谣言产生后,也要第一时间进行辨别并及时发出声明进行辟谣,避免其向更大范围内传播。
这几年
网络上疯狂流传的“被去世”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并且屡禁不止。有人说名人“被去世”是黑色幽默,是在开玩笑。可这个玩笑开得实在有些过火。明星们可以一笑了之,但那些制造“被去世”谣言的人无疑是侵犯了名人的隐私权,已经触犯了法律。希望无论是网民还是媒体都要洁身自好,不要恶意散布和传播不实信息,让名人不再“被去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