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剖析牛群人格特征:他的幸福标准与我们不同
2003.03.31 16:04:33牛群“裸捐”消息面世后,遭受到的近乎铺天盖地的质疑与指责,有网络评论指出,牛群开始“玩疯了”。就一系列关于牛群的争论,记者与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博士对话。
孙时进博士认为,如果仅此就认为牛群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盲目的炒作行为,不免过于武断。他认为,牛群作为一名优秀的相声演员,作为一名成功的明星人物,其心理、精神状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与大众理解中的名人心理,已经是不一样了。一般的人,处于社会的一般角色的时候,他的经济、地位,可能并不是出于一种自己的理想的状态中。这时候的人的心理,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处于一种追求名利的状态中。而很多著名人物,一旦他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心态就不仅仅局限于名利的层次了。这时候的人,更多地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关怀、反馈这个社会,他们这时候的大脑,更加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所感动。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老百姓可能是把物质上的优越作为评判幸福的标准,而对于一些经济上已经取得了成功的人来说,可能追求精神层次上的超越与满足才是他们真正的幸福所在。
因此,孙博士认为,人们不必对牛群的“裸捐”行为过于“苛求”。我们不需要去没有根据的戴着对名人诚信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牛群的善良行为。牛群既然敢白纸黑字做出这一系列的捐献协议,就是把自己今后的所作所为放在了公众的舆论监督之下,用自己今后的实际行动来履行今天作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