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校园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
一个师生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连同它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流传至今。
电影中的“冯老师”温柔体贴,善良可亲,符合“最好的老师”的形象。
在电影之外,饰演“冯老师”的影星张圆也与“最好的妻子”相契合。
1958年,32岁的张圆圆带着女儿张宜庄,两人的婚姻与长影厂著名导演彦夫结婚。
此后,夫妻携手43年,白首未离。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专家,作为60年代的“22大电影明星”之一。
成为“老师”,成为“间谍”,为新中国的“屏幕初吻”做出过贡献。
张圆活跃在银幕前,为观众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
然后躲在幕后,她给了丈夫和一对孩子最好的房子……
不叫就已经,一声惊
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汲水县,张圆圆只在小时候过着美好的生活。
8岁时父亲病故,此后母亲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生活越来越艰苦。
“我成绩很好,但四年级刚结束,妈妈就说‘女孩,家里没钱’。 我再也骑不动了。 很难啊。 家人不能吃饭了。 你怎么能付钱读书? 我开始做家务、农活了……"
看可爱书的孩子即使是田间地头,也会空档找书看,或者去学校当旁听生。
在表姐杂志《戏考》上看了电影故事和表演技巧的相关内容后。
年幼的张圆圆有时会梦想演员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1949年迎来了新的生活,张圆也有了上学的机会。
先是通过考试进入华北联合大学第三部分,但命运改变了,才过了半年她就因病退学了。
幸运的是,康复后再次报考学校,她首先成为了中央戏剧普通科演员班的一员。
半年后,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与李亚林、李琳琅等人成为中国第一个正规表演专业的学生。
两年多后加入北影厂演员剧团。
1955年,严恭导演拍摄校园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
副导演苏里等人在北京各小学挑选了李锡祥、张咏英、赵维勤等小演员。
而在少先队辅导员“冯老师”的角色中,严恭教练直接合影,并选择了北影厂的张圆。
“那是我的第一个角色,给了我很大的信任,所以我觉得不能让相信我的人失望……”
为了掌握“老师”的经历,张圆圆来到学校体验了三个月。
在教室旁听,个人自我讲课,和学生们朝夕相处。
真的融入了,“我其实没有演戏。 孩子们的善良、热心和纯真感动了我。 我让他们有了真情,表达了朴素的善意。 ”
29岁,张圆在这部电影中大放异彩。
10多年来,她一直以“老师”的身份和她的“学生们”保持着联系。
多亏了这部电影,张圆和长影厂的年轻导演林农等人成了好朋友。
1956年,张圆饰演“中国第一”。
由郭凯敏和张瑜合拍的《庐山恋》,一直被誉为“新中国银幕初吻电影”。
其实这个“第一”应该是张圆、温锡莹、卫禹平等人出演的《沙漠里的战斗》。
这部电影讲的是驻扎在天山的一个师担负着生产建设的开发任务。
讲述了在搜查课长“杨发”的带领下,辛苦地找到水源,开垦荒地变成良田的故事。
张圆饰演女工程师“张珍”,与“杨发”并肩奋斗中感情萌发。
戈壁中两人互相发表意见,深吻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和出演《祖国的花朵》一样认真,张圆去学校学习地质知识,去摄影地接受劳动。
剧本里的“张珍”会骑马,但在平原长大的张圆不肯借位拍戏,与马较劲。
“那匹马啊,一开始完全不受控制。 我被刷了好几次。 全身都是痣,有一次腰差点断了。 导演说不要再做了,但我不。 幸运的是,困难被克服了。 ”
鸿传书,传婚姻
从遛马培养感情,到慢慢掌握骑马技术。
最终结束剧中骑马镜头的拍摄时,“我是那个的骄傲啊。 我没有掩饰。 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应对了导演和观众。 当演员无愧! ”
不认输、坚强的性格,认真工作的态度,给张圆带来了很棒的男人。
彦夫出生于1924年,比张圆大两岁,18岁成为电影演员。
我参加东北电影公司成立的时候,1949年成为第一个导演,经常和林农、武兆堤等人交往。
1956年,他和这些朋友一起被“打包”送到北京,进行导演的专业维修。
“我们一起吃饭吧。 是林农张开的嘴。 他说他有非常好的朋友。 32岁被称为彦夫。 很有文采和气质。 ……他说这个人好,我说不行。 我离过婚。 还有女儿。 不合适……"
在此之前,张圆有过失败的婚姻,几年前离婚后带着女儿张宜庄一个人生活。
这几年,她到哪里都带着女儿在一起。
把一颗心分成一半致力于事业,另一半留给女儿。 张圆对个人感情不太期待。
在她心里,演个好戏,带个好孩子就行了。
“你还年轻,小庄很小,最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你只要看到,我就保证票。 这个人品行绝对不错! 另外,他很好。 你差吗? 我觉得你很好。 你们完全对……”
武兆堤稍微说服了一下,最后直接决定了时间和地点。 明天下午2点,北海公园不消失。
知道朋友很亲切,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的张圆圆只能如约而行。
“虽然不像是导演,但他话很少,很有礼貌。 我说了我的情况,我想他对我什么都没想。 不管我说什么,他的回答都很恰当,不是‘是吗’,而是‘啊,好吧’……”
但是,张圆不知道。 于彦夫已经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很多张圆认真工作的故事。
他还没见面就对眼前的女人有好感,见面心里更高兴。
只是紧张,他也想给对方留下稳重的印象,所以没怎么说话。
见到张圆忘了这件事,在外面演戏的她竟然收到了彦夫的信。
没有写风花雪月和好感,这个男人只把自己的经验和进行中的生活如数告知。
看着对方用朴实的文字分享生活,张圆也慢慢回信。
她会说说自己对于演戏的坚持,讲讲自己的烦恼,笑谈所见所闻。
通信近两年,均忙于事业的两人很少见面,却也成了最熟悉彼此的人。
而张圆在《探亲记》剧组与桑夫和谢添熟悉之后,谢添竟然也有了保媒拉线的念头。
“我有个兄弟叫于彦夫,现在在云南导《芦笙恋歌》。他人很不错,以我看人的眼光,我觉得你们真合适。等拍完这个我介绍你们认识吧,千万莫推辞!”
这话一出张圆就笑:“你觉得我跟那个闷葫芦哪里合适?”
这一问谢添就拍手直呼有戏,原来是认识的,看起来还不讨厌。
于是好话像是不要钱,一边夸张圆贤淑坚强善良,一边讲于彦夫才华横溢踏实上进。
当天晚上张圆就写信给于彦夫,将此事好一阵打趣。
而半个月后收到的回信,开篇就是“张圆同志,我斟酌再三,有些话还是要向你说明,希望你不会觉得唐突……”
一封长长的告白信看得张圆脸红心热。
原来于彦夫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为显尊重,从来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被一个人这样珍重,张圆的心里有感动,更多的是想要与这个人相守一生的冲动。
拍完电影回到北京,郑重地回信一封。
之后32岁的张圆拉着女儿张宜庄,嫁给了紧张地说话都结巴的于彦夫。
心有彼此,相互成就
一个是北影厂的演员,一个是长影厂的导演,新婚小夫妻因工作开始异地分居。
“我们休息时间很难碰到一起,那两年好像每天都在路上。不是我去他的组,就是他去我的组,钱全扔给铁路部了,也不觉得辛苦,你说奇怪不奇怪……”
而为了和妻子有更多在一起的时间,于彦夫开始邀请张圆出演自己的电影。
从《徐秋影案件》中的“特务邱涤凡”,到《水库上的歌声》里的记者“张虹”,还有《笑逐颜开》中善良贤惠的“何慧英”……
北影厂的领导赵子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知道夫妻分居总不是办法,于是帮张圆打申请,将其调往了长影厂。
也正因如此,两个人终于能够过起真正的夫妻生活,之后也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没要求妻子为家庭放弃事业,于彦夫一边对继女始终如一地好,一边分担家中事务。
出于对张宜庄学业的考虑,他接来自己的母亲在家中照顾女儿。
也想到母亲的年纪,照顾两个孩子恐怕有压力,于是他将儿子绑在身上行走于各个拍摄地。
张圆感动于丈夫的所作所为,也尽量多参与丈夫的拍摄,与丈夫一同照顾孩子。
从不会说因为有夫妻关系,于彦夫就在选角时“避亲”。
“张圆很优秀,她对待工作永远认真执着,谦虚细心。我没见过比她更好学的演员,对于电影的热爱,她不比任何人少。没人说我以公谋私,她的演绎就是最好的回答。”
而从1958年到1966年之间,张圆走上演员高峰。
乘着《东风》开始《船厂追踪》,用“董永贞”唱响《羌笛颂》。
看着《太阳刚出山》,将“林支书”演得朝气又有希望。
还在《炉火正红》中饰演工程师“年凤仪”,成为《景颇姑娘》中的“李医生”。
1964年,林农邀请张圆出演《兵临城下》。
与李默然、庞学勤、中叔皇等知名演员搭档,她的“杨玉芳”也毫不逊色。
之后和史可夫、卢桂兰合作《特快列车》,与赵文瑜、白德彰演绎《雁红岭下》……
扮什么角色,像什么人物。
张圆一人千面的演出,让她在60年代初,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王丹凤等人并列中国“22大电影明星”。
而妻子优秀,丈夫也毫不相让。
《夏天的故事》《自有后来人》《万木春》、戏曲片《节振国》……
于彦夫陆续执导了多部优秀影片,在导演领域积累下不菲的声明。
于彦夫(右)在电影拍摄现场
只是1966年,42岁的于彦夫没来得及将戏曲片《天天向上》收尾就进了“牛棚”。
突如其来的运动打乱了张圆的和谐又美满的生活。
她让已经半大的女儿张宜庄拉紧儿子的手去上学。
之后中止工作,一边关心着丈夫一边在职工食堂卖饭票。
“起早贪黑啊,动不动还有一些公开批评。张圆很坚强,她不仅自己扛下来,还不停鼓励我,让我别丧气。我们已经算幸运的了,一家人都还在一个地方……”
那之后整整5年的时间里,张圆将女儿送进社会参加工作,也用双手担起儿子的学业之路。
直到1971年于彦夫被解除“监管”,她才稍稍舒出一口气。
1959年电影《笑逐颜开》剧照(张圆饰妇女队副队长何慧英)
只是工作不得开展,于彦夫郁郁寡欢。生怕丈夫的精气神被击垮,张圆急得眼睛通红。
“我知道他热爱电影,这里面有他的理想。他放不下。我只想让他高兴一些,人生多短啊,就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
于是鼓励丈夫有所行动,就算不能拍摄,也要不忘前行。
有苦有甜,少苦多甜
受妻子鼓舞和武兆堤等人开始创作剧本,1973年,于彦夫组建创作组奔赴大庆油田。
想要创作并拍摄一段“石油人”扎下根为国贡献的赞歌。
从实地了解到一点点查阅开油记录,之后还深入甘肃玉门、陕西长庄等油田基地。
于彦夫用2年时间创作并拍摄电影《创业》,1975年,中国影坛建国以来极优秀的工业题材影片即将登上银屏时。
他却再次被扣上“帽子”。
“我女儿很劝我,让我静一静,等一等。但我爱人说只要是我觉得应该做的,想要做的,就大胆一些,别怕东怕西,她就永远支持我……”
于是顶住压力力辩身上的“十条罪”,铿锵的声音惊动了领导人。
这一年,包含了于彦夫心血的《创业》正式上映,观众好评如潮。
1976年,自由的风开始吹拂。
于彦夫一把拉住在食堂卖饭票的张圆,告诉她可以再当演员了。
而此时的张圆整50岁,她想了又想之后决定挑战自己——当导演。
“她说想导我就没道理让她失望啊。再说了,我爱人很厉害,我一直坚信,只要她想,没有她做不好的事!”
之后于彦夫带着张圆一边通过实践传授经验,一边寻找机会让妻子真正上手。
70年代中后期,副导演张圆先后完成了故事片《熊迹》《谁戴这朵花》的相关拍摄任务。
1979年她与薛雁东合作导演的故事片《红牡丹》,是其作为总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
“就好像是一点点养大一个孩子,看他成型、圆满。这太有成就感了,我喜欢拍电影。”
1980年,张圆开始和丈夫并肩合作。
他们共同导演了《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的奇遇》《陆军见习官》《中国的“小皇帝”》等影片,收获了观众的众多好评。
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张圆和丈夫携手拍摄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影片。
而在共同创作的道路上,因为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两个人的心靠得更近。
“一辈子没说什么肉麻的情话,就是陪着对方,陪着就是最了不起的事,更何况我们的爱情和事业还能在一条道儿上,这是多大的幸运啊……”
于彦夫总说感谢张圆,因为妻子给了他幸福美满的家,给了他34岁之后满满的心安。
更给了他可以追求自我,纯粹为电影世界奋斗的机会。
而张圆也总是感谢于彦夫,说爱人对她事业上的尊重,对她本人的爱护,让她一辈子幸福,也让她有所成就。
嫁对了人,就是夫妻共同进步,相互成就,一生相守,彼此珍视爱重。
1990年,于彦夫执导完电影《那年的冬天》告别影视圈。
年逾60的张圆果断跟着丈夫的脚步退了休。
“我们身体都不是很好,经常在外跑徒惹孩子们担心。退下来养老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就过简单生活嘛……”
仍然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共同享受着属于彼此的晚年生活。
闲暇时约上朋友一起出游钓鱼,在家就吃着家常小菜,感受人间至味。
然而,幸福的生活最终定格在2000年,74岁的张圆因病离世,给于彦夫留下了深入心扉的悲痛。
两人相濡以沫43年,过去恩爱种种历历在目。
而在思念中度过5个春秋,81岁的于彦夫也于2005年与世长辞。
张圆和于彦夫的人生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他们却给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无数瑰宝。
吃过苦,尝过甜,经历过辉煌,也承受过挫败,最后都归于平淡。
张圆对待事业全力以赴,对待爱情赤诚真挚,与丈夫相守43年。
她看似平凡的一生,其实诉说着最美好的人间流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