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摆脱“被控制”的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25-08-04 21:02

最近《小欢喜》热播,这个直指中国家庭“控制型”教育的电视剧。

剧中父母的控制欲有多强呢?高三学生英子的母亲,为了能够督促女儿学习,干脆把女儿屋子的一面墙换成玻璃——是的,就是审讯室的那种样式。


这样极端的教育方式,却让网友产生巨大共鸣,剧中情节几次上了热搜,有网友说,感觉“自己家被安了摄像头”。

英子的母亲宋倩声泪俱下地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们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这样以“爱”为名的控制,让人觉得压抑而无可逃离,难怪英子会崩溃地大喊“我就是想逃离你啊”。

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这种控制与被控制。就像是朱雨辰的母亲在节目中自爆,说自己拿着生命去爱自己的儿子,凌晨四点就爬起来给儿子做汤,自己一个人顶两个菲佣。


因为无法摆脱这种沉重的“爱”,40多岁的朱雨辰在节目中里痛哭起来。然而即便如此,母亲依旧满脸茫然,以自己的母爱为豪。

01 我们为什么会允许“被控制”?

中国式教育常见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然而不只是亲子关系当中,恋爱、友情当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我们都知道,这种道德绑架,都是为了控制我们的人生。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允许被绑架、被控制?

(1)身份界限不明

在一段具有控制欲的关系当中,往往双方都对彼此身份的界限不了解。

具有控制欲的那个人,不明白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爱和期待,对方有权利拒绝。而陷入被控制的人,同样不明白人与人的界限在哪里,在对方跨线的时候不去拒绝。

(2)缺乏安全感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里,作者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点不安全感,所以会想象一位“梦中情人”,这位梦中情人懂自己、顺从自己、绝不会抛弃自己。情侣们往往愿意主动扮演“梦中情人”的角色,通过相互顺从,获得“不被抛弃”的安全感。相反,当听到对方说“你真不懂我”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慌张感。

在其他人际关系,无法摆脱的“控制”往往有类似的作用,比如亲子关系当中,如果父母不在了,孩子可能对失去父母认可感到焦虑。

02 怎样摆脱被控制的人生

《都挺好》大火之后,很多人开始重复“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原生家庭是我们进入社会以前的第一本“教科书”,也许未成年的时候,我们没能成功改变原生家庭。但当我们成年后,如果还允许别人来控制自己的人生,那么,绑缚绳一定是自己递出去的。

18岁以前,你父母决定你活成什么样;18岁以后,你自己决定你活成什么样。

不想再陷入“被控制”的人生,我们该怎样做呢?

(1)直面恐惧

自己交出人生控制权,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恐惧。恐惧反抗带来的责骂,恐惧安全感的缺失。直面恐惧感,才能摆脱困境。

《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的哥哥,以父亲重病为借口不断要挟,母亲也不停哭喊“老头子死了,退休金也就没了,咱们家以后怎么活”。樊胜美躲在一边哭,但对剥削自己的家人毫无办法。


然而,当母亲说“你看一家人你最有出息了”,樊胜美又忍不住觉得被母亲肯定,觉得“再怎么不公平,这些不争气的人终归是我的家人啊”,于是挑起不属于自己的负担,允许自己的家人一次次掌握控制权。

《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有同样不重视自己的扎心家庭、有一个啃老成性的哥哥。可为什么苏明玉能活出人样,而樊胜美半辈子活在身不由己当中?归根结底,是苏明玉有拒绝的勇气。这份勇气,不只是反抗父母的勇气,更是直面没有安全感的勇气。


当苏明玉对父母果断说出“一刀两断”之后,再也不用父母一针一线,自己打工赚钱,一个人抗下了没有父母保护、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的恐惧感。

我们成长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越原生家庭,直面曾经不能面对的恐惧,才能重新获得人生掌控权。

(2)不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人生处处被动的人,经常会经历情绪绑架。很多人也许都经历过同样的场景:

妈妈做销售员,白天被客户虐的不行,带着一肚子气回家。回家后,一天没见妈妈的女儿跑过来,嚷嚷着“让妈妈抱”。
不胜其烦的母亲脱口而出,“你都多大了,烦不烦啊?”
年幼的女儿也没明白为什么被骂,一下子哭出来。

成长过程当中,类似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女儿形成一种认知“父母的愤怒,都是我的错”,等到成年后,这种认知扩大到其他人,“身边人生气,是因为我没有眼色。”

生活中很多不自觉为别人的情绪买单的例子:

室友对自己看不爽,出言吐槽,你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觉得自卑。提案的时候,老板一言不发,只皱着眉头看着你,你觉得内心惴惴不安。

然而事实是,有人对你的不满是他们的情绪,你可以选择去面对、去沟通,但无需承担他们的鄙视或者愤怒,正如前一个故事里,小女孩没有义务承担母亲的迁怒。

所谓的人生自愈,就是在成年后,解开幼年时候没能解开的谜题。如果我们想夺回自己的“主控权”,就需要培养一项小时候不擅长的能力——辨别“别人的情绪”,并且拒绝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3)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日本有个综艺节目,随机选了四个女性体验不同的人生。其中一位是21岁的Kyouka一直对自己的外貌有些自卑,穿着打扮也有些土土的的。她被分配到的任务是“每天体验被夸赞的人生”。一位意大利的小哥负责每天花式夸奖Kyoka,从眼睛、发色、T恤一路赞不绝口。50天后,Kyoka从气质到装扮方式,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某个小学假装做了智商测试,从每个班级里面随机抽出3名学生,把名单交给校长,说着18名学生全部都是高智商人才,是学校当中最聪明的孩子。半年后,罗森塔尔回到这所小学,发现当时选出来的18名学生明明是随机选择,结果却果然成绩进步飞速。再后来,这些孩子进入社会也成为十分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被称作“自我实现的语言”。当别人对你或者自己饱含期待、充满信心,并且不断给予赞美。那么你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符合这份“期待”。

想要摆脱被控制的人生,就要学会选择自己的朋友圈,和能够接纳自己的人在一起;同时,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是个非常独立的人”,不断给自己赞美。善意的期待和赞美,能够给你的人生带来奇迹。

网址:怎样摆脱“被控制”的人际关系? https://mxgxt.com/news/view/1639999

相关内容

人际关系逆境,该怎么摆脱?
成年人该怎么摆脱父母的控制?
怎样摆脱虐待关系?
怎样摆脱深度儿控的父母
如何摆脱人际关系困扰?4个实用建议
如何摆脱父母的控制欲
用一个心理学关系模型,摆脱人际关系困境
怎么摆脱一个人的纠缠关系
如何“摆脱”与父母的共生关系?
汪小菲摆脱母亲控制:7个实用步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