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华语乐坛爆出一则重磅新闻——飞儿乐团的前主唱詹雯婷与乐团创始人陈建宁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结束长达六年的法律纷争,承诺“互不追究、各自安好”。这个曾经被无数人称为“飞儿神话”的乐团,曾因《Lydia》《我们的爱》等歌曲点燃无数年轻人心中的火焰,如今却以一种看似和平的姿态走到了这一步。而当吃瓜群众从震惊转为感慨时,不禁发问:那个曾经风靡一时、备受喜爱的飞儿乐团,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得从2002年说起。那时,三个充满音乐理想的年轻人——詹雯婷、陈建宁、阿沁,在台北相遇。怀揣着“用音乐改变世界”的梦想,他们组建了飞儿乐团(F.I.R.)。那时,他们没有炫目的包装,也没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只有一把吉他、一副好嗓子,以及对音乐的无尽热情与理想。2004年,飞儿乐团发行了首张专辑《F.I.R.飞儿乐团》,詹雯婷那清亮空灵的嗓音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无数听众的心扉。2005年,乐团站上金曲奖的舞台,捧回了“最佳新人奖”、“最佳作曲人奖”等多个大奖,一夜之间成为华语乐坛最耀眼的新星。
然而,谁能预料到,这段曾让人羡慕的“音乐合伙人”关系,十年后竟然会急转直下?转折的开端发生在2013年。当时,飞儿乐团与华研国际音乐签约,本应成为事业新起点的合约,却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据媒体报道,陈建宁与阿沁未明确告知詹雯婷的情况下,擅自签署了包含高额签约金的合同,而作为乐团核心主唱的詹雯婷竟对这一切毫不知情。更为戏剧性的是,2019年,詹雯婷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陈建宁伪造她在“艺人履约保证书”上的签名;而陈建宁则反诉詹雯婷诬告,原本是“音乐上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法律上的对抗”。
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持续了六年,期间从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指控,从法庭上的激烈辩论到庭外舆论的激烈博弈,曾经的“师徒情”早已被撕得支离破碎。2024年,台北法院一审判决詹雯婷“诬告不成立”,但陈建宁仍要求“道义上的道歉”;直到2025年7月24日,双方终于发布联合声明,宣布互不追究、各自安好,长达六年的拉锯战才告一段落。
至于和解的具体原因,外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六年的法律纠纷耗费了双方大量的精力与名誉;有人猜测,新主唱韩睿(Lydia)市场反响平平,乐团商业价值下滑,继续争下去只能两败俱伤;也有一些人从陈建宁的采访中看到了和解的端倪——“做音乐是缘分,放下成见才能创造更多的音乐。”詹雯婷的律师则透露,詹雯婷早就对和解“有了心理准备”。
从法律角度来看,关键证据“笔迹鉴定结果”显示履约保证书签名属实,但法院认定詹雯婷并非故意诬告。从情感层面,两人都曾在采访中提及过“师徒情分”:陈建宁曾说詹雯婷是“带他入行的贵人”,而詹雯婷也曾多次公开感谢陈建宁的栽培。只是,随着利益与情感之间的天平逐渐倾斜,曾经的“彼此成就”最终未能敌过现实的拉扯。
飞儿乐团的故事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乐团原本凭借最耀眼的成绩出道,却最终走到了如今的局面。2013年詹雯婷“被退团”后,乐团虽尝试换上新主唱,但市场反响却始终平平;2015年之后,专辑《苍穹》《末日青春》等被乐评人批评“风格原地踏步,缺乏创新”。而当阿沁因音乐理念不合逐渐淡出后,乐团的灵魂人物只剩下了陈建宁,三人的创作活力早已不复存在。更讽刺的是,为了维持热度,乐团多次尝试重组甚至强行让詹雯婷“回归”演出,却始终没有弄明白:乐迷怀念的,从来不是“飞儿乐团”这四个字,而是那个承载着青春和情感的音乐故事。
如今,詹雯婷与陈建宁的和解虽然为这场闹剧画上了句号,但飞儿乐团的遗憾依然无法掩盖。幸运的是,那些曾经留下的旋律永远不会消失。詹雯婷与陈建宁的和解,或许意味着他们个人的“翻篇”,但对乐迷来说,飞儿乐团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和解本身。也许有一天,詹雯婷会带着自己的新专辑归来,陈建宁也会继续创作新的音乐,而飞儿乐团的名字,终将成为华语乐坛历史书中的一段传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